1万
70
109万
5-18、善恶本来即属因果
师父今天给大家讲执著。执著里面分成几种。有些人对善良和恶都会执著。实际上执著不单单是执著恶的东西,也会执著善的。举个简单例子:孩子是你生的,你照顾孩子是应该的。但是你不停地对孩子好,让孩子吃呀吃呀,吃到最后孩子吃成一个胖子了,你这也是为孩子好呀?孩子饿了自己会吃的。就是因为你执著地认为小孩子多吃身体就会好、就会胖,所以你就不停地给他吃呀吃呀,最后把孩子胃撑大了,他就不停地要吃,结果孩子就吃成一个大胖子了。要明白这些道理。比方说很多人赌博,他把钱输进去了,但是输进去之后,他执著这个钱我能赢回来,“你看我差一点点,差一个数字,马上就要把它赢回来了”。他是这样想的。像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执著。还有恶的执著。比方说我很恨他,我就恨死他了。别人来劝说,“不要恨了,你们这都是前世的恶缘啦”。“我不管。他这辈子对我这样,我一定要对他那样。”这就叫不好的执著,就是不停地用恶念、恶语、恶言,然后把自己变成一个非常执著的人。其实就是想不通,想不过来啊,这都叫执著。
善和恶实际上都有执著,都是不好的。为什么善和恶的执著都是不好的呢?很简单,因你善念的时候,你一直想做某一件事情,你觉得我是很善良地去做,实际上这种执著就造成了你这个善良的不圆满。一个好事情如果过头了,它也叫执著;一个不好的事情过头了,也叫执著。“你这个人太怎么样了……”就是过分了、过头了,过分就是不好的。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执著的意思就是过分了,“我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怎么样……”对某一个好事情,我是适可而止;我对某一个坏事情,我也是适可而止,你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得过分。这就是符合我们中国人讲的,叫“中庸之道”。对妈妈也好,对爸爸也好,对孩子也好,都不要太过分;对一个事情不好了,也不要过分。如果父母对自己不好的话,也不要过分地去恨他们,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老板对你不好了,也有老板的苦衷。任何一个事情既然来到这个人间了,它们都有苦衷。有什么关系呢?无所谓的。想得开,无所谓,就没关系了。如果想不开,你把很多事情都执著了——这个事情我一定要做。举个简单例子,你说,“我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就能上去了吗?你现在把什么都抛开, “我就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你的家怎么办?你的孩子怎么办?你的父母怎么办?你所有拥有的一切在你还没有到要走的时候,你执著地说,“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去得成去不成暂且不说,这也是执著啊。
有些人的父母脾气倔得不得了,会遗传给孩子的。父母无知愚昧,孩子也会愚昧无知。自己脾气这么倔,孩子怎么会不倔呢?等到孩子脾气倔起来的时候,“你怎么这个样子呀?”不就是因为你自己倔,孩子才会这样吗?这不就叫报应吗?所以对善、对恶都不能执著,这些执著会给你带来终生的伤害,因为这些执著会让你离开佛理越来越远。因为你不懂得佛教的理论,你不懂得佛法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因为善恶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绝对是什么?这个事情你说是善良的,我绝对是善的。这个事情是不好的, 是恶的事情,绝对是恶的。恶的事情是什么?恶的事情是你认为这个事情对你不利的,你认为这个事情违反常理了,你认为这个事情伤害到你了,你认为这件事情就是恶的。问题是你自己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考虑这个问题的,对不对?同样举个简单例子,什么叫恶?什么叫善?妈妈冲着你眼睛一瞪,“小女孩晚上不许出去”。你说她这是恶的吗?从小孩子的角度上来说,“人家的孩子晚上都可以出去玩,妈妈为什么从来不让我晚上出去玩呢?妈妈眼睛还瞪得这么大,恶狠狠的,这种妈妈我要都不要她”。你们小时候就会这么想。但是等你大起来的时候,当你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你会让你的孩子晚上出去吗?因为这个恶是站在你的角度上,在你还不明理、还不理解这个事物真实存在的原因的前提下,你认为是恶,所以你认为的事情它都有两面性的,善良的东西也有两面性。一个医生只管给病人吃药(开药方),不管病人吃的死活,这也是个好医生吗?“我很善良, 我是为了帮助你, 是为你好啊。”结果把人家看死了,这也叫好医生吗?所以善恶没有绝对的。在没有绝对的事情之下,你最好不要太追求这些虚假的执著的东西,所以要打破人间的执著。
