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今天跟你们讲“无为法”。我们学习无为法,就是要学习欢喜心的基础。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人都要有欢喜心,学佛要学得开心,如果学佛学得烦恼越来越多,那么这个人学佛就有问题了。有了欢喜心,我们才能修成佛。师父跟大家讲一句话,慈悲喜舍,对不对?这些佛法上经常讲的语句,实际上用在现实生活中非常不容易。当你不开心的时候,让你欢喜你是欢喜不出来的;当你在恨人家的时候,让你有慈悲心你也慈悲不出来。实际上,要知道每个人在法界当中都是无所作为的。用现代话讲,就是我没有什么,我在人间我做不了什么,不要以为自己今天能做这个,明天能做那个。实际上能够认为自己无所作为、什么都没有的人,这个人就开始有悟性了;把自己看得贡高我慢,天天贪名、贪财、贪利等等,贪瞋痴慢疑,这些所有的意念就是离开你的悟性越来越远。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放下自己,必须要开悟,慈悲喜舍就是你开悟的源泉。
6-30《心佛为根 悟性为本》
来信解答二百二十一 20180418
问:慈悲喜舍是有次第的,那么,是否慈和悲更偏重于心念变化,到了喜和舍是从心到行的一种转化过程,到舍心的时候就完全付诸于行动?如果没有舍心的话,是不是前面都是空谈呢?
答:是心理行为,慈心是一种心理的概念、心里的念头,然后促成了悲心,悲悯心也是心理行为。欢喜心也是一种心理行为,已经到表面了。欢喜,脸上有没有表情?慈心和悲心可以脸上没有表情的,是心理行为。舍就是一个行为,不单是心理行为,也是一种真正的身体上的行为。如果前面三心没有的话,舍心谈都不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