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01|回复: 0

修心是修行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起点。1-3

[复制链接]

1565

主题

3

回帖

6893

积分

积分
6893
发表于 2020-2-29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心是修行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起点,心的境界提高了,发的心愿也就更大,又可以提高修行的质量。

 

    1-3    学佛修心的目标(一)

 

原文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01&tim=1679251802I1362945




相关开示:

 

心是总持之妙本。

修心就是要把你的心守住,把持住,心是持之以恒之妙法的本源,万法之洪源,你的心就是学所有东西的本源。心为大智慧藏,......

 

白話 佛法 10-4



 

心和行在相应中

如果今天你是修心的人,你的动作出来,一定如理如法像菩萨。今天行为能够像菩萨的人,他的心一定很善良像菩萨,......

 

190221 觀    

 



wenda20170730B 48:39


修心没有落实到行为上就是白修;多看《 白 法 》增长智慧

 

问:师父好,弟子给师父请安。师父,有一次您《 白 法 》里边写着:一个人以后能不能成菩萨,不在于你的语言和行动,是在于你的境界和你的思维。我的问题是,你的思维指挥你的行动和你的语言,那怎么……我不明白。

 

答:因为你的语言和思维已经慢慢像菩萨了,因为你的行为和你的语言影响着你的思维,反过来,你的思维又影响着你的语言和行为,它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当你拼命去做一个善事的时候,实际上它反过来影响你的思维。我举个简单例子你就知道了,如果你在做好事的时候,你不知道,你就说“我要做好事,我要做好事”,你慢慢在脑子里说,“哎,做好事做得多了,不就是菩萨吗?”是不是影响你的思维了?(对)你的思维是不是境界就提高了?(嗯)你的意思我完全能够理解,就是说,因为你有高智商或者高思维,就是高境界的思维才能去影响你的语言和行为。但是反过来讲,你的行为和你的语言只要模仿着菩萨去做,照样会影响你的思维来提高你的境界。明白了吗?(明白了。师父,就是说,你有高的境界还有思维,你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对了,为什么叫修心修行啊?我刚刚跟你们说,修心的人必定要有行动。如果你修心讲了半天,修得很好,你最后没有落实到你的行为上,你就是白修心(对)你就是有这个思维,你只不过是有佛“性”,但是你没有佛“行”(如果就是去做,也没有去想“我在行菩萨道,我在做善事、做功德”,那这种有功德吗?)有啊,叫无为法。我问你一句话你就知道了,你今天在帮助别人,你没有去想,是不是算帮助别人了?(是)它不是根据你想不想去帮助,而是根据你这个行为来断定你是不是在帮助别人(知道了。因为就钻牛角尖,我认为行为是你讲了以后才有行为,为什么那个行为不算数呢?那个时候就特别纠结,怎么也不明白)有空的时候多看看《白 法》,增长点智慧(是,师父)

 



shuohua20140103 09:57 如何从“观修”落到“实修”上

 

问:您的《 随喜功德 》这篇文章最后提到“观修”和“实修”,您说“观修”会比较容易一点,因为不涉及到具体的人和事,不掺杂个人的喜恶在里面,但是这种“观修”最终还是要落到“实修”上,是不是?

 

答:是这样的。因为你的思维上已经开始修了,你实际的行动上也在修。“观修”实际上就是你的思维在修心。比方说“我的脑子里一直很干净,我要帮助别人,要对别人好”,那你的行为上会不会对人家不好啊?因为你的行为是受到你的思维控制的(有时候观修觉得还好,但是一到实修就不行了)为什么你知道吗?“观修”,因为你的观念还不够牢固,还不够坚强。比方说,你说“我今天要跟孩子谈一谈,这孩子有逆反心理,天天跟爸爸妈妈闹。好,今天我想好了,这孩子很可怜,我一定跟他好好谈一谈”,脑子里想好了,“观修”成功了吧?“好,我今天放下妈妈的姿态,跟他好好谈”,但是实际上一跟他讲话,你马上又发脾气了、不开心了。实际上就是你“观”没有观好,没有把自己的定力完全放在一个让自己不会改变的基础上,定力还是不够啊(那怎么办?再返回观修?)对啦!在想去做这个事情之前,你的信心还不够100%的充足,观修观到50%跑到那里实修的时候,好了,那50%很快就变掉了。如果你观修的时候“我坚决、我一定,哪怕我今天跪下来要把他说好”,100%的信心,那你实修碰到他对你再怎么样的态度都会忍耐,因为你已经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了。用白话讲“什么样我都要付出,无所谓了”,这时候实修就不会出问题了(那观修的时候我说“不管怎么样我都要达成这个”,不是又执着了吗?)你这个“执着”是指在境界提升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够让自己感觉到“我放下执着”,如果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没有执着,连心都修不好。所以人的误笔就是在学佛当中,把很高深的教授的理论拿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来用,把中学生的理论又放到教授、博士生这个位置上来用。所以佛的理论是在不同层面上,由不同的境界来接收不同的解决方法的(是不是说我在学佛的初期阶段,对自己的要求严一点、执着一点没有关系?)对啦。实际上很多人就是在佛法里面转来转去转不出来,拿菩萨的最高深的理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的理论“空”,“空了我学什么佛?”“空了我为什么还要拜佛啊?”“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还叫我们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不是‘空’了吗?为什么还要有求必应啊?”不是拿这些理论在套,很多人学了一点东西,一点皮毛,以为懂得佛法的真谛了,搞来搞去,你搞不懂的。举个例子:这里说要打魔,那里说要慈悲,你到底要打魔还是要慈悲啊?(听懂了,师父)

 

 




上一篇:没有我才能把自己真正融化在社会当中。1-20
下一篇:“悟”是关键,得“智慧”是修功德和修心的目的。1-3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4 08:55 , Processed in 0.0486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