人本来就是平等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若有若无,似有似无的。好像这个事情存在,过一天就没有了。比如昨天吵架,今天又好了;今天好了,明天又吵架了。这个事情好像有,好像没有。就像商场里的东西,好像有;过几天卖完了,又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又进货了,又有了;过几天又没有了。师父在前几天不是给你们说会有一个大地震吗?结果不是来了?接下来还会有。师父给你们讲的话我不要验证,我只是提醒你们,这个世界永无宁日——是永无安宁的,没有一天是安宁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你想找到一条平平安安的路,你只有好好修心修行,你只有把自己看开一点,看空一点。我什么都没有,我本来就没有的,若有若无,时有时无。而且世界本来就是平等的。如果你不修心的话,你跟人家没有什么是不平等的。生出来大家都是平等的,老了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要老的; 生病也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会生病的。不管你是什么人, 你现在有钱的人、你现在没钱的人,或你是王妃也好,你是皇帝也好,都是要生老病死。谁能逃过这个呢?这就叫平等。只有修心之后,你才能真正地改变。
善恶本来就是因果的一种。因为当你得到果的时候, 你感觉对你好了,实际上这就是你种下的善因,所以得到一个善果。但是这个因和这个果,它本来只不过是善恶的一种,并不代表好和坏。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比如你对人家好,人家就对你好,你觉得是一种回报,是一个善事。实际上它并不代表是善事,只是说你对人家好了,你得到的回报是好,并不代表这个事情的本身是个善事,因为它也是自私的。你对他好了,他给你回报是好的。你也没有对全世界的人好呀?这本身不能说明它是一个善事。善事是对全人类、对全世界、对所有的众生都要有利益的事情。
自己要了解自己。一个人必须要自己了解自己。恶的来了,“哎呀,这是我的果报”。善的来了,“哎呀,我有好事情了,我感谢观世音菩萨,感谢观世音菩萨给我过去、给我现在,让我有机会能闻到佛法”。很多人就是自己不了解自己。在自己快要生气的时候,他也是不知道的,因为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他的大脑是失控的。在发脾气的时候,他是顺着这个大脑以外的思维,因为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他自己的思维了。而这些大脑以外的思维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经常的执著,因为你曾经想过这个事情是这样的,认为是对的,然后你又看这个事情的时候, 你就会想到这个事情是糟糕的,然后你越想越不开心。举个简单例子,你们开车经常走这条路的时候觉得堵车,看见边上有一条路可以走的,但是你从来没有走过。在你每次开车经过的时候总想,“我可能从这条路走进去就不会塞车了,可能会走到前面”。你每一次开过去的时候你总是看见这条路,好了,在你的意识当中就有这条路的存在。所以当你脑子里有一天实在恨得不行时,觉得“怎么又塞车了?我就开这条路”,没有想到一开进去是一条死胡同,还得开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师父给你们讲:发脾气的时候,实际上你的思维已经在你平时的意识当中有这种共识,就是意识当中有这种共识。因为有了这个共识,你才会发脾气。举个简单例子,你们很多老妈妈今天看见这个地方弄脏了,今天不讲话;明天看看这个地方怎么又脏了,再不讲话。等到有一天实在看不过去了,因为她一次、两次……她每一次接一点气,接一点气。等到她的气胀的时候,她开始发脾气了,“你们把这个地方怎么弄得这么脏呀?”。所以大家要明白,实际上在你发脾气的时候,是你长期积累的意识的发泄,而这个长期积累的意识实际上已经是孽障了,这跟师父讲的“爆发”是一样的。孽障的激活,爆发成为灵性,实际上灵性也是一种爆发点。
