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集 如如不动 心自浩然 200516B
佛法是智慧的,不是单单念念经、打打坐、磕磕头,它是一种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应”,其实就是一种方法论——你应该、你必须。用本体论来讲,本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人如果本来就没有住在这种心中,心空的,你无所住,不管怎么样,你都是空空如也,不会生出其心的。你不会生出贪瞋痴慢之心,因为你无心。就像很多人说“你这个人怎么没心没肺的,人家跟你讲半天,你怎么都记不住?”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就是告诉大家,本体论来讲,你已经无所住心了。
佛后来讲到“过去心不可得”,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告诉大家,你既然无所住心,那过去的心还要得吗?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还要再去记吗?“现在心不可得”,你现在学佛了,应该放下了,不应该再去为现在生活中烦杂的人间琐碎事情生出瞋恨心、贪心、烦恼心,所以现在也不可得。佛陀又告诉我们未来心也不可得,未来还没发生,你为什么要生在心中?这个事情还没发生,而且不知道会怎样发生,你放在心中干吗?所以讲到底就是叫你“应无所住”,不要去住心。很多人为什么会烦恼?心太多了。很多人心太硬了、心太忌妒了,还有很多人心太软了,还有很多人心太肮脏了,全部都是由心发出来的,所以菩萨叫你无所住,就是把它全部扫掉,扫干净。扫干净之后心会出来吗?心还会出来,所以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出来的“其心”,那是干净的。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知道过去心不可得,你的现在心当然不可得了,连过去做过的事情都要忘记,现在有什么可以得到的?你现在的心都忘记了,你现在做的事情还没做好,怎么会去担心未来的事情呢?很多人跪在菩萨面前整天求未来的事情,“菩萨,让我孩子以后大起来能够考试考得好,读书有成绩”,你让他好好学佛念经,能不好吗?很多人问师父:“师父,您帮我看看我的孩子大起来能不能找到女朋友结婚?”你不是拥有未来心吗?所以一切不要求,一切心不要住——住在你的心中,因为它是现在、未来和过去时,没有妨碍你任何情况,没有让你难过、让你悲伤的理由。“自性本空”,为什么叫自性本空?本来就没有的,是你生出来的心,最后你自己把它灭度了,你的心、本性还是空的。
禅门讲心法。很多人说,讲来讲去,禅宗讲心法就是一个心。我们很多人这个事情要管,那个事情要管,不管还要管,管了还要管,已经说了“这个事情我不管了”,接下来还要问“这个事情怎么样了?”你说放下就应该放下,既然放下了,干吗还要管?我们很多人就是这样,跟他说:“你现在不要再管这个事情了。”“好,师父,我不管了。”嘴巴不管了,“刚刚那个事情怎么样了?我不管了,现在他们怎么样了?”你看,他又生出心来了,他放不下,他不空。心是本空的,他又造个心出来。“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什么意思?“外息诸缘”,外面诸缘分(所有的缘分)已经停息了、没了。“内心无喘”,就是没有喘息。很多人是表面上看起来“我已经不管了”,但是实际上内心还在关心这件事情。现在很多年轻人谈恋爱,这个男的跟她拜拜了,结束了,她说“这种人死了我都不管,关我什么事情?”“哎,他最近怎么样?”你看看,她放不下。这就是师父跟你们讲的:表面上空了,实际上没空。因为念头一个又一个生出来,境界是你一个又一个造出来的。你如果能够理解“自性本来空,念念不停留”,你知道所有的念头都留不住,那去留它干吗?
