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08|回复: 0

[修心修行] Ⓑ0522_BR3中庸之道|05.24般若智慧|05修心修行|《心灵百科》【文字·畅听】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209

回帖

35万

积分

积分
356068
发表于 2023-6-29 21: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返回目录 

Ⓑ0522_BR3 中庸之道|《心灵百科》专题【文字·畅听】

    №:05 修心修行_24 般若智慧
  ———《心靈百科》專題畅听

☟手机版点击相应标题阅读☟

♪03338♪BR3.01 随缘就是中庸之道,学佛人心要正

♪03339♪BR3.02 君子之交淡如水,做人做事要保持中庸之道

♪03340♪BR3.03 人不可太尽,事也不可太尽,就是中庸之道

♪03341♪BR3.04 把握“众善奉行”的中庸之道

♪03342♪BR3.05 人间没有完美,学佛人要懂得中庸之道

♪03343♪BR3.06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人要刚中带柔,柔中带刚

♪03344♪BR3.07 过于谨慎或大咧咧都是矫枉过正,用中庸之道平衡

♪03345♪BR3.08 讲话点到为止,中庸之道去除炫耀心

BR3 中庸之道【专题】


.

♪03338♪ BR3.01 随缘就是中庸之道,学佛人心要正

———shuohua20180112_0156

臺長语:缘分很重要,什么叫“缘”?缘就是中庸,“随缘”就是中庸之道,不要偏,不要左,不要右。走一步往后看一看,进一步往后看一看。经常观照自己,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经常让自己的心放在当中,不偏差就是正,有偏就不能算正。学佛人心正,那就说明他不偏。什么叫“偏”呢?对某一个人有特殊感情,对某一个人包庇,对某一个人特别喜欢,都叫“偏”。做到对所有的人都要正,你就要有正确的观念。

♪03339♪ BR3.02 君子之交淡如水,做人做事要保持中庸之道

———wenda20150213_10044

听 众:人们的距离越近、交往越多,就会有越多的纠纷和矛盾,这是不是人的劣根性使然?还是现在的人多是惡缘啊?

臺 長:缘分所为。只要有善缘走得近,越来越好;惡缘走得近,越来越闹(我们修fo人在这些冲突中磨练自己,但我们是否也需要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保持合适的距离来避免这种矛盾呢?)完全正确。“君子之交淡如水”,中国儒家思想,做什么事情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坏,什么事情保持一个孔老夫子讲的“中庸之道”。做人不要太好,也不能太不好,中庸之道就可以了。

♪03340♪ BR3.03 人不可太尽,事也不可太尽,就是中庸之道

———shuohua20180126_0715

听 众:请问師 父,“人不可太尽,事也不可太尽”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臺 長:“人不可太尽,事也不可太尽”就是要中庸之道,什么事情做过了头就是“尽”了,执著了,不好(師 父,如果做过头就叫执著,是这样理解吗?)对啊。过头了都叫执著,哪怕一件好的事情,做过头了,也叫执著(師 父,有的同修之间好得不得了,刹不住)那就是执著了(明白了)好得穿一条裤子还嫌肥,那么最后就要吵架了(明白,谢谢師 父的慈悲开示)

♪03341♪ BR3.04 把握“众善奉行”的中庸之道

———wenda20180603B_1411

听 众:佛友问我们,只放生而没去孤儿院、老人院、赈灾等,钱多钱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我们学佛人是否也应该看到任何有难的人都给予一份协助呢?

臺 長:众善奉行、诸惡莫作,有能力就帮助别人,没能力自己心疼别人也好啊,至少在心中结了一个善果。你帮不了别人,你心里不能难过一下的?可怜人家一下,你心中不是就多结一个善果了吗?(是。请教師 父,众善奉行,我们如何做到中庸之道呢?)很简单,众善奉行的中庸之道尽自己的能力。你对一个人好也不要过头,对一个人也不要不好,能帮多少帮多少,不就是中庸之道吗?(明白)

♪03342♪ BR3.05 人间没有完美,学佛人要懂得中庸之道

———wenda20130802_2649

听 众:有的人虽然活得很长,但是一生的生活质量却很低;还有的人阳寿很短,但却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活得很精彩,这样的人既不能说他有福报,也不能说他没有福报,这是不是说人在积善行德的同时,如果有漏或者同时做坏事就会让得到的这个善果非常不完美呢?

