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43|回复: 0

【笔记】第1集 起心动念即是业 200221A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09万

积分

积分
1092988
发表于 2022-4-30 21: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集 起心动念即是业 200221A

 

来自全世界的佛友们和心靈法門的弟子们,大家晚上好。师父跟大家今天讲《白话佛法》,能够让大家开悟、明性是最重要的。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总是不认识自己,我们可以认识别人,但是不能认识自己。就像一个人自己有很多毛病自己都不知道,当别人告诉他的时候才慢慢知道,“哦,我还是这样啊?”实际上,你不认识自己的话,不能找到自己身上的业障和因果。所以任何人学佛,要从真正认识自我开始;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有多大的能力去做某些事情——到底今天胃口有多大,今天能够做什么事情……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别人。所以一个人连自己身上各种各样的能力都不知道,而且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他怎么能够了解佛法呢?所以,真正地学会认识自我,一生才能把人做好。不是单单说做佛,就是做人,也要认识自己啊——我身上有多少缺点?我这个人耳朵根软;我这个人喜欢把别人的话传过去传过来;喜欢什么事情,还没真正了解它,已经开始做了……那么这就是人的毛病。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了解自我,然后才能驾驭自我;做到驾驭自我之后,才能拥有无我——把自己忘记。所以学佛人肯吃苦,念念为别人,一切为众生。就像一个母亲在家里,脑海里总是想着自己的孩子,总是想着别人,母亲吃了很多苦。因为她的心想着别人,才得到别人的尊敬。实际上懂得能够为别人想的人,本身就拥有了无量的境界。你们交朋友,如果一个人一开口就是讲自己——讲自己的感受,讲自己怎样怎样,这个人没有无量的境界。

 

能够放下自己,才能真正了解众生。过去有很多徒弟跟师父学佛,天天打坐、念经、磕头,他们说:“我这样就能成佛了吗?”师父就告诉他:“你打坐也成不了佛,你念经也成不了佛。”那么很多徒弟就问师父:“那我怎样能够成佛呢?”师父就告诉他:“因为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这个哲理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很多人怎么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学佛人,怎样能够让自己变为菩萨?因为他无我。他没有想过“我今天要做什么事情,是为了我的将来、我的名、我的利……”,因为他一切都忘记了。

 

没有我相,才能有佛相。一个自私的人,哪来的佛相?所以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他成佛了。一个善良的人从来没想过要占别人便宜,但是他最后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佛想过什么?佛只想:怎样来救度众生?怎样来施舍予别人?怎样能够让每个人心灵充满智慧和般若?佛菩萨每天就是想着怎样帮助别人、方便众生。如果我们天天想着舍下自己,能够为别人多多着想,凡事为别人服务,每天想着“我应该为他多做一点,我应该帮助他,我应该去承担责任”,然后每一天默默地付出,而且不夸耀自己,慢慢地只是在责任中理解、包容、原谅,在学佛中没有任何欲望和贪图,这就是无欲。一个人没有欲望地付出,就是未来的菩萨。

 

我们做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要想象着“我能做什么,我以后要成为什么,我想得到什么”,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在这个世界中,只有真心地对待众生,真心地爱戴众生,真心地宽待别人,才能把自己的佛心全部舍出去,你会得到众生的佛性,因为你救度了众生的佛性。很多人天天说“我要成佛,我要一世修成,我要求得到……我能够一世修成、能够改变自己”,其实这种需要,佛都是没有的。因为不管什么事情,佛对我们没有任何欲望,所以我们做事情、做人,也不要动不动为自己来打算。真正能够为别人所想、为别人而活的人,愿力就出来了。很多人,你说他有没有愿力?

 

他有愿力。愿力在哪里?愿力在心里。愿力不是告诉别人,愿力是自己用真心默默地耕耘。

 

行愿之道:你今天有愿力,你还要去行;当你行了这个愿力,你才能修成正果。佛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佛也没有想过要帮助别人,但是佛天天在做佛的事情,在救度众生,他怎么会不成佛呢?我们人,想做一个好人,只要你天天做好事,不去想“我是个好人”,你难道不就是一个好人吗?

 

所以功德怎么来的?默默耕耘。

 

一个人能够舍去身上的毛病,舍去自己内心的贪、瞋、痴,实际上就是在佛的道路上精进修行。

 

一般人学佛拜佛都是有求的,如果你去求了,说明你想得到什么,那你就会有得失之心。今天不管做什么善事,我没有去求,我觉得学菩萨是应该的,学佛是应该的,为别人付出也是应该的,我没有任何条件作为自己的交换,否则就不能成就佛道。很多人为什么自己舍了而得不到?因为他在舍的时候,他就想着要得回来。如果一个人直接就能得,实际上就是他舍了。佛从来没想过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但是佛一直在帮助我们,这不就是我们的福报?不就是我们自己做功德而佛给我们的加持吗?所以做人要学会拥有无量的德,才会拥有无量的福。无量的德是怎么来的?是守戒。无量的德是哪里来的?那是因为你自己没有任何私心地付出,当一个人没有私心地付出,你就拥有了道德。

