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88|回复: 0

【笔记】第58集 见道与修道的区别 200502B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09万

积分

积分
1092955
发表于 2022-5-26 01: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8集 见道与修道的区别 200502B

 

很多人恨一个人,一直记在心中,这种不叫染著吗?因为你被别人曾经伤害你的那些缺点染著了,别人曾经伤害你,是一块墨汁,你把它记在心中,你这个心是不是被染著了?别人曾经害过你,你永远记着,那你就执著于别人曾经伤害你的事情,你的心就不能保持干净,就不能自由。因为你永远有痛苦,永远记着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和伤害过你的地方。所以有的人学佛学到后来,只要谈起他曾经伤害别人或者别人伤害他的事情,他突然就会变得颓废,就会变得孤独,这就是因为在他的八识田中没有放弃曾经的染著和执著。

 

怎样让自己的心无滞无碍?外境不管发生什么变化,你都要理解人生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解脱之道在于心要有定力,定得下来。别人在你面前不管说谁好谁坏,你自己要有一颗良心、本性来验证它,来化验它,来知道这件事情到底对与不对。因为你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所以就不存在对,那当然也没有不对了,所以无是才能无非。心永远不要随着世界上喜乐而转变,一会儿开心,一会儿快乐,一会儿难受。讲到底,解脱就是需要你的心不动,心不动就是佛法界讲的“如如不动”。现在很多人碰到事情了,在家里待着,如如不动,很多事情是不是避开了?今天在单位里很不开心,要有一件事情的,你请个假在家里如如不动,就算单位里要发生什么事情,今天开会了,你什么话都不讲,还是做原来的事情,不要去翻来覆去地讲这个、讲那个,到最后换来的还是如如不动,就是解除烦恼,就是在化解和解脱。心如果随着世事而转,这个世界发生这个事情,马上焦急;这个世界发生那个事情了,马上难过、伤心,那这个人的情绪就会随着世界上任何事情而发生变化。情绪发生变化,心态就发生变化;当心态发生变化了,真正的内心就会产生无明的烦恼、忧愁,智慧低下。

 

人间的一切无非是功名利就、功名增减、财富多寡,你为什么要进入其中?就像很多人根本不能买股票,因为他经不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股票上去了,开心到最后昏过去了;股票下来了,难过得又昏过去了,所以他的结果就是昏过去。不管做什么事情,你的心——喜怒哀乐——不要随着世界上外境的变化而变化,你的幸福感就随之而上升;如果天天跟着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而变化,你慢慢就觉得这个世界不幸福,慢慢就觉得很不开心,你的幸福感会随之而降减。学佛人经常要懂得一句话,叫“幸福只在一念间”。你今天这个念头觉得“我很幸福”,你就是在幸福中;如果你今天觉得“我很痛苦”,你的意念在痛苦中,那你就活在痛苦中。关键就在于你的心不动。所以我们经常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要去跟着外境变化,世界上天天无常,在变化,变动是正常的,我们的心不变动是恒常的。功名利禄的变迁不应该引起我们学佛人太大的情绪波动,有就有了,没有就没有了,有就是你的,没有就不是你的,用这种心态,绝对不会影响你的幸福感。学佛人为什么幸福?因为我们拥有菩萨的智慧,我们能够做到如如不动。

 

学佛修心,在成佛的道路上有五个步骤,我们会经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五个阶段。资粮道和加行道还是属于凡夫境界,如果进入了加行道之后,修行者就具备了世俗菩提心这里师父跟大家讲“世俗菩提心”,就是在人间会拥有菩提的心。有很多人学佛见到一点空性,“学佛了,想开了,没有了,无所谓了”,见到一点空性了吧?“我现在放下了,我不去执著了,无所谓了。我不跟别人打官司了,我现在很开心”,见到一点空性了,但是你的境界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没到达这个阶段,你就是假空——好像想通了。为什么有些人今天想通了,明天又想不通?这就叫“假空”。真正的佛法,想得通,那是一直想得通。假空你就不能见道。

 