没有一个人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如果这个人突然之间发脾气了,是因为对这个事情太看不惯了,他才会发出来。所以不要以为自己发脾气是好事情。实际上发脾气就像人家牙神经痛一样,今天痛一点,明天痛一点。不喝热水的时候,牙齿不痛,一会儿突然之间牙又痛一点了;喝凉水了,牙又开始痛了,不开心了;过一会儿忘记吃药了,牙又开始痛了;等到五六次痛之后炎症出来了,没有办法,只能去拔掉了。所以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所以要把自己这些明明以后要造成你发脾气的孽根要砍断,最重要的是要在你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善意的概念。我今天有一个不好的想法,我马上要把它灭掉;我最容易发脾气的地方,我必须要有一个方法把它灭掉。比方说老公今天又抽烟了,你马上就想,“哎呀,这人怎么搞的,我再劝劝他吧,他也是已经上瘾了,会减少抽烟次数”。过几天你又看见他抽烟了,你又要发脾气了,“算了,我再想办法跟他谈谈”。就是把你这个火气当时来了就当时灭掉,不要让它积累,因为积累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就像你们的房间一样,没有一间房间不是堆得脏、乱、差的,因为很多人的毛病就是不舍得扔掉,所以把这个东西放在家里,把那个东西也放在家里,最后自己家里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这就叫积累。所以不要去把自己心中每一点点的不开心让它积累起来,要马上把它忘记,没有什么可以积累的。积累善的,种善因;积累恶的,种恶因。善恶之报,人为之。
金言法语
善恶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打破人间的执著。
人本来就是平等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若有若无,似有似无的。
善恶本来就是因果的一种。
要把自己这些明明以后要造成你发脾气的孽根要砍断,最重要的是要在你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善意的概念。
相关开示
Wenda20131101 57:39 如何理解“善恶俱不思,方证菩提身”
听 众:《白话佛法五》的第208页有这样一句话“善恶俱不思,方证菩提身”,下面还有一句话“要和慈悲心是分开的,这是两个概念”,这两句话我实在理解不了。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必须去想一想才能看到它好不好啊……
臺 長:善恶俱不思,在人间有什么善和恶的,都是因果关系。今天说好的事情,过几年是坏的呢?今天说坏的事情,过几年是好的呢?人间不就是因果嘛,哪有什么善恶(可是,我们遇到一个事情的时候,还是要思考一下是好是坏,才判断去做不去做啊)“俱不思”就是叫你不要去想,随缘。你根本没到那个境界,所以你看了《白话佛法》都稀里糊涂的。举个简单例子:今天有一个人把这个人杀了,这个人上辈子把今天杀他的人杀了你知道吗?你说谁对谁错?佛教界来讲就是因果,因果是定律。谁对谁错啊,拿人间的想法去看因果你怎么看得懂啊,为什么他有钱你没钱?为什么他生病你不生病?为什么他生得出孩子你生不出?为什么他离婚你不离婚?因果!不要执着啦,先好好地把自己身体弄好。
而且佛法的东西嘴巴不能乱讲的,老把佛法的东西拿来辩论,再去讲,很伤道行的、很容易触犯天规的。真正有学问的人不去跟人家争的,他靠自己“悟”。“这句佛法过去不是这么讲的……”什么叫邪?很多人拿自己学的东西去验证别人,拿自己学到的一点皮毛老去讽刺这个、批评那个法门,这就是邪。你看台长直到今天讲过别人法门好坏吗?我从来不讲,有什么好讲的。人家法门是人家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批评人家邪了,因为你的心里邪了,所以你才会批评人家,哪个高僧大德老批评人家的?今天敢到处讲人家不好的人,这个人就是邪,邪法!(是)单位里一个人整天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个人是正的吗?好好的谁会这样做?说这个不好说那个不好,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你说这个人在单位里是不是邪人啊?自以为学了点佛法,把全世界的人说得都是邪,眼睛里把人家看成邪的人,首先他是不是邪的?他自己站的位子不对,他看人家都是歪的(明白了)好好学啦,佛法是很深奥的,师父在人间真的不容易,有时候跟你们要很严厉,把你们当孩子一样。看看你们什么都不懂,有时候真的着急啊(感恩师父)好好把录音听一下,师父今天讲你了你还有救。等到哪天我摇头,不想讲话了,你就准备走吧(明白。感恩师父,感恩菩萨)
shuohua20140815_0954
改正过错时避免矫枉过正,不执著
听 众:当意识到自身问题时,改正的同时如何做到不偏不倚、如何避免矫枉过正呢?
