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11|回复: 0

[修心修行] Ⓑ0463_TC1五欲六尘|05.17灭贪嗔痴|05修心修行|《心灵百科》【文字·畅听】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209

回帖

35万

积分

积分
356068
发表于 2023-6-29 21: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返回目录 

Ⓑ0463_TC1 五欲六尘|《心灵百科》专题【文字·畅听】

    №:05 修心修行_17 灭贪嗔痴
  ———《心靈百科》專題畅听

☟手机版点击相应标题阅读☟

♪02891♪TC1.01 普贤菩萨开示:贪是地狱的毒蛇,爱是轮回的种子

♪02892♪TC1.02 欲望的根来自人的本性,修行断掉欲望

♪02893♪TC1.03 没有欲望能生出大智慧

♪02894♪TC1.04 欲望膨胀让人沉沦,慈悲发心超脱凡尘

♪02895♪TC1.05 人的劣根性在五欲六尘的社会中练就了贪瞋痴

♪02896♪TC1.06 被五欲六尘缠绕很容易在超脱六道后掉下来

♪02897♪TC1.07 在五欲六尘中“收心”

♪02898♪TC1.08 克服五欲六尘先要克服思维上的错误

♪02899♪TC1.09 消除七情六欲要靠自己的意志

♪02900♪TC1.10 天上下来的人想回去必须脱离人间的欲望

♪02901♪TC1.11 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欲自然心如水

TC1 五欲六尘【专题】


.

♪02891♪ TC1.01 普贤菩萨开示:贪是地狱的毒蛇,爱是轮回的种子

———shuohua20180406_0055

听 众:師 父好,弟子给師 父请安。今天是普贤菩萨圣诞,您在2016年台湾台北法会开示:“普贤菩萨开示‘爱是轮回的种子’。他说的‘爱’就是轮回,因为你爱进去了,你就要轮回了。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我们很多人爱到里面搞不清楚了。普贤菩萨说‘欲爱是堕落的根源’,欲爱就是有欲望地去爱,那更不好,是堕落的根源。普贤菩萨说‘贪是地狱的毒蛇’,欲海难填,就是说人的欲望像大海一样,根本填不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菩萨的智慧深广如海,愿断一切惡,愿修一切善,才能共攀四圣,早登极乐。”请師 父开示一下,普贤菩萨说“爱是轮回的种子”,師 父您也开示过,同修之间如果缘分很深,看看彼此,心里开心就好了。为什么不要有过分的行为?天人之间的爱都是心里的爱,也没有行为的。您让我们看看彼此,心里爱他,是不是“放下”的初步阶段?是否不和对方接触才是更好的办法,才能不造新业呢?

