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法中,看破、放下,都是劝人解脱的基本理念。但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看破,什么叫放下。他们以为看破就是破碗破摔,放下就是什么都不管。
实际上,看破放下是佛法的智慧取舍,是面对一切烦恼中如如不动的“行深禅定”。绝对不是人间所说的放下一走了之,家也不管,上班也不要了。
烦恼来自愚痴心,
损人利己贪瞋心。
贪名贪利是聪慧,
看破放下是智慧。
无罣无碍无得失,
只管耕耘法布施。
……
经常想一想,我得到了又能怎么样?我失去了又能怎么样?这样你就会“心无所得”“心无所住”。然后在人间,对所有的事情生出“无所谓”。
师父经常跟你们讲,“心底无私天地宽”“不争人间天下事,试看谁能天上行”。
一颗随缘的心,能够和佛法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异曲同工。
耕耘实修收获妙,
水到渠成功德浇。
心无所得无所住,
无所畏惧无所故。
……
人间妙法是禅定,
定能生慧般若进。
虚幻世界瞬间变,
成住坏空舞翩跹。
过眼云烟满大千,
恒心精进把佛见。
节选每日彿言彿语《心无所得 心无所住》2021-04-21
Wenda20190215 41:28
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女听众問:師父您曾经开示过,菩萨对于他经历的一切是不住心的,不会往心里去,除了提高我们自身的境界,是否平时也可以加强这种不住心的意识来锻炼自己一切不住心呢?
答:可以,完全可以,就是靠平时锻炼的。你平时念念念,每天念礼佛大忏悔文,每天念阿弥陀佛,到了走的时候你才念得出来啊,你才能把阿弥陀佛住在心里啊。你把贪瞋痴慢疑全部不住心的话,那你到时候这个心上哪会有贪瞋痴慢疑啊?
(对。请问师父,是否把我们的第五识——眼耳鼻舌身,当外界对我们的影响形成一种屏障,使第六识没有感觉,也就不住心了呢?)对啊,你守住你的眼耳鼻舌身,那你的意念就会干净很多,明白吗?(明白,但是我们有时候在境界现前的时候无法做到)境界现前的时候无法做到,所以这就叫人啊,你就是人,你要是菩萨你就做得到了。
(对不起,师父。六祖惠能大师当时仅仅因为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师父能否给我们开示这句话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还不懂?心都没了啊。你说说看,你在人间没有贪心,没有恨心,什么心都没有,你心无罣碍了吗?心无罣碍,心是不是打开了?(是)对啊,心无所住了,你没有地方去了,心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罣碍了(对)比方说,你今天很贪心,住在你的心里,好,你心有所住了,那你的心就坏了;今天恨心住在你的心里了,你就开始恨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那说明你没有这个心了,生不出来了(明白)师父再给你举个简单例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叫你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在人间再好的事情,你都不能去把它住在心中。“哎哟,这个很香哦,这个很臭哦,这个怎么样怎么样了”,因为它的自性本能都是在内心当中的,你一住心,你就烦恼生心了,开始烦恼心就生出来了,因为你一牵挂,你就会贪欲六根情欲了。
所以菩萨叫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你已经“菩提本无树”了,“明镜亦非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对)你在人间,一个是空无一物,随过随灭;一个是雁过留声,一个事情过去了,留在你的心里了,那个事情又留在心里了。你今天去恨别人了,今天去嫉妒别人了,你留在心里了,你想想看你的心会不烦恼的?(会烦恼)好了,我现在给你解释了你就知道了。为什么?实际上后天的熏陶,也就是人运用了自己本性的一些肮脏的东西住在你的心中,使你丢失了你的慧命。我们现在要无所住心,应无所住,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套住我们,那你就是解脱,就是没有枷锁套在你身上(明白了,感恩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