台 长:实际上当一个人不执著的时候,你就不会矫枉过正。比方说我今天去度人,我度不到我非要度他,那你就已经矫枉过正了;比方说我今天一定要这个事情成功,我孩子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要度他,实际上孩子的缘分还没到,你不就矫枉过正了吗?打比方说台长叫你们在家里修心,你们修得连老公都不管了、菜都不做了、饭都不烧了,你这不矫枉过正了吗?你在自己正常的生活范围当中好好地学佛修心,这样才不会偏嘛,对不对呀?你说你今天不去上班了在家里念经,那你索性就出家了,那是另外一个概念。谁叫你有家,你有家的话你当然应该好好地照顾家啦,否则的话就变成邪了嘛。这叫正,所以正法正法这些才叫正念啊。千万不要去逼着人家做什么,学佛全部都是自觉自愿、随缘的,明白吗?(明白了,师父,听师父教化真的太受用了)开心就好了。你要知道任何活在世界上的人,都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随缘而来随缘而去的,缘分就是我们这辈子来还债和讨债的一个根基,所以不管怎么样到了人间就得好好地随缘。如果你今天把这个缘随好了你什么都没关系,随得不好那就不行(明白了。感恩师父)
去除执著,就是去除我相
问:如果有同修坚持为需要帮助的同修或同修家人助念或助缘小房子,同修一直坚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感恩菩萨给予助人机会,也不求任何功德。请问同修这样做是否需要掌握一定的尺度?会不会一不小心陷入善执,会不会动人因果?
答:无相布施很不容易的。我告诉你们,有一个人无相布施,捐了三千块钱,写个“无名氏”,结果报纸登出来后,朋友到他家里来玩,他拿起报纸,指着上面,“你知道吗,这三千块钱,无名氏,就是我啊!”还是有相布施。无相布施要真正地放下,“我今天做了好事,我无所谓”。就像刚才那位佛友讲的一样,她说谢谢这个、谢谢那个,实际上我就知道,还有其他的共修组也为这次法会出了很多力。做了功德,既然无相了,就不要说“为什么不报我啊?”否则接下来你就损功累德。没有关系,有相无相即为相,相即空幻也。所以去除执著,就是去除我相。
(注:按照师父开示,助念要量力而行,尤其是为不念经的人助念,很可能会背业很重。)
——201406香港
wenda20161118_1310
执著一生,空无一生——执著的人就是得不到
听 众:師父,您开示过一句话“执著一生,空无一生”,我们如何来理解呢?
臺 長:执著的人就是得不到。“我一定要”,你最后得到也会没有;你得不到,更没有,所以是空无。“我一定要”,你没有得到,是不是空无?你得到了,很快被人家拿掉了,因为你执著得来的东西,留不长的,你很快又没有了。
wenda20180819B_0205
低调的人不执著
听 众:师父,您开示过:低调的人能够拥有不执著,能够低头的人,是拥有智慧和勇气的人。如何理解“低调的人能够拥有不执著”呢?
臺 長:低调的人,他不会执著啊,因为他不去执著于名闻利养。比方说,人家说“哎呀,这个东西……一定要去,一定要去”,“没关系,你们去吧”,他很低调。“哎呀,这个事情我们这次光荣了,大家都去拿奖状去。”“我不去,你们去吧,你们替我拿就可以了。谢谢,感恩你们。”你说这个人会执著吗?(不会。師父,从佛法角度讲,“低调”这两个字其实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知足常乐,是一种放下,是这样理解吗?)对啊,低调只是现代用词而已。什么叫“低调”?低调就是让人家不要关注自己。你去看人跟人之间,有些人到一个人多的地方就“人来疯”,他不高调难受的(对对,是的)好像不让人家认识他,他就非常痛苦一样(对对。相反,真正有修为的人,人家都是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去做,是吗?)对啊。我听过一个故事,大家看见钢琴都上去露一手,一个作曲家,明明他们弹着他的曲子,他很低调,坐在边上(对,就像金庸写的《天龙八部》里的扫地高僧一样,他太厉害了,深藏不露)对啊,你看他总是天天在扫地,等到他“啪”一下子露出来之后,吓死你(对,明白了)
wenda20160415 01:01:31
佛法的真谛就是“空无”
女听众:我梦见观世音菩萨和师父了,醒来之后别的不记得,脑子里就记住两个字“空无”。请师父开示一下,“空无”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答:佛法的境地。佛法的真谛就是要“空无”,你生出来之前,你有什么了?什么都空的;你死了之后什么都是空的,不叫“空”吗?这叫真谛。“无”是什么?就是没有,无常。这个世界哪个东西是长久的?无常的。菩萨跟你说“空无”,叫你想开、想空一点,肯定你又想了人间的什么事情了,想得到了,执著了,菩萨就叫你放下空无。
wenda20130726 49:05
对善业的执着会造下轮回的因缘吗
女听众:一个人执着于自己的善业是不是造成六道轮回的因缘?也障碍出离心吗?