真正的见道,举个简单例子,学佛法的人见到佛法了吧?“佛法能够让我们解脱,佛法能够让我们消灾解难,能够让我们跟着观世音菩萨好好修心,多好啊!”见道了吧?见到佛法了。但是你修道了吗?接下来就是修道。你看到了,但是你没有修,所以见道和修道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就像很多人,你问他“你信佛吗?”“我相信。”“那你念经吗?拜佛吗?”“不拜、不念经,但是我相信。”这就是见道和修道的区别。真正地见道,知道这个好,你要去做的。修道的境界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佛经上叫“位”(位置的“位”,比如说“有没有这个位置?有没有这个椅子?”)。见道,你要理解佛法,然后你理解佛法的目的就是要修道,但是修和不修,理解了还没有修,层次不同,是两个不同的位置,就是我们说的“品位”(上等上品、上等中品、上等下品……)。像我们在学校里的时候,这个同学知道好坏,但是他好的也不做,坏的也没做;这个同学知道好坏,如果遇到坏的事情,他就站出来去抵制那些不好的思维,好的事情他就拼命抢着去做。这就是一个是见道,一个是修道。

 

师父告诉大家,见道、修道,接下去叫“证道”,就是证实这个道。证道,是你必须见道、修道圆满了,你才能证道。什么意思呢?“今天我相信菩萨了,然后我又实实在在在修了,当我在修的时候,修得圆满了,我证得了空性,我证得了佛道,我证悟了”,因为你的修,所以才能证道;因为你的修心,你才能理解佛法的真谛,“原来如此”,这就是证道。所以我们学佛修心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来。

 

师父跟大家讲,见道实际上不难的,你看了别人在磕头、念经,别人说“很好,学佛很好”,你见道了吧?见道的时候,别人说“你修心吧,你修道吧。”“哎哟,要早起……我要上班,有很多事情”,他觉得修道很难。等到慢慢地念经了、修道了,修道在他那里不难了。修了半天,怎么成道啊?成道又难了,“我怎样能够成功做菩萨,我修了半天怎么还是老样子,毛病越修越多”,因为这些毛病都是你过去的,因为这些毛病都是你无始劫以来带在身上的,慢慢你就会觉得成道怎么这么难。那么经过你一生的努力,不停地修啊修啊,成道到最后也不难。因为你今天可以做得像菩萨一样,成道了,是不是?也不难吧?“我今天做了一天菩萨,做了一个月菩萨,我做了一年菩萨”。最后行道为什么呢?因为你最后没有坚持,“行”是坚持去做。你今天一天可以做菩萨,但是你过几天又回到了人间,所以行道难。

 

如果有大慈悲的心来入世,也就是说,学佛的人如果在世间以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来行道——行菩萨的道,有些人觉得很幸福,但是大部分人会觉得比较痛苦。因为首先你不能让别人理解你,你在做好事,别人会说你。举个简单例子,有些人到庙里去,跪在那里擦地板,有些人看到,“哎哟,你这样就成佛了?”你今天做很多功德,“哎哟,卖力了,好像你这样就能成菩萨了。”有的时候去帮助别人,别人不理解你,你说难受吗?很多人你想为他好,但是他就是不听你的话,你说这个行道难不难?所以菩萨要能够行道的话,必须牺牲自我、牺牲小我,有时候为了救别人,情愿舍去自己的利益,舍去自己的利益就是包括时间,包括钱财,有时候甚至要帮别人背业,有时候还被别人不理解,别人还要诽谤你,还要骂你,还要讽刺你等等的一切,你全部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这样才叫行道”,所以行道是最难的。

 

刚刚说修心五个步骤,师父现在跟大家再拉回来讲。第一个叫“资粮道”顾名思义资也就是资本。比方说做一个生意要有资本吗?学佛要有资本吧?粮,每个学佛的人要有粮食吧?吃饭要有粮食。做个小生意要有资本,吃个饭要有粮食,叫“资粮”。如果想从一个普通的人超凡入圣,做一个圣人,做一个菩萨,第一步就是要修习资粮道,就是资粮位——位置。比方说,一个普通的人,出家也好,在家修行也好,知道佛法“真好,我能够悟道成佛”,那么首先要看看成佛或者修成正果的话,悟道的本钱有没有。人要成佛,要能够理解佛,要有本钱吗?有,有两种资粮的本钱,一种叫“福德资粮”,还有一种叫“智慧的资粮”。也就是说,当你要想能够成佛、成菩萨、成圣人的时候,你看看你这个人有没有福气,有没有道德。撒谎的人能有道德吗?欺骗别人的人有道德吗?这种没有道德的人,时间长了他会有福气吗?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有没有福德资粮。你这个人有福气、有道德,就是拥有了能够成佛的资粮的第一步。第二步,你福德有的时候不够,有一点道德或者有一点福气,投胎投了一个比较好的人家,家里有点经济来源,各方面比别人好,至少还能放生,那么这些都是你的福德;福德可以培养的,你不停地去做一些有道德的事情,你的德就会越来越多,你不停地去帮助别人,你的福气会越来越多,它可以培养的。资粮道里福报就是这么培养的。

