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88|回复: 0

欢喜地。2-26

[复制链接]

1565

主题

3

回帖

6893

积分

积分
6893
发表于 2020-11-5 08: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喜地:始出凡境初登圣境,庆心内融悦情外发,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凡夫我性无明,证遍满功德檀波罗蜜增上。

 

2-26 《 学菩萨界,转凡成圣 》

 

原文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91&tim=1682672609478

 


 

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人都要有欢喜心,学佛要学得开心,……有了欢喜心,我们才能修成佛。

 

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放下自己,必须要开悟,慈悲喜舍就是你开悟的源泉。

 

—白 話 佛 法 6-30  心佛为根 悟性为本 



 

在心中能够有佛法的人就能破迷开悟。…要把眼耳鼻舌身意都转换成佛性:眼睛看见的,鼻子闻到的,耳朵听见的,等等,都转成佛性,正信正念,…

 

任何一个人的意念必须是觉悟的。你有觉悟的意念,你的正信就开始起了;你有觉悟的意念,你的正知正觉就开始了。一个人有正知正觉,说出来的话都像佛一样。

 

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成佛,必须心中有佛,才能说出、做出和思维出佛性来,你一定会远离轮回。

 

—视 频 开 示 第66集  佛性平等无二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修行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要能思惟其义,觉照自心,落实于日常生活中。

如此智慧日增,烦恼日减,心念逐渐清净,就能「转识成智」。

 

佛陀故事:一偈得道



 

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否是有次第的?

 

答:慈由心生,有了慈之后才有悲悯众生的心,慈是一种慈善,最起码最开始的,叫慈。悲悯众生,人伤我痛,已经不是一般的做慈善事业了,悲是观 萨的大悲愿。

 

喜,你懂得了慈、懂得了悲愍众生之后,才知道想穿、放下,开始明白道理了,才会欢喜,要借人间的世界用欢喜心布施给别人,让自己的心得到安慰,得到充足的佛心。有无量功德宝藏在欢喜心中。人家有喜事,你随缘赞叹,是不是有功德?你就是菩萨,因为你赞叹别人的功德。人家骂你唾弃你,人家侮辱你,你照样笑着用喜心可怜他,不记他仇,有没有忍辱心啊?不和他闹,有没有戒心啊?喜心是不容易的。人家吐痰在你脸上,你不去计较,说“对不起,我也有做错的”,就像西方教中所说“你打我的左脸,我给你右脸打,我肯定有做错的地方”,这是一种忍辱心。

 

舍去自己的生命,舍去自己的一切,舍去自己的家庭、钱财、前途,来舍,为了自己成佛成菩 萨,不就是法 师吗?法 师就是在慈悲喜的基础上才会舍,没有这三个基础,怎么会舍呢?

 

所以,慈悲喜舍,怎么没有次第呢?慈心不忍、慈心不杀,有悲悯众生、人伤我痛之心,然后有欢喜心,出家了,我什么都不要了,完全放下了,那种欢喜心到了第三种境界了,然后所有的都舍下了,连命都舍下了,去救度众生,是不是最高境界了?哪个菩 萨救 生不是为救度 生舍去自我的?佛陀舍弃了太子、王位不要,去弘扬佛 法救度全世界众 生,怎么没有次第?

 

——解答来信疑惑 221



 

wenda20121118B 41:16

 

臺長开 “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凡夫我性无明”

 

问:请问一个问题,白 法里面提到有句说:“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凡夫我性无明”这个“加行智”是什么意思?

 

答:“闻思修慧”就是让你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所有的一切,都要把它归入到给你做为一个修行的加持力(怎么做?)比方说人家今天说你一句好话,说 “哎呀,你最近怎么变得这么好呀?这么愿意帮助人家啦”,那是不是你听到,就闻到了吗?你听到了之后就要鼓励自己加修行,更加增加智慧,一定要更好修,你看我已经修出效果出来。如果人家骂你说你了,你觉得:“哎呀我修得还不够,我应该更好地修。”是不是给自己增加这种智慧呀(嗯,明白了。要转化思维)对

 