臺 長:对啊,是这样的,一个人不要造新业。爱要怎么爱?要高尚的爱,不是人间的那种爱,那你就脱离了那些低级趣味了。普贤菩萨实际上也是称为“十大愿王”啊,所以普贤菩萨和很多大菩萨都是一样的,主要是不受一切烦恼魔障的侵害。我跟你们讲了,想延寿的人要多求求普贤菩萨(哦,这是天机吗,師 父?头一次这样听说)也不算天机。反正普贤菩萨管寿也管得很厉害,延寿(那怎么跟普贤菩萨说呢?请師 父慈悲开示)“普贤菩萨,我要护持心 靈 法 門,请普贤菩萨给我延寿。”延寿,他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一般延几年啊,師 父?)你看,贪了吧?又来了吧?马上就贪(我是问问,呵呵……)普贤菩萨因为是礼德和大行愿的象征,智慧、礼德,他有十个忍耐,所以普贤菩萨实际上具足无量大行,他也是四大菩萨(对)所以我们要拜他的话,实际上也就是要学会他的十大愿力,明白吗?他的愿力里有一个很重要:“忏悔业障”,还有“请fo住世”(对。“七者请fo住世,八者常随佛学”)对啊。如果你请fo住世,你是不是变成护法神了?(是的)菩萨叫我们不要把人间的情爱罣碍在心,因为你罣碍情爱,就脱离不了苦海(是)我最近跟弟子开示说,你只要在人间动这种情,你就是在六道里轮回转脱不出来的。只要你跟异性有这种事情,就算在人间是如理如法的,对不起,你永远在六道轮回(師 父,这种情要上升到大爱,是这样吗?)对啊。上升到大爱的话,你就把比你年纪大的看成父母,比你年纪小的看成自己的孩子,把差不多年龄的看成你的兄弟姐妹,那就是大爱(明白。您刚才说的这个“情”不是私情,是不是这样理解?)私情绝对不能搞的。菩萨讲的话里都有智慧,他说要把所有年纪大的都看成你的爸爸妈妈,你跟你爸爸妈妈会有这种私情吗?你把平等的男男女女都看成你的兄弟姐妹,你会去跟自己的兄弟姐妹搞吗?(不会的)你把所有比你小的看成自己的孩子,你又不会跟自己的孩子去动这种邪念,对不对?(对)这种事情就是告诉你,菩萨的智慧融在里边(明白了)所以人的感情不能乱用,人的感情要庄严清净,要把人间变成无垢世界,就是没有污垢的世界。天上的世界都是无垢的(明白了。師 父,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力: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称赞如来”如何理解呢?)称赞如来就是称赞fo啊,你天天在外面说fo怎么好,你不就是在弘扬佛法?師 父每一次法会不就是说fo怎么好啊!(是的。三者广修供养,“广修供养”您解释解释)广修供养,就是说供养佛法僧都是好的,你自己修就是叫你多做供养(对。四者忏悔业障,就是刚才師 父讲的“忏悔业障”)对啊(明白了。師 父,十者普皆回向,如何理解这里的“普皆回向”?)做好事都要为别人,就是“普皆回向”(哦,这个理解是无相吗?)无相有相还没讲到。实际上“普皆回向”至少说你做好事都是为别人,不为自己。你怎么不说“九者恒顺众生”呢?(哦,師 父您讲讲“恒顺众生”)恒顺众生就是随缘,不要跟人家闹别扭。人家说什么,“好好好,可以可以”,“哦,好好”,“恒顺众生”多好。師 父有时候到一个地方去弘法,人家跟我说:“師 父,请您坐这个车。”“好好好。”“師 父,您住这个酒店。”“好好好。”我又没什么要求的,这不叫恒顺众生啊?(明白了)

♪02892♪ TC1.02 欲望的根来自人的本性,修行断掉欲望

———wenda20180729B_0841

听 众:人的成就就像大树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欲望就像树叶越来越茂盛,就算树叶掉了,很快又长出新的(对)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对)人,生在欲望中生,死在欲望中死,没有尽头啊。请问師 父,欲望的根来自于何处?

臺 長:欲望的根来自于人的本性,本性的八识田中。因为只要是人,他就会带有八识田中的人的各种劣根性。九识田中虽然是佛性,但是八识田中的东西太脏了啊(是啊。那如何才可以断欲望呢?)修啊,把欲望修掉。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看见一个异性动心了,你就问我“如何能够把它断掉啊?”不要去想,不要去看,不要去接触,你不就断掉了?(明白了。其实就是守戒,是这样吗?)对了。就是不要让自己去接触它,你就守住了。你想了、你去碰了、你去看了,你就守不住了;你听到它的声音了,你又守不住,因为有欲望在勾引你……所以你必须要守住,咬咬牙,一抬腿离开那些欲望的现场,就结束了(明白了。師 父,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和诱惑)对啊。举个简单例子,你在马路上看见一百块钱,人家掉在马路上了,你能做到一抬腿就走过去吗?你哪怕说“我今天要把它捡起来去交给别人”,你已经在心中种下这颗欲望了。真的有智慧的人,根本像看都没看到一样,就过去了(師 父,捡起来拿去放生和看到连动都不动,一下子就过去了,哪一种境界高?)你说呢?我现在经常要考考你们(连动都不动,不理那一百块钱就走了)对了。这叫心不动,如如不动啊,那当然境界高了。动心了,然后再经过思想斗争,“我去放生也是好的”“我去交给别人了”,就是说这一百块钱已经在你心中种下了欲望的根了(明白了)看都不要去看,想都不要去想,停都不要去停。就像很多男人一样,开着车看见女人,“哎哟,好看”,眼睛看一看。看了有什么好处?你得到什么了?(是啊)你骨头轻啊?你眼睛不看的话,菩萨还给你记一功呢,说明你这个人很干净。你看了之后只有损功累德,没有增加你的功德,你白看,有什么好看的?(明白了)我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我们人类全部变成下一道,动物看动物,你说好看吗?(不好看)好了。讲得不好听,一群羊,这只羊长得丑一点,那只羊长得好看一点,这只羊如果多看那只羊一眼,你说有什么意思啊?(没有意思。明白了,谢谢師 父的慈悲开示)

♪02893♪ TC1.03 没有欲望能生出大智慧

———wenda20180622_8317

听 众:師 父,如何理解您说的“没有欲望能生出大智慧”?

