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路上的每一次正确应用佛法,心境就提升一分,同时又可能前九次全对,但第十次错了,也可能导致修行前功尽弃,所以才说修心路上“如履薄冰”。 白 話 佛 法1-4 《 学佛修心的目标(二) 》
原文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137&tim=1679251802I1362945
相关开示: 问:每次听師父开示,当下感觉明白了,现实中遇到问题还是无从下手,还是会做错,如何能学以致用,将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答:听的懂碰到事情不懂,就是还没有听到心里去。如果一个人懂得怎样用在生活中,就是他真的学到了。说明他还掌握的不够全面。碰到什么事情的时候,要经常想一想,佛法是怎样做的。不要马上决定,就不会错。碰到事情先想再做, 经常如理如法的想,如理如法的做,就是言行合一。
修心怎样与现实生活合在一起? 第一要静,安静; 第二要思,思考; 第三,语。安静下来才会增长智慧,思考之后才能讲出如理如法的语言。 来信解答132
Wenda20181116 23:00
如何才能修成佛性 问:有一个佛友反馈,他学习进度很慢,又有退缩的心理,那天他没学习,给自己放了一天假,本来想放半天,但中午从师兄那里回来,一直静不下心来,反思自己总是匆匆忙忙的,但什么也没弄好。晚上上香时,意念中出现: “好好学佛念经,好好修心修行。万法、万物、万事皆要应用佛性修心修行,每分每秒都要应用佛性修心修行,才能成就佛性。有阻碍,是因为没有应用佛性,珍惜分秒,应用佛性,才是把握当下,才能成就人生。” 请问師父,这句话是菩萨说的吗? 答:菩萨说的(“万法、万物、万事皆要应用佛性修心修行,每分每秒都要应用佛性修心修行,才能成就佛性”,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修成佛性,就是要以菩萨为榜样,每一天做的事情、讲的话、想的事情都要以佛为准。不能吵架,不能嫉妒,不能小气,做人要实实在在,不要欺骗别人,那你才能成菩萨。你想想看,你讲的话、做的事情都像菩萨一样,那你还会怎么样啊?(明白了)
Shuohua20140905 11:19
学佛必须要精进,任何偏差都可能前功尽弃 问:師父您开示过“修得越好魔越多,大家学佛修心必须要精进”,師父也经常跟我们举“爬山”和“劳动模范”的例子。最近在重新看这些开示的时候,感觉魔分为“内心魔”和“外心魔”,像“爬山”就是要克服自己的内心魔;“劳动模范”就是要克服外魔入侵。 可是我又感觉到好像修得越高并不是魔越大,而是因为你站的高度。因为不管修行程度高低,我们都会有同样的各种魔考,任何一次修行上的偏差都可能会让我们前九次都对,第十次错的时候就导致修行全毁、前功尽弃。 再想到師父开示过“外因是起变化的条件,内因是起变化的依据”,所以追根寻底其实还是自己有不干净的内因,所以当因缘和合的时候,不好的种子就发芽了。 所以当自己感觉到有魔考的时候,大家就要反观一下自己,然后多念心经、多看《 白 話 佛 法 》、多烧经文 组合消业。 请師父慈悲开示一下,这样子理解对吗? 答:对的呀,很对呀,没错的。因为当一个人能够不停地在往上爬的时候,像爬山一样修心。为什么很多人一下子不修了,马上就说前功尽弃呢?很多人说:“哎呀,那可能吗?我做了这么多,前功尽弃了?”我问你一句话好吗?现在很多贪官,做一个官多不容易,从一个小科长、正科长、副处长,再到正处长,在不断地往上做,像爬山一样。等到他位置高了,却关在监狱里了,是不是前功尽弃啦?(对)你如果爬山爬到差不多的地方了,一个脚、一个手没有拉住,一下子摔到谷底了,叫不叫前功尽弃啊?(哦) 在我们学佛修心的路上,有四个字大家要牢牢记在心间,那就是“如履薄冰”。这四个字十分恰当地形容出修心之路的艰辛,也十分恰当地道出了我们在修心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的一种心态。 初学者容易误入歧途,修行高深的人也会因小小的疏忽而前功尽弃。并不是只有刚入门的人要时刻提醒自己,而是所有走上学佛道路的人, 都要每时每刻反省自心,才能战胜各种不同类型的心魔和外魔,达到我们学佛的目的。 白 話 佛 法1-6 《 如履薄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