 

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道家、佛家都讲我们做好人,要有道德。其实做人很难很难,现在做人有几个人做得好的?碰到自己的利益,马上就伤害别人的利益,他做人能做得好吗?修心学佛,佛经上讲,福德不够的人,怎样修持都没有用的。有些人修了一辈子,碰到自己的利益,马上缺德;有的人修了一辈子,讲得天花乱坠,到最后碰到自己的福的事情,“我不愿意出来,我不愿意花时间,我不愿意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样的人一辈子不会为别人想,他没有福德,他修不好心。师父告诉大家,学佛,那是真的,不管做哪件事情,不要去考虑能够得到多少,首先要考虑“我为别人付出了多少”,这就叫“道德”,这种人会有福气的。你多帮助别人做一件事情,自己的智慧马上就会充裕。这个道理的原理:你从别人的事件中,是可以增加自己的辨别能力。你帮助别人某一件事的时候,是不是会增加自己的辨别能力?这件是好事还是坏事,你都会知道。你去帮助别人解脱烦恼,从这件帮助别人的事情中,从别人的恒心和自己的恒心中,又了解了自己有多少的耐心和恒心。替别人做一件好事,就多一分好报,多一分智慧。所以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有这种牺牲小我、多帮助别人的大无畏的佛陀的精神,要帮助别人拥有善缘,你帮助别人,跟别人结善缘,你的福报就够了;你做了好事,就会成道、成佛。根基很重要,这就叫“资粮道”。

 

很多人听佛法,听别人一讲专业术语,马上就听不进去了,师父就是用白话佛法在跟你们讲解这些。资粮道就是你自己的道德。学佛要有基础的,一个妄语者,一个两舌者,一个连品质都没有的人,怎么能成菩萨?怎么能够走向成佛的道路?需要你的资本,因为这是福德的资粮。第二叫“智慧资粮”。有福和智两个资粮,任何一个学佛的人,就算有福气闻到了佛法,也是很有道德,也很善良,但很多人学了一辈子,听也听不懂佛法,根本不能理解佛法里的真实含义,对佛法里的那些智慧的资粮什么都搞不懂,缺少智慧,也不能成圣、成佛。所以资粮里有两种,佛经上叫“福智二严”就是要有福气又要有智慧的人,在人间会产生两种庄严,叫“福智二严”。福德庄严,智慧也会让你在人间变得非常庄严。

 



思考

 

怎样让自己的心无滞无碍?

什么是真正的见道,如何修道,证道。

为什么行道是最难的。如何修习资粮道。

 

佛学常识

 

如如不动

成佛的五个步骤

世俗菩提心

假空

见道

修道

证道

行道

“资粮道”

“福智二严”

 

记诵

 

心无滞无碍,解脱之道在于心要有定力,解脱就是需要你的心不动,心不动就是佛法界讲的“如如不动”。拥有菩萨的智慧,我们能够做到如如不动。

在成佛的道路上有五个步骤,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五个阶段。

真正地见道,知道这个好,你要去做的。修道,但是修和不修,理解了还没有修,层次不同,是两个不同的位置,就是我们说的“品位”。证道,是你必须见道、修道圆满了,你才能证道。

行道难,“行”是坚持去做。在世间以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来行道——行菩萨的道,

学佛,那是真的,资粮里有两种,佛经上叫“福智二严”,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5月28日)

《见道修道》

 

修心中的“见道”,如果要修得圆满,需要很长时间。首先,在理论上要理解“因果缘起”和“明心见性”真正的原理,然后能够在修行中知道自己哪些修的是佛道,哪些修得不如理不如法。等到心中有一个明明白白的理解了,你才能在修道中遇到任何问题不生退转心。

 

要能“见道”,也就是说你能看得到自己修心的这条道路,就是要能够彻底明白你到底自己的修心彻不彻底,不是单单从道理上去认识完善的理论知识。

有些人刚学一点理论知识,很快能通,但是一碰到挫折,马上不精进就退转了,这就是见道不彻底;还有一些人,修了很多年,有点见道,但是没有进入修道阶段,所以有些东西看得破,但是放不下。