佛法中,很多人经常为一些佛学理论争辩:到底空还是不空。当你去争辩的时候,实际上你还是没有空,因为你想辩出个道理来,你想辩出个真理,实际上你落入一个“空”,“我想要得到这个空”,但是你又落入一个没有空性的“空”当中。
《金刚经》是非常难的一部经文,师父也只能从佛学的理论给大家做些解释,希望大家由浅入深。
接下去师父跟大家讲大道至简。有一些人经常觉得自己讲的是大道理,觉得自己说得很对,别人都不对,以为自己总是对的,“我讲的是很有道理的,你们讲的都不行的。”大道至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大道理不是你讲出很多很多理论来验证它,而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让人明白的。比方说,你今天说:“我这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没有好报?”“这个人做了这么多坏事,为什么他没有恶报?”我用大道理跟大家讲,大道简单吗?你要记住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两句话,就这么简单。有的人说:“我不知道帮助他对不对,我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做了之后对他会不会有伤害?”很简单,两句话:“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所以这个大道理很简单。世界上很多事情难就难在你无法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很多事情越辩论越复杂,越搞越搞不清楚。你看家里的事情、学校里的事情、工作单位里的事情……社会上复杂的事情,越搞越复杂,越搞越搞不清楚。我们人就是喜欢把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地去做。
为什么学大道至简?因为人与人之间讲话,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或者在工作上很多接触,都会变得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全部远离了单纯,远离了纯洁,人与人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大道至简实际上是最高级别的智慧。用人间的话来讲,叫成熟睿智的表现;佛法界来讲,就是境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在心理学上来讲,有时候人间的完美常常是最简单的,一个人不讲话就做事,这个人一定成功,这就是完美。很多人讲了一辈子,一辈子事情做不成功;有的人就是不讲话,好好地做,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他成功了。简单就是真理,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地来做,这个人就是有智慧。现实中,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却拼命把它搞得很复杂,越搞越复杂。厚积薄发就是简单的力量。两句话能说明情况,两句话能够让别人理解,你就是有水平。你去看一个小学生、一个中学生、一个大学生,他要翻译一道题目,或者他要跟你解释一件事情,他不停地找理由、找根据,去找各种各样的事情来让你理解;一个教授走过来,两句话就解决。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跟律师讲话,你们讲了很多对方不好的道理“他应该怎样”,律师两句话,比方说“他这个人就是欺诈,侮辱你,诽谤你”,律师两三个字就解决了。所以就是告诉你们:简单会有力量,越复杂越没力量。举个简单例子,一个榔头锤下去特别有分量,如果你把它变成无数个螺丝刀,砸下去可能就没有力量。
要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还真不简单。比方说夫妻经常吵架,讲的都是具体的事情,要想把这个事情辩出一个真伪,夫妻两个人都是各执一词,把事情讲得越来越复杂。因为我们人在繁琐的思维中早就远离了智慧,你们记住了,烦恼的人是没有智慧的。如果一个人懂得大道至简,他就可以对这对夫妻讲“你们不管谁对谁错,你们这么吵架就是错的”,就给他们这么一句简单的大道理。不管再难的事情,你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才能解决。因为这对夫妻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一旦等他们两个人懂得两个人争吵、吵架是不对的时候,他们就会坐下来好好商量了。简单吗?“先不要吵架,吵架是不对的,你们千条理由、万条理由,坐下来谈”,大道理吧?人是不是应该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地去做?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可以把复杂的事情变得很简单地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你就是个专家。看着很简单,今天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简单吗?你不停地重复去做,到了最后你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重复做的事情要认真地去做,今天一个很小的事情,为众生解决他们的烦恼,接(咨询)电话,一会儿来一个电话、一会儿来一个电话,很认真地去回答,坚持努力地去做,你一定能够救度众生。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重复地去做,而且认真地去做那些很简单的事情,你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学佛修心,要靠时间,很多人一辈子念“阿弥陀佛”,这么简单,为什么他到临走的时候会有西方三圣来接引他?其实就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都是要靠你平时,看似简单,你要用基础好好地去做。“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开悟在你的天成,因为你终有一天会开悟。简单的想法会永久;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人生中会充满着荆棘和烦恼。
师父告诉大家,其实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就犹如在树丛中,到处都是带刺的尖尖的树杈,各种各样的树枝,一动就会刺伤你,一动就会碰伤你。有时候在森林里还有很多隐蔽的蛇,你不动,它不来咬你;你一动,它游过来了。这就是告诉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时候我们很苦恼,你不动、你心不动,你不会被刺伤;你只要心一动,就被刺伤。因为你的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就不会伤到你;你的心一动,人就会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体会到世间诸般的痛苦。很多人参加一个party(聚会),在 party 上看上某一个人,很喜欢,心一动,就开始痛苦了,是不是?妄动了,“我要是能够跟他好就好了”,接下来想、动脑筋,千方百计去跟他接触,到最后被人家甩了,刺伤吧?伤心痛苦吧?所以世间很多事情就是你不动,它不会动。人世间时时刻刻都像在荆棘丛林中一样,处处都暗藏着危险和诱惑,诱惑很多,你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
思考
如何理解“自性本空”。进一步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为什么学大道至简?