臺 長:没有欲望的话,你干净,智慧就出来了。举个简单例子,欲望就像啤酒沫或者汽水沫,你想喝到汽水,要把欲望拿掉你才能喝到里边的汽水,你单单喝汽水的沫能解渴吗?不能解渴的。道理一样(对对)

♪02894♪ TC1.04 欲望膨胀让人沉沦,慈悲发心超脱凡尘

———wenda20141221B_6112

听 众:请師 父开示,欲望和发心的相互关系。弟子认为,欲望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心理需求而采取的行动计划,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决定,它与fo菩萨境界的无缘大慈是背道而驰的。而发心则是时刻把众生利益放在第一位,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第一利益、第二利益的说法,因为完全是一种无我的付出,连“我”都没有了,何须利益的第二回报呢?所以弟子认为,发心里面应该不能夹杂欲望,有目的的付出不能称为发心,或者说发心不纯。谢谢師 父!

臺 長:这个问题很简单,而且问得非常好。我可以告诉你,今天刚刚前面就有一个女的念了这么多小房子,她为什么念到今天孩子还不好?这就是你刚才讲到的发心和欲望的问题。她现在就是一个欲望,用欲望在为自己的孩子求,以为多少张小房子……就像有多少钱我能买到这个房子一样,她以为自己买到了,“我只要到了这个数量,我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她纯粹是一种目的性很强,而且为自我不为众生付出的,那种为了达到自己私欲、解决自己个人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手段而已。所以这种护法神是不会给她很快达到目的的,而且菩萨也慈悲不了她,因为菩萨的无缘大慈和她相距太远。所以,慈悲是一种境界,是非常带有荣誉感的,而且超脱了凡人为了人间的一种自私的利益和自私的欲望所产生的人本身的人性的一种追求,超越它的东西。所以,真正的学佛人,能够求得菩萨越求越灵的人,他是超脱了人间的欲望。试想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到庙里去求这个、求名求利、求功德,求什么求什么……为什么很多人求不到?那就是因为他的发心不对,因为他没有境界,因为他只是在欲望当中生存,他在外面需要得到更多的,他只不过换一个方位,跑到庙里来继续求菩萨让他得到这个欲望,所以这就是人的劣根性在发作。所以当一个人有劣根性的时候,这个人是不能理解自己,也不能让自己清醒的。真正能够让自己超脱这个环境,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首先必须理解佛法,必须懂得fo的智慧,必须要放弃人间的欲望。等到放弃欲望之后,你才会得到更多。所以,欲望和发心是完全两个概念,欲望是来自于人的本性当中的劣根性,而境界是来自于本性的初始心和你的本心,就是本性,那就是佛性。所以,人身上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好的细胞和不好的细胞,就像人的思维产生不好的思维和好的思维一样。人的惡心、贪心、愚痴心,还有瞋恨心,和人的良心、慈悲心、善良的心和帮助别人的心,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都在人间心中埋藏,看你到底去挖掘哪一个心。所以当一个人良心善了,学佛之后,挖掘出来都是慈悲心和各种各样帮助别人的好心肠,一些好的心;当一个人随波逐流的时候,他没有去学佛,就是用了他身上那种不好的贪心、瞋恨心和愚痴心。所以同样是一个心,因为发心不一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随波逐流,就是随着欲望的膨胀,让自己善良的心越来越少,让自己很好的善心越变越少,人就会慢慢地沉沦,就会慢慢地堕落,就会慢慢在六道当中不断地轮回。这就是我们说的为什么欲望和发心不同的地方。明白了吗?(哦)

♪02895♪ TC1.05 人的劣根性在五欲六尘的社会中练就了贪瞋痴

———wenda20170707_3053

听 众:请问師 父,现在的人疑心病很重,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经常怀疑别人就是自己的心不够坚强,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呢?

臺 長:对啊。因为现在在末法时期,人本身有劣根性,在五欲六尘的社会中练就了贪心、恨心、愚痴心。这种愚痴越来越厉害,就变成了怀疑,恨人家、诽谤人家、嫉妒人家,这种心都出来了。

♪02896♪ TC1.06 被五欲六尘缠绕很容易在超脱六道后掉下来

———shuohua20170602_2133

听 众:有一个同修5月17日梦见師 父的法身开示《白话佛法》,師 父开示完后,同修就想问師 父问题,然后師 父很严格地说:“師 父必须公正严明,今天不是问答节目。”所以就不给同修问问题。然后師 父就变成了佛祖的样子,头发像佛祖的头发,一个个圆圆的,很庄严,发出金光。这位佛祖的法相就特别给同修开示了,说:“经常回忆和想起当初在五欲六尘时不快乐的事情,或者是经常被自己五欲六尘缠绕的人,很容易在超脱六道后掉下来。”请问師 父,这是不是真的?