臺 長:在这个人间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完美的,因为人间没有完美的事情。人家说上帝、菩萨非常的公正,让你有钱了,你的身体不好;让你身体好了,你又没钱。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因为只要投到人间就是个不完美的事件,这是第一个概念。第二,当一个人在人间受苦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在消业障(嗯)他的业要消多长,他的寿就会有多长,所以很多人在吃苦当中寿命还很长,实际上他这辈子把苦吃尽了下辈子就不做人了,这未必是一个坏事(对)你过年的时候想多休息几天,那你在过年之前多加几天班,过年就可以休息两星期了,而人家只能休息五天,那因为是你平时自己做的功德所为(是的)为什么有些人拼命地享受,但是他的命又这么短呢?就是因为他享受把他的福报已经用尽了,所以才会很快地离开我们,因为他用得太快所以用完了,用完了就是结束了,结束了就没有了。生命也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太消耗,这个人的寿命就不会很长,所以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中庸之道”,不要玩过头。很多年轻人玩过头了,命就很短了(明白)

♪03343♪ BR3.06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人要刚中带柔,柔中带刚

———wenda20130804B_0358

听 众:命硬的人是不是一定长寿?

臺 長:一个人命硬,就是活着他克人,克人之后还能活着,实际上这种人是有点长寿。但是命硬的人,你不被他克、他克不到人的话,他的命也硬不起来。任何强人都是靠压着人家才成为强人,如果没有人给他压,他怎么会成为强人呢?(那也是相对来说的?)对。并不是说命硬的人都能长寿,命硬的人被汽车一撞,死了呢?(那命硬是相对什么来说的?)命太硬了,硬过头了就短了。举个简单例子:一把宝剑如果能用的话,它必须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宝剑把它弯得很厉害,它也不会断,太硬的话,不断了吗?命不也这样吗?如果你的命很硬,不是短命了吗?所以命硬的人也要带柔,越知道自己命很硬,越是要柔。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就像水一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稍微要中庸一点)

♪03344♪ BR3.07 过于谨慎或大咧咧都是矫枉过正,用中庸之道平衡

———wenda20160724B_1751

听 众:師 父,您看,在传统文化里有个成语叫“谨小慎微”,而现在很多人都大大咧咧不注意细节,这样的人通常被看作为有气魄。请師 父开示一下“谨小慎微”和“不拘小节”,用白话佛法怎么去解释呢?

臺 長:这个都不能矫枉过正。谨小慎微也过头了,大大咧咧也过头了,这个都属于矫枉过正。一个胆子小的人也不能太小,一个胆子大的人不能太大,所以孔老夫子教育我们要“中庸之道”,就这个道理(師 父,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如何平衡这两者,既不谨小慎微又不大大咧咧过头,就是師 父刚才说的中庸之道?)对,如履薄冰啊。想一件事情想明白了,就大胆地去做;等到对这件事情不了解的时候,要谨慎,要细心。想明白了,就大胆去做;想不明白,就好好地当心一点。

♪03345♪ BR3.08 讲话点到为止,中庸之道去除炫耀心

———wenda20161127A_3359

听 众:師 父,怎样去除自己的炫耀心呢?

臺 長:要去除炫耀心,就是讲话点到为止,就不叫炫耀。你今天要讲一句话,你讲到了,让家人家懂了,你就不要再讲了,这个就是停止你的炫耀。如果你不停地讲啊,不停地讲啊,“哎呀,我怎么好,我怎么好……”这叫炫耀。人家已经知道了,你还要拼命地讲,不叫炫耀啊?(对对对)比方说,你为了度人可以讲很多帮助别人的话,但是帮到后来,你不停地在讲“哎呀,你看,我怎么好,我怎么学佛,我怎么样,怎么样……”你不叫炫耀啊?人家已经听懂了,不要再讲了。适可而止,中庸之道,什么东西都适可而止,到当中就不要再多讲了,多讲没意思(明白了,谢谢師 父的慈悲开示)




上一篇:Ⓑ0521_BR2戒定生慧|05.24般若智慧|05修心修行|《心灵百科》【文字·畅听】
下一篇:Ⓑ0523_BR4四无量心|05.24般若智慧|05修心修行|《心灵百科》【文字·畅听】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4 16:12 , Processed in 0.0335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