 

人道本身不圆满,

坐拥金山都不安。

一生白忙白辛苦,

快快学佛才开悟。

 

见到佛性容易,但是真正要修到佛性就难。举个例子,你今天要去参加一场法会,你很容易想象到开法会的情景,可以见到很多佛友,所有人在做功德,你都能见到。你见道了,知道开法会,做功德。但是当你真正在烈日下做义工,帮人家撑伞的时候,你可能就没有这个耐心,因为你只是见道,但是没有修道,你懂这些道理但是不一定做得到。

 

又比方,你要开长途汽车到墨尔本,去和佛友分享,你一想到见到那么多佛友,跟他们一起做功德的时候,相当法喜。但是当你在开八小时车程的路上,你会累,会渴,你可能会想为什么要花那么长时间,我在家看视频分享多好。

 

如果你只是见道,觉得佛法能使我解脱,但没有去行道、修道,你可能会退转。你在修行见道时,如果要想自己不出偏差,要想修得圆满,有一个方法,就是要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师父,尊师重道,一路跟随。

 

人生常态就是苦,

四圣谛中称“苦谛”。

是人都会吃大苦,

苦到临终方觉悟。

 

修行有五个次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开悟道(修道)、证道。

简单地讲,就是资粮道首先要累积福德和功德,然后才能够去见道、去修道。

加行道就是自己去行,去做,去修心,然后你可以修心修出效果,你才能见道。

但是见道并不等于开悟,见道之后会知道很多的因缘果报,明白很多人生的道理和天理,那你就慢慢进入到了开悟道。

等到你开悟了,你就明白为什么大家要做菩萨,为什么大家要做佛,为什么要信佛,为什么要慈悲。

等到你证实了这些道存在,并且在你的心中你能够彻底明白,那你就等于修行在循序渐进,在师父的指导下,你会慢慢地越来越开悟,你会越修越灵验,然后最后功德圆满,境界升华。

 

人总是在快乐的时候忘记了去想一想自己以后会悲伤的事,犹如当人身体好的时候,谁都不会去想以后万一身体不好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人会轮回的根源。

人要学会知足,不能生活在幸福中还不感觉到幸福,在失误中才知道错误的人是个不觉者。

 

修心改命改运程,

吃苦消业法船乘。

人间名利全部砸,

转凡成圣成菩萨。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5月11日)

《圆满智慧》

 

学大乘佛法,弘法利生,教化众生。

佛菩萨为我们早就树立了榜样。我们今生还能得闻伟大的佛法,除了感恩佛菩萨们的慈悲传授、普度众生,今世能学到“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究竟实相,乘佛之圆满之教义的大般若智的佛法,是何等幸运也。

 

佛法在世救众生,

菩萨榜样智慧增。

佛陀牵着我的手,

菩萨慈悲慧命留。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让我们认识佛门究竟实相的圆满上乘之智慧。万教归一,不管你修金刚修道之心、法华成佛之心、开悟众生的楞严教法,均是让我们找回本性佛性的根基教法。

 

末法时期能闻佛修心,也是我们不知多少年修来的福德,今生千万不能丢失佛性。能闻法缘起,在缘中起、缘中灭,知本性空,能理解生灭变化的无常世界,这个过程就是人生修行的大智慧,也就是佛法界讲的“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找本性,

随缘不变修真心。

起心动念除妄心,

不变随缘是佛心。

 

知人生无常,更不能让人生由妄心做主,随缘就变,种下轮回的苦因。修心就是安住自己的心不变。不执著于善恶表相,不在乎于一时得失,两袖清风,粗茶淡饭,清净无碍;在随顺世界的因缘中,以不变之心,时时守住本性,这就是真修行,这就是佛法界讲的“如如不动”。

 

师父曾经讲过,一个拥有金刚道心的修行者,都是一步步走出人生困局。

不消业,哪来净?不去孽,心中哪来的净土?

 

事业能成,靠的是运气和努力。道业能成,靠的是天长地久,就是“诚”和“恒”。

 

善德善念慈悲心,

佛性观照自己心。

行深波罗蜜多时,

色空均是虚幻事。



【PPT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上一篇:【笔记】第57集 恒常学佛是根 200502A
下一篇:【笔记】第59集 不见本性 修法无益 200502C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5 02:04 , Processed in 0.0472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