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33|回复: 0

【笔记】第83集 十念法(三)200606C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09万

积分

积分
1092965
发表于 2022-6-5 02: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3集 十念法(三)200606C

 

最后跟大家讲,第十是念死大家知道人生一辈子,最后的结局就是死,所以念死是放在最后的,但是念死也是最后重要的一步。上面的九念你做得再好,最后一念没念好,前面的九念都不是太到位;前面的九念全部念好了,实际上最后这个对你来讲是最重要的出离念死,大家猛一听,好像觉得“念死”不大好听,谁经常脑子里想“哎呀,要死了”?不好,倒霉。实际上经常要想想生命无常,不就是念死?看看自己几岁了,活了多少个春秋了?所以念念都会念死亡,经常想想,人生很可怜的,短短的几十年,有什么好争,有什么好夺,有什么好去忌妒的?自己想想很可怜,早点晚点会作古的。很老的木头,雕刻一下,作古了还能成为古董;人死了,作古就作古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经常想生命无常,生命短暂。有的人说“我现在年轻,不修行无所谓,等我以后退休了,有空了,没事做了,我一定好好念经修佛”,不要你修了,因为时间很短暂,你能否活到退休这一天都不知道。所以,中国古贤圣人经常讲“黄土坡上无老少”,不是年轻一定是活着、年老一定是死的,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死了,太多了。所以经常想到生命无常,生命宝贵,“我不珍惜,我就是在浪费生命,我就是离死亡每天近一天”。所以当下修行,马上就修,把人间的烦事、杂事、烦恼全部先抛在一边,然后做些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救度众生,修心成佛,广结善缘,众善奉行。过去有一位佛法大师就在自己禅室里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他就是说:我们人不珍惜就是死,我们珍惜了也会死,最后的结局就是死,所以死没什么可怕,最可怕的——死了不知道到哪里,所以要学会珍惜。

 

佛陀曾经告诉众比丘们:“由于众生造作十恶之根源,以致将来遭受外在环境的贫瘠衰耗。”把佛陀当时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因为众生有十恶的根源,所以生活中就是贫瘠、衰耗(很可怜,穷、衰亡),更何况是个人自身的恶报?所以报应如影随形。这就是师父今天跟你们讲的十念。下次再跟你们继续讲,还有十恶,要下地狱的,不能投生人。希望大家好好地努力学佛修心。人生,其实讲究的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寻找无我的境界,寻找真如的本性。

 

接下来,师父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故事很有意思,大家仔细听,可以在心中分辨一下。有兄弟两个人曾经都立志远游修道,无奈父母年迈,弟妹年幼,老大家里还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

 

有一天,有一个高僧路过他们家,兄弟两人一看高僧大德来了,请到家里来,给他跪拜,说“我要拜您为师”,并将家中的难处诉说一遍。高僧双手合十,微闭双目,然后喃喃自语说:“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的得?你们两个人悟性皆不够,十年后我会再来。”然后飘然而去。

 

哥哥顿悟,手持经书决绝而去。哥哥就把家里一扔,走了。这个弟弟看看父母,再看看病嫂幼妹(哥哥走了,这个生病的嫂子还有他年幼的妹妹),终不能舍弃,他舍不了。

 

时间如梭,十年之后哥哥回来了,口诵佛经,念念有词,仙风道骨,略见一斑;再看弟弟,弯腰弓背,面容苍老,神情呆滞,反应缓慢。这位高僧如期而至(十年了,高僧讲过的话算数,他又回来了),问两个人:“你们十年了,收获如何?”

 

哥哥说:“师父,十年内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庙道观,背诵真经千卷,感悟千千万万。”

 

弟弟说:“师父,十年内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体康复,妹妹成家立业,但因劳累,无暇读诵经文,恐与大师无缘。”

 

高僧微微一笑,突然决定收弟弟为徒。这时候哥哥觉得奇怪了:“为什么不收我?弟弟在家里,为什么收他?”遂问缘由,“请问师父,这是为何?”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舍本逐末,终致与佛无缘。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人要真修。人,不是单单要学佛,学了要用啊。人的本性是最善良的,远离了本性,你把佛放在身上哪个部位啊?所以真正能够学佛的人要根基好。就像学佛人修心入定,入定之后,心中有没有想念?很多人说“我入定了,我脑子空了”,错,你有啊!为什么?你虽然入定了,觉得你没有想念、没有念头了,实际上你没有念头也是一个想念,所以叫“定后思维”。没有想象的空间之后,还是有定后思维。在佛经上理解人性和佛性当中,有一个“定前思维”。因为你在入定之前已经有想法了,就算入定之后去除了入定之前的想法,你入定本身就是一个思维。

 