(那因为臺長有说过“闻”呢,就是说要听懂、听明白,不是光是听,那用闻思,“思”就是思考对吧?)对(然后用闻思就是说还是要少问多思考?)不是少问,就是说你听到的东西,一定要经过你大脑的思维思考才能产生智慧,如果你单单听到了马上就做出反应,那就是没有智慧的(噢)所以很多为什么会发脾气,听人家一讲以为真的,马上先发脾气了。你听到了之后你要在脑子里转的(要三思)对

 

(明白了,那“断凡夫我性无明”就是?)“断凡夫我性无明”就是因为凡夫俗子我们不懂的,我们很多无明,就是不明白。因为不明白我们才会做错事情,我们明白了就不会做错事情。所以必须断掉凡夫的的无明习气,不懂的事情变成懂了,懂了不就有智慧了吗?(這个“断”呢,有可能就说如果一直这样想,可能想不通,那就先把它放下,这是“断”的意思)也是的,对了(就是暂时先放下,等以后有了这个智慧再……)那不是这样的,断烦恼实际上就是你现在先把烦恼放下来,但是放下来一定要想通,想不通你就断不了。所以这句话说:我就算暂时不跟你争吵,但是我心里还有气,实际上你不算断(要真正地断掉,而且这个断不是说一断就百断是吧,还是要时时刻刻……)不停地把自己的无明修正,我不能不明白(明白了,谢谢臺長开示,臺長保重))你好好学习,你这样的话,臺長很开心的(谢谢臺長,臺長加持我)好,一定。

 


 

wenda20170604B 36:25

 

萨果位的高低是怎么衡量决定的

 

问:师 父,修出六道后,一个菩 萨果位的高低是以什么来衡量决定的?

 

答:一个菩 萨的果位高低,一般刚刚上去的话,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菩 ,比方说你投人了,你只要到了人间,你就称为一个人了。同样到人间,投胎一个动物,那么到了人间,它还是动物。像我们一出六道,先是做普通的菩 萨,都称为菩萨。然后在上面根据他的境界,再慢慢地升,我说的这是普通的。如果你在人间本身就是很大的一位菩 萨,你上去之后,实际上人间基本的果位你已经修成了。

 

你上去有两种,一种是你上去之后,就有果位等着你了。我举个简单例子,比方说你在某某省是做省长,你调到那个省,你也是省长。你在人间已经修到省长的位置了,你到天上还是做省长的位置,明白吗?(明白)你在人间修到三地菩 萨了,你到了天上就是三地菩 萨,这是一个;还有的,基本上都上去,上去之后再靠自己在天上慢慢修,也可以初地(也要修)也要叫初地,初地就是一地。二地、三地菩 ……就这样(师 父,可以这样理解吗?你在人间是十地菩 萨,在天上就是十地菩 萨,还是主要是靠人间的修为而决定的,占大部分?)对,因为你的本性在人间,你的本灵在人间。很多人在人间已经修成佛了,所以他上去就是佛(是)人间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师 父这么着急叫你们要好好修、好好修,其实就是靠人间。举个简单例子,你大学毕业那是一个概念,你最主要还是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要用功

 

(师 父,一个果位的高低百分之多少取决于他在人间,百分之多少取决于他在天上修呢?)如果你到了人间,比方说乘愿再来的菩 萨,你这个果位就往上修了,你在人间修多少,到天上就得多少。你在人间,比方说做的都是佛的事情,你到天上一定成佛的。到了天上之后还能怎么修上去,到了天上,他也是一地地菩 萨,经过不断地学习、听大菩 萨的开示,他跟我们人间一样,也是开悟,他也是在有悟性的。为什么要分成上等上品?为什么要分成下等下品?这就是你的品位,为什么你的品位不够呢?因为你的悟性不开,还是悟性不开。只是说你做了菩 萨之后,因为你身上已经带了很少的業障上的天,你已经成为一个菩 萨了,你在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边洗净之后,你出来了,你只是身上干净了,但是干净不代表你身体好(明白了,谢谢师 父慈悲开示)

 







上一篇: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2-25
下一篇:世道难成佛,唯有修心伏。2-26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4 20:26 , Processed in 0.04892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