臺 長:真的(如果同修修到超脱过后,什么五欲六尘缠绕会导致莲花很容易掉下来?)五欲六尘嘛,有贪念啊,莲花上不去的。如果你有贪念,有欲望,对男女的事情有欲望,对钱有欲望,你上不去的(末法时期,若要奉行持守戒律实在不容易,难免心中猛然很瞋恨。请问師 父,如何让自己在五欲六尘的世界中清净无染?)天天学佛,天天念 經,天天禅静,禅坐(師 父,我以前有在庙里面学禅定,您感应一下,如果我想再回去那边学禅定,是否可以?)现在師 父教你的禅定,不是叫你盘腿,坐在那里念 經就叫禅定,脑子没有杂念就叫禅定(是的,明白。感恩師 父)

♪02897♪ TC1.07 在五欲六尘中“收心”

———wenda20151127_2441

听 众:有一位同修梦中意念里菩 薩开示了两个字“收心”,请師 父慈悲开示一下“收心”两个字吧。

臺 長:“收心”很简单,你在人间五欲六尘,你今天想吃好的吧,收心;今天想住好的吧,收心;你想用好的吧,收心……过去很多我们的同修都是喜欢穿名牌的,那些女孩子爱打扮,现在穿得都是普通的,不爱打扮。正正规规、干干净净就可以了,那就是收心。不要去想太多,因为人生无常,你就是做得再伟大、再大的事情,这个世界是苦空无常的。很多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做很多事情,在工厂里、在单位里,“我一定要做局长,我一定要做科长”,怎么样怎么样……到最后争到后来呢?就算你争到了,你不应该得到的你争到了,接下来就恐怖了,大家挤你啊,大家搞你啊。所以现在的人,你只要往上的话,大家都会来踩你,这个是很不好的,也是五欲六尘里边的一种肮脏的灰尘啊!(真的是羡慕、嫉妒、恨)对,那有什么办法?现在这么小的小孩子都会嫉妒,过去说小孩子很纯洁,现在小孩子从小生出来就会嫉妒,这不是业障啊?呵呵……(師 父,人家说从小生出来孩子都是天真、善良,怎么生出来就这样呢?)我问你一句话你就知道了,如果一个小孩子生出来肺都是很好的,但是他们全家都在抽烟,天天烟雾缭绕,这孩子两三岁他肺就不好了。那同样说生出来环境很好,家里不抽烟的,这孩子三四岁、四五岁的时候,他的肺也是很好的。环境,讲到底两个字“环境”,明白了吗?(明白了)

♪02898♪ TC1.08 克服五欲六尘先要克服思维上的错误

———shuohua20170616_2126

听 众:師 父,您讲过五欲六尘,当时也讲了五欲代表哪五欲,六尘代表哪六尘。像我们在人间,克服这些五欲六尘真的是不容易,您开示开示吧,如何更好地在人间克服这些不好的五欲六尘,不要被它们所染,将来到天上做菩 薩。

臺 長:要克服五欲六尘,首先要克服那些思维上的错误,思维上的错误最重要,因为你思维上有错误了……比方说在资本主义社会是笑贫不笑娼,这完全就跟社会主义存在概念性的不同(对)比方说一个妓女,只要手上戴着金、穿着银,他不管你钱怎么来的,他照样很羡慕你;但是你在马路上很穷,他会笑你的。网上,有一个穷人在捡垃圾,突然之间看见有个钢琴扔出来,他马上就弹了,原来他弹得就像钢琴家一样。这个没人尊重的,因为你现在是个乞丐(嗯,是)这个是不是概念性的错误?所以,一个人要克服五欲六尘,首先要在思维上端正自己的态度:什么叫干净,什么叫脏;什么样的钱可以用,什么样的钱不能用(对)然后,自己在生理上要学会克制。生理上要克制五欲六尘的话,少睡觉,就是实在困倦了,在椅子上躺一会儿,他不会思淫欲。因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睡在床上时间长了,他就会想这种事情。所以过去庙里的法师他们不睡觉,他们叫坐禅,就是坐在那里,然后一直坐到走掉,叫坐化。坐在那里不睡觉的人,他不会想那种男女事情的。你们可以试试看,你一躺下来你就会想这些事情。然后,思想上要对这些东西产生厌惡感,觉得这个不是人做的事情,这是动物做的,太臭、太肮脏的东西,你会觉得非常惡心的(明白了。師 父,克服这种五欲六尘,到天上做菩 薩好难啊,您给大家鼓励鼓励吧)很难的,没有几个修得上去的,鼓励也没用,要靠自己真修,要靠自己真发心的。有的人真发心了,到最后也不行的(真发心到最后不行,什么原因?)后来他退转了,他真发心是开始的时候真发心,到后来退转了(明白了。感恩師 父慈悲开示)