佛学常识
“自性本空”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
记诵
用本体论来讲,本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管怎么样,你都是空空如也,不会生出其心的。“过去心不可得”,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出来的“其心”,那是干净的。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自性本空”
禅宗讲心法就是一个心。心是本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自性本来空,念念不停留”
大道至简。简单就是真理,厚积薄发就是简单的力量。“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4月27日)
过去的事情,我们虽然总想忘记它,但是却很难忘记。因为太多未来的假设和过去的回忆,会让你残存在八识田中的记忆杂念纷飞,剪不断,理还乱;越想理清,越变得复杂。
所以很多人嘴上讲“我放下了”,但是心中不停地在想这件事,这就是为什么要修“清净”和“无我心”。
只有清净了,才会什么都不想。只有无我了,没有私心杂念在脑海里,你才能心无罣碍。
一个整天妄语撒谎的人他不会被人尊敬,而且整天活在假我当中。
因为整天说的都是假话,所以他真的一面永远见不得人。
一个讲真话的人,他才活得有尊严。
所以五戒当中的妄语,必须要戒。
为什么人要多听少讲?并不是因为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你就可以不听别人的意见。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心中的摩尼珠和智慧,每一个人都有他心中的闪光点。
所以常听别人劝,你就能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自己学不到的东西。
善恶都是因果,知因懂果后,就不会整天不开心和难受。因为天天难受,内心会变得不干净和经常痛苦。心中要明白,痛苦会过去,快乐也会过去。只有知一切无常,才会不增不减,如如不动。
都摄身心找本性,
守好忍辱负重心。
虚幻享乐须去尽,
苦修实修心自净。
师父曾经讲过,菩萨跟人的区别就是如如不动。人的想象力,就是一颗妄动的心,让自己进入死胡同。明明这件事情还没到这个程度,你已经想到很远很远,会让自己越想越害怕。
为什么有忧郁症的人容易得恐惧症,就是因为忧郁太多事了,担心太多事了,然后无尽地想象,没有节制地假设,让自己越想越害怕,就产生了恐惧症。
师父曾讲过,色身给予常住,性命(本性、慧命)给予菩萨,摄受身心。
我们人在世界上,为了一些名闻利养,已经把自己的身心搞得疲惫不堪。
很多人连自己能活多长都不知道,天天放逸享受。其实当你在享受、消耗福报时,你生命的停止键就已经启动。
悟者自悟,
愚者迷误。
忧者烦恼,
觉者醒脑。
悟者抓紧疫情期间保护着时光,熬过漫长的苦难;
而很多的迷者,在这疫情期间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学佛人把疫情的时光认为是闭关的好时光,醍醐灌顶,珍惜当下;
而迷者却总是感觉时间难过,烦恼不堪,以致痛苦不断。
普贤菩萨曾有偈语“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人如果能活八十岁,活在世上也只有三万多天,想想我们已经活了多少天了。只有珍惜,才能勇往直前。好好学佛,佛法不离世间。好好修心,心灵不离悟性。
人在情感上总喜欢享受感情游戏,并觉得这是一种享受,但是没有智慧的人他永远不懂,短暂的享受会带给他永久的痛苦。这就是快乐变成痛苦的无常果报。
所以佛法讲,只有不贪恋人间的“色受想行识”,你才不会堕落到“五蕴之苦”之中。
人如果有缺点,要勇于把自己不好的错误告诉别人,那才叫真改。如果有缺点,遮遮掩掩,找理由,那就不是真想改变,也不是真忏悔。要记住,“丢的是人脸,修的是佛心”。
人间糊涂是常事,
学佛念经需有志。
难得糊涂人间故,
放下看破才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