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里有一句话,“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大家想一想,这句话在佛法中的分量是相当重的,“以无所得”就是悟无所得,就是你悟出来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叫“悟无”,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得不到的,叫“无得”。无得才能断烦恼,才能不执著。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什么事情都得不到,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悟无所得,他就没有烦恼。无所得就是无所住,你得不到,你哪来的心去住,又能住在哪里呢?你没有去得这些东西,你心中没有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怎么会残留和驻扎在你心中呢?
无所得就是无所住,在人间的讲法就叫无所谓,没有了,无所谓了。不无所得,实际上你真正地把它看穿了,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得的,不无所得即得,你又得到了,你空了,那也是得到了,因为你得到的是空,空才能产生智慧,空才能储存智慧。杂念太多,哪有智慧长存?大家要明白,“以无所得故”,以无所得为修心的根,你要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理解为没有的,你不要去得本来就得不到的东西,这个就是你学佛的根,不贪就是根啊。一切皆空,想明白了,这一切世间物质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啊。
7-21. 学“中观”习“唯识”
解答一百十五 20160628
问2:你也空空,我也空空,佛也空空,魔也空空。本心自空,本性自空。前面的能理解,后面的本心自空,本性自空,不知理解对不对,本心自空,心可以容纳整个宇宙,也可以像针尖那么小,因为你都不存在,你哪来的心啊。本性自空,一个人活在世间,为世间法所迷惑,他迷失了自性,没有自性,做了很多恶事,学佛后,开悟了,找到自性了。也知道了众生皆具佛性。就如佛也空空,如果有情众生都成佛了,佛也就没有必要显示自己是佛了。所以说本性自空,这是我的理解。
答:这些是正确的,最后几句话非常有佛性。修到最后本性完全自空了,完全没有自我,没有任何东西,归还给宇宙大地,连菩萨都没有了。就像心靈 法門,到大家都用完了,这个法門就没有了。一条路走完了,这条路就没有了、结束了,过去农村有多少路,现在还能用吗?八万四千法門不断在翻新。小时候的衣服很好看,藏到今天拿出来还能穿吗?道理是一样的,过去念过的经、学的佛,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切都是空的,空空如也。因为你的本性是空的,你的内涵、你的内心、你最后的佛性都是空的,认识这个宇宙世间是空的,所以最后得到的也是这个宇宙空间一切都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