答:实际上不会的。对善业的执着只不过境界不够高,绝对不会继续往下轮回,只能往上轮回。举个简单例子,一个人一心只想做好事、做好人,只不过比雷锋差一点,雷锋做的好事不留名,而他整天想着做好事,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好人啊(好的,感恩师父)
真正要想度人不造新业必须用因果观为根本,辅佐以伦理道德教化
来信解答一百六十九 20170702
问:现在发现很多师兄用人间的伦理道德为准则去度人,同修感觉用伦理道德度人如果执著的话很容易动人因果而造新业,因为世间伦理道德还是没有脱离人间思维,而不思善不思恶才是菩萨思维,很多人间事在伦理道德上可以认定对错,但是从因果上来说没有对错,只是种因得果而已。真正要想度人不造新业必须用因果观为根本,辅佐以伦理道德教化,把伦理道德框架在因果观之内,而不是让伦理道德超越因果,这样就不容易动人因果。请师父开示一下这样理解对吗?(比如婚外情之类的,用伦理道德很容易动人因果)
答:对的。很有悟性。
wenda20120406 01:17:49
什么是“善恶俱不思”
男听众:您博客上讲的“善恶俱不思,方证菩提身”,关于“善恶俱不思”,尤其是这个“善”,我理解就是“不要执着行善,要纯善、没有目的的善”,对吧?
答:对!最近很多人来问这个问题。台长这次在青年团解释了一下,实际上这是一个境界问题。比方说一个人说我要去做点好事,算不算好事?算好事。你脑子这么想了。如果是菩萨做好事还会想吗?菩萨出来就是好事情。菩萨不会去想“我要做好事”。因为你不做好事,所以你要想到“我要做好事”。菩萨出来就是好事情。佛菩萨救人大慈大悲,用不着去想,讲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情你说是坏事吗!要想一想,菩萨才会做好事吗!(对)这就是境界问题。
比方说你今天帮助人家你看见一个老妈妈突然摔下去了,有两个人,如果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学佛很好的人,马上很自然的就去扶她了;边上的人说:“嗯,这个老妈妈马上就要摔倒了,我必须学习菩萨,我要做好事,我现在上去扶她。”那个已经到了境界了,另一个还是在学呀!呵呵(知道了)
wenda20180819B_0854
成功在于不断地调节,不能执著、思维僵化
听 众:师父,您讲了四点,我分享一下。你想让人家不伤害你,你要学会人生四个“别”。一,别因为一点小事而钻牛角尖,着急发火,以致因小失大,后悔莫及;二,别过于看重人间的名利得失;三,别那么多疑和敏感,容易曲解别人的意思;四,别在生气的时候做出任何决定。生气的时候只要你做任何决定,你可能一生后悔。
臺 長:是啊,生气的时候绝对不能做选择的。很多人一辈子就是生气的时候做了选择,觉得自己是对的,慢慢地做下去就是错下去。因为你要知道,任何一个好的飞行员,任何一个好的船长,他绝对是在调整的,而不是不调整。就像铁达尼号冰海沉船的船长一样,有大副告诉他,“前面你没看见,白的东西”,他撞到冰山上去了(对对对)人家劝他,他不听的。一个人的成功就是不停地在调节啊。天气都在调节,温度都在调节,一个人想好的事情怎么不调节啊?(对,人家和他说了,他不信。我记得是这样)对啊。我碰到过,有些人就在我们身边,“我想好了这个事情,我就开始,死不回头,因为我想过了,我想好了,我不要就不要了”。神经哦,真的,这个就是执著,太执著了。什么叫不要就不要?什么叫要了就要了?要了也会没有,有了也会再有,这个东西都在变化当中的。现在已经21世纪了,你还钻在五六十年代的那种看一个人好就好到底,看一个人不好就不好到底。现在的人多会变啊!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哪有永久的好?哪有永久的坏?没有用唯物辩证法来看问题。所以脑子僵化,身体老化,最后火化(呵呵,明白了)
wenda20170326A_3534
心宽是用在学佛上,用在提升自己的境界上
听 众:南京菩萨说:“你師父心宽,我告诉你们,心宽是用在学佛上,用在提升自己的境界上,不是用在自我安慰、麻痹,逃避自己的问题上。”请師父开示一下“心宽是用在学佛上,用在提升自己的境界上”的含义吧。
臺 長:其实南京菩萨挺好玩的,他很了解我,因为有时候很大的烦恼事情,我很生气,我讲完了,气完了,我就忘了。很多人以为我是健忘症呢,不可能的,实际上这叫心宽,拿得起,放得下。作为弟子,我必须要教育,如果你不是弟子,我怎么教育?拿得起,放得下,没带来什么,即使你本身没带来什么,你也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执著。执著是什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你心里的一种形态。人家说“你把执著放下”,执著是什么?什么东西啊?没东西的,是你心中的一种常态,什么事情都“我一定要”“一定要”“我对的”,那就叫执著。南京菩萨的意思就是说,你師父能够放得下,并不是说他像你们逃避、回避,“哎呀,这件事情做完了”“哎呀,没事啊,我忘记了”,你忘记了,你的业已经造下去了,你的因已经种下去了,你就等着果吧,这个不叫心宽,这个不叫宽容,这个叫什么?这个就叫逃避(一种安慰,自我麻痹)对了,自我麻痹,南京菩萨说得很对,自我麻痹啊。很多人得罪人了,知道人家要来弄他了,他自己“不会的,哎呀,这无所谓的……”好了,跑出去被人家打一顿了,你不是自我麻痹吗?没用的。