♪02899♪ TC1.09 消除七情六欲要靠自己的意志

———wenda20170303_7734

听 众:请问師 父,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一件事情,能够超越它吗?比方说一个人在感情上受过创伤,他从此一下子对感情放下了;但是有一种人,他从小到大从来没有经历过感情,对这一方面没有感觉,是不是就不能说他在这方面是修成了,或者是超越了呢?

臺 長:并不是这么讲的,感情是七情六欲,只要做人就会有。只是你要消掉这些七情六欲,来去除五浊惡世的一些尘埃而已,所以还是靠自己境界的提升,并不是没有。《佛陀传》里面佛陀也有啊,他也有妻子,对不对?所以怎么样来去除这些,那就是靠自己的意志来开悟、来想通。

♪02900♪ TC1.10 天上下来的人想回去必须脱离人间的欲望

———wenda20170806B_3825

听 众:为什么几次做梦我都有那种感觉,好像自己一直在往上升,然后地面的东西越来越渺小、越来越渺小。

臺 長:跟你说你是天上下来的,不要再去讲了。你现在这样下去,你真的……又犯邪淫,又是这样,在梦中都经不起考验,这样你还能上去啊?你可怜人间的人,你就是犯了邪淫啊!这种东西不能玩的。你已经学佛了,不能有任何这种想法,真的很惡心的事情,“他很可怜,为了满足他……”你不就是满足个动物吗?(如果在梦中我可以……)犯罪了,已经犯罪了(如果在梦中的话,看他有人间的那种欲望,作为妻子,我可以怎样帮他?)你什么“妻子”?你学佛之后已经……你至少在意识当中不能这样做。哎呀,境界问题。你现在是妻子你就做妻子的事情了,好吧?没有办法。

♪02901♪ TC1.11 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欲自然心如水

———wenda20180608_2434

听 众:“人到无求品自高”,请教師 父,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无欲自然心如水”吗?

臺 長:差不多,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解释的。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没有要求了,你品德当然高了。比方说,一个女的不要人家男人财,不要人家男人这个,不要那个,人家男人尊重你吗?(尊重)你说“你给我多少多少钱,我嫁给你”“你给我买多少金银首饰,我嫁给你”“你要有多少多少东西,我嫁给你”,你嫁给他之后,他看得起你吗?(看不起。当我们求人的时候,一般我们的语气就会很低声下气这样)对啊。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要低声下气啊?(因为我们要求,要得到)好了。你无求的时候,是不是品自高?境界就高了?(嗯,而且还很自在)对啊,你无欲没有欲望的话,当然心就平静了(嗯)现在不管什么东西,人家给師 父奖状我就拿,人家不给我奖状我从来不求的,有什么好求的?(明白)人家愿意给你,那就是给你的,很好啊,你对社会有贡献了,人家给你的(对。師 父,我们如果为众生求,这样算是有所求吗?)为众生求,本身就是高尚的,已经不算求了,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为自己所求,因为不是为我相了,没有着相了。为众生求,本身就是个理想,就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已经不是属于有求了。“有求皆苦”不是指这种,明白吗?(明白。師 父,当我们求不到的时候还会感到痛苦,这是不是所谓的“求不得苦”呢?)是啊。我问你,如果一个县长为了当地的老百姓到省里去跟省长求,说“给我们县里怎么怎么……”你说这个省长会看得起他吗?当然看得起他;如果“省长,你帮我家里搞搞定,我家里这个……”你说省长会看得起他吗?(明白)




上一篇:Ⓑ0462_BS6众善奉行|05.16布施行善|05修心修行|《心灵百科》【文字·畅听】
下一篇:Ⓑ0464_TC2贪嗔痴慢|05.17灭贪嗔痴|05修心修行|《心灵百科》【文字·畅听】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4 04:50 , Processed in 0.0443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