佛法界告诉我们,看破去想,看中去想,就是智慧。也就是说,今天看破了、放下了,也是一个想念;今天这件事情,说“我在考虑,我还没有彻底放下,在修心”——你也是在思惟,所以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智慧。因为思惟是依照智慧发出的声音,你有多少智慧,就会让思惟得到多少境界。举个简单例子,你这个人整天为别人好,帮别人做了一件事情,大家都境界比你低:“谢谢你,你做得这么好,整天为大家。”而你自己觉得:“我做什么了?这本来就是应该的。我从小做到大,我爸爸妈妈也没说我好,我爸爸妈妈觉得我应该帮助别人去做很多善事的。”这就是境界的差异。随意地一切无碍,也就是说,一件好事情已经到了你的内心,一切没有障碍;而你要想去做一件好事,“我要去做”,这本身就是有想念,就会给你制造一种心中的障碍。所以带着心去修心,很难修成真心;无心去修心,才能修出真心。

 

看破了,看空了,你就进入了“如实相”的境界。就是你看破了,已经看空了,真的已经没有感觉了,你进入了“真实如来相”这个境界。你抓住真实界的真实性,坚持看空、看破、放下的理念,然后碰到人间所有的问题,你一定有这个理念作为支撑点,不会再害怕任何人间的障碍,你就会得到大自在。所以有一句话叫“一切无碍的境界就是大乘佛法的智慧、无为和转化”。最后师父要告诉你们,大乘佛法的智慧,给你带来的是无碍;大乘佛法的无为,给你带来的是开解解脱;大乘佛法的转化,就是给你带来理悟和觉悟

 

希望大家好好学佛,好好修心。今天跟大家《白話佛法》开示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思考

 

如何理解第十是念死。

如何理解十念法能证入涅槃。

 

佛学常识

 

念死

定后思维

“如实相”

 

记诵

 

第十是念死。实际上最后这个对你来讲是最重要的出离。念念都会念死亡,当下修行,马上就修,人生,其实讲究的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寻找无我的境界,寻找真如的本性。

“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舍本逐末,终致与佛无缘。”

看破去想,看中去想,就是智慧。思惟是依照智慧发出的声音,

随意地一切无碍,带着心去修心,很难修成真心;无心去修心,才能修出真心。

看破了,看空了,你就进入了“如实相”的境界。真的已经没有感觉了,

“一切无碍的境界就是大乘佛法的智慧、无为和转化”。大乘佛法的智慧,给你带来的是无碍;大乘佛法的无为,给你带来的是开解解脱;大乘佛法的转化,就是给你带来理悟和觉悟。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5月3日)

《自心守慧》

 

我们学佛的日常生活和佛学理论应紧密相联。学佛人不能在观音堂念经回家就忘记了自己是个学佛人。这样会让别人对佛法产生看法,同时也会给佛法的声誉造成影响。

 

有时候别人说你根本不像学佛人,你一瞋怒,更不像。这就是你的觉悟还不到位,所以一个人要真正地觉悟,更需要表里一致,践行一致,才能超脱自我。

 

看到一点点事就不愉快,说明你的心态当下正处于不愉快当中。知不快,马上调整,这就是随缘!

 

看到很难度化的众生,生起瞋恨心,说明你平等心还不够。学佛要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你才能超脱自我,解脱六道。

 

不住生死涅槃定,

学佛度人大愿行。

常观自身心觉悟,

共同迈向修心路。

 

一个念头,可以顿时让你醒悟,这叫“一念觉”。

一个错误,可以顿时让你陷入失误,这叫“一念误”。

 

不要蔓延自己对人间事物所产生的怨气,因为蔓延你心中的怨气会把你的心烧坏。

 

学会“自身守戒”“自心守定”“自性守慧”,你就是已经在人间得到了涅槃。

经常蔓延自己内心的怨气,烦恼和怒火将烧去你的智慧。这就是为什么佛法界讲“火烧功德林”。

 

有些人一辈子做了很多功德,但是他经常发怒,最后一点功德都没有,求佛佛不灵,求人人不信,求己己无定。这让产生的烦恼加剧,制造的痛苦更盛。

 

一生一世为谁忙,

躯壳假我重担扛。

苦不堪言人生路,

执相生活轮回苦。

 

觉悟是自性,所以“佛”字,其实经文中翻译出来就是一个“觉者”。

一个“佛”字,不管你在顺逆之中,都可以用佛法战胜邪思邪念,以佛性来克制人性,以佛性来相应本性。

 

有觉悟的人,修心非常容易;没有觉悟的人,修了半天,在修自己的情和自己的欲望,根本没有把自己的情和欲望去掉,怎么出离现实?“解脱之门”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菩萨说,“以智慧故,不住轮回”“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大乘行者,勇猛精进,在世修行,也能如鱼得水,广度有情。

 

今生投胎在人间,

因地受苦累世接。

抛弃空性烦恼见,

无罣无碍南飞燕。



【PPT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上一篇:【笔记】第82集 十念法(二)200606B
下一篇:【笔记】第84集十善是慧命的根 200610A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5 02:15 , Processed in 0.0403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