wenda20180727_0856
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放下自己,心系众生
听 众:下周二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您给大家开示几句吧。
臺 長: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没有观世音菩萨,哪有我们啊!我们现在这个人间被五欲六尘所染,每个人都是劣根性这么重,每个人都沉浸在“我自己”自我当中,摆脱不了的苦境啊。所以怎么样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去救度众生,这是我们当下的一个课题。所以一个人没有慈悲心,整天沉浸在人我是非当中,你说这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就跟一个动物一样吗?对不对?(对)
所以要好好修,要好好努力,要能够放下自己。
我跟法师在讲,四相当中“我相”是最大的问题,没有“我”了,哪来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啊?就是因为有个“我”字,你什么相都生出来了,你还生出凶相、贪相、瞋恨相、嫉妒相、愚痴相……你只要有“我”,你什么相都生出来了,明白了吗?(明白了)希望你们修心要放下,放不下你修什么心啊?很多人身出家,心没出家;很多居士整天作秀给師父看,有什么用?很多人在人家面前,“哎哟,这个佛友可好了,怎么会生病的?”为什么生病啊?他好,是做给你看的;他的不好,是天上看见的。很正常了,对不对?(对)一切不是你做出来的,全部是本身就拥有的,明白了吗?(明白了)所以上次博客上看见一个佛友说:“師父啊,我在东方电台这几天感受特别深,我觉得学佛人不应该作秀,应该实实在在的,真修真得啊!”我觉得他讲得很对,也是真心感悟。一个人怎么可以整天稀里糊涂的呢?一个人怎么可以整天不为众生,而为自己活着呢?一个人怎么能够忘记众生而整天记挂着自身呢?所以要学会,整天为别人的人,那是一个圣人;整天为自己的人,那是一个小人。很多人为什么人家说他是小人?因为你为自己想得太多,因为你自私心太广、太重,所以你才会这样的。希望大家要努力,真的要努力。
白话佛法选摘
白话佛法视频 第7集200304 - 《善恶都是因果》
学佛的第一件事情就要学会空,要空。你们知道什么叫空吗?脑子里杂念太多,学不好佛的。空性就是找到你的本性。空性就像这间房间一样,空了,别人才能坐进来;如果这间房间坐得满满的,其他人就进不来了。所以空是什么?我们学佛,要找到内心的本性,我们必须要空性。因为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什么都藏在自己的心中,贪瞋痴慢疑全部都在自己的心中,已经有了,要把这些贪瞋痴慢疑全部挖空,要修到空。就像一个人很烦恼,修到最后不烦恼,就是空了;本来跟别人闹意见,想通了——空了。
我们从过去不认识佛法,到今天能够运用佛法,要了解佛法的意义。我们现在已经是跟普通人不一样了,我们现在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做善事都不要去想得太多,如理如法地做就是一种自然的行善。在本性中空的, 去行善,这个人就是善行。你今天去想了“我要行善”,这就不是净善。真正地行善和执著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今天逼着自己去思善不思恶,你可能是执著;如果你今天善恶都不去思,因为你是一个好人,做出来一定是好事,你不会去想“我今天是不是做坏人的事情?”因为你是一个好人。
【PPT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使用道具 反馈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3 21:25 , Processed in 0.06160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