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菩萨的光明心会慢慢地,渐渐地成为大慈悲心。......本性干净时,......心境就慢慢地开始脱离了欲界天。
白 話 佛 法2-33 《 离欲梵行,成就佛性 》
原文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98&tim=1682132017604
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慧,般若也是慈悲,所以观世音菩萨的般若智慧,大智大慧就是大慈大悲。因为他慈悲,所以他会无我,你才能真慈悲,……
不是你去慈悲别人,而是你自己的本愿,而是你自己的行愿,而是你发自内心的那种菩萨的般若心,来让你慈悲别人。
视 频 开 示 第53集 《 静定是观照 》
观世音菩萨所行的佛道,是大悲为道场,清净为心,皆佛在心。
如果一个人学习观世音菩萨,有大悲心,他的心就清净了,因为他脑子里都是想着众生,不想自己,他心就清净了,所以佛就在他心上了。
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开 示 200808
一个人学佛要有清净心,在经文中有一句名言“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真正的清净心不光是空,主要还是有境界。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心无所动......应该“无所住而生其心”。
视 频 开 示 第67集 《 心无所动,心无所住 》
wenda20161211A 13:02
大悲心和慈悲心的区别;学佛要有坚定的信念
问:师父,我们说的大悲心和慈悲心有什么区别呢?
答:慈悲心是油然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大悲心是知道了自己有慈悲心之后,更加发愿,更加努力去铸造心中一个慈悲的王国
(大悲心是在慈悲心的基础上境界的提高?)对。大的“悲心”和小的“悲心”,慈悲心是人本身应该拥有的,而大悲心是经过愿力的(“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咒就是大悲心,是这样吗?)是这样的。“无碍大悲心”就是根本没有阻碍的,这个大悲心对自己完全没有任何阻碍。
很多人发心:“哎哟,我爸爸妈妈不同意的,我偷偷学……”唉,这种人算了吧。毛主席还教导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才能成功;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你现在吓得这个样子,你学什么佛啊?学学我们的佛陀吧,他当年从皇宫里出来的时候又不是偷偷摸摸出来的“我出去了!”因为他的坚强,他的爸爸没有办法,只能派随从照顾太子。结果我们伟大的佛陀把他带出来的四五十人全部变成一起学佛开悟的人,都成为菩萨了。我有时候想起佛陀……他真的很可爱,那个脸多庄严,真的很漂亮,那个头发的样子看上去多美啊!心美,人家才相美啊!(谢谢您对我们的教导)
问:师父多次提到慈悲心对成就道业非常重要,除了放生可以培养慈悲心外,在每日的功课念诵当中,比如心经和大悲咒,是否可以祈求菩萨帮助我们增加慈悲心呢?
答:慈悲心每个人都有的,在你的九识田中——阿摩罗识。你的阿赖耶识如果储存的都是慈悲的东西,擦得很干净,你就能够显化你的佛性,所以不是求菩萨帮你擦,是你自己要好好地修。你可以说菩萨给你智慧,让你拥有更多的慈悲心。
马来西亚 吉隆坡 191019
问:这次新加坡法會我请了一本《弘 法 度 人手册》,在这本书中,第四部分第一篇《什么是佛教三宝》中写道:皈依自性三宝:佛在心中,法在行中,僧在戒中。在后面的名词解释中,三皈依:也作皈依三宝。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也可说为皈依:觉、正、净。一皈依觉,觉而不迷;二皈依正,正而不邪;三皈依净,净而不染。)
我们知道,六祖在其《坛经》里指出:“以自性三宝常作证明。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
把皈依佛、法、僧外在三宝,释为皈依觉、正、净自性三宝。我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1.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住世三宝,即外在三宝
2.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为自性三宝,即向内求的自性皈依
3.佛在心中、法在行中,僧在戒中,为师父用白话讲解的《坛经》中对自性三宝的阐述,使我们更容易理解。
答:正确。
解答來信疑惑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