 

学佛人要不为自己,好好做人,多帮助别人。当你无私帮助别人的时候,难道你得不到吗?表面上有些理论是空洞的,要想达到无私、无我的心境,谈何容易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做着那些无私无我的工作。这就是师父经常跟你们说的,一个母亲没有自己,她没有私心地照顾孩子、照顾家庭,她根本不想从这个家庭得到什么,她只是一昧地付出,这就是母亲的无私和无我。所以天下的母亲非常受人尊敬,被称为伟大的母亲。当一个人无私地去付出的时候,你就破掉了自己的“我相”。就像很多人做了很多好事,人家说:“你做了这么多好事,功德无量!”“没有啊,我没有做什么。我没有功,我也没有德。”事实上你有功德吗?有的啊。你用得着自己去讲吗?这就是学佛做人的一个方法。

 

功和德在你内心的起心动念当中。你的功是怎么来的?你刚刚想到去帮助别人,你就有功了。“我要去帮助他,我要去解救他,我要去扶持他。”这就是功。当你真正去做了,你这个德就来了,因为你的道德使你付出了时间,使你为别人的很多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那你就是无相境界。不为自己,只为他人,说明你内心的意识当中已经有戒道什么叫戒道?“戒”就是戒律的戒,“道”就是佛道。一个人想成就佛道,必须要守戒。当你克制自己的私欲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你就拥有了戒道。

 

很多人在做人当中、在生活当中,私心杂念太多,每一天有太多的贪求、妄想和妄念,要这个、求那个,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起心动念。什么叫起心?别人告诉你一件事情,你心一动,这叫起心。什么叫念头?看到好吃的食物、好看的东西,自己想要占有,那么念头就出来了;对一件事情不理解,就会杂念出来了。当一个人起心动念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在用因果做着自己的行为。

 

因果非常的严厉,它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一个没有清净心的人,一定会造因结果。我们现在人总是说“这结果怎么样?”结果你自己最清楚,你今天偷东西了,结果就是被别人抓住;你今天讲别人坏话了,结果就是被别人骂。结果就是结成的果实,如果你结善,那么就有善果;你清净了,就有清净果;你今天圆融了,有圆融果;你真正地守戒,你就会得一个戒果。一个守戒守得好的人,经常会有人对他讲:“你这个人守戒守得好。”“你是怎么不生气的?你怎么能够放得下的?你怎么什么事情都想得清楚,都能放得下?”其实,这个人心中很明白,因为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今天跟明天一样吗?不一样。明天跟下个礼拜一样吗?不一样。下个礼拜跟下个月一样吗?不一样。下个月跟明年一样吗?又不一样。一切都在变化当中,所以叫无常。

 

我们人傻就傻在想不通的时候,还拼命地往里边去钻,还拼命地去想,起心动念每天在犯戒之中。你们说你们哪一天不犯戒?你就是开着车,看见一个女孩子好看一点,你多看了一眼,就是犯戒;你今天看见一个帅哥,你多看一眼,就是犯戒;你今天是学佛人,你觉得自己应该多拿一点,也是犯戒,一切都是你的起心动念引起的。

 



思考

 

如何理解没有我相,才能有佛相。

如何理解:“愿力在心里,行愿之道,才能修成正果”。

 

佛学常识

 

我相 佛相

行愿之道

无相境界

戒道

起心动念

戒果

 

记诵

 

没有我相,你才能有佛相。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他成佛了。

只有真心地对待众生,真心地爱戴众生,真心地宽待别人,才能把自己的佛心全部舍出去,你会得到众生的佛性,

愿力在心里,行愿之道,才能修成正果。当一个人无私地去付出的时候,你就破掉了自己的“我相”。

功和德在你内心的起心动念当中。如果你结善,那么就有善果;你清净了,就有清净果;你今天圆融了,有圆融果;你真正地守戒,你就会得一个戒果。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4月10日)

《无相无住》

 

学佛了,就要做好多多行善的准备,多多积功累德,其实这就是在修资粮道。

 

有了积功累德行善的基础,逐步放下“我相”。根据自己的因缘、发心、愿力、根基,从而慢慢地脱离我相,实证“诸法空性”。

 

行善积德是常态,

学佛助人不罣碍。

贪图福报变小爱,

三轮体空才应该。

 

让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多念经、多听多看白话佛法。

这样就等于在你的六根植入了更多的佛法的教育。

 

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佛法”,心里就会拥有“佛法常住”。

让那些人间的私情、杂念,在你的本性当中“无所住”,这是第一步。

然后做了善事,经过努力学佛,心中放下自己所做的善事,这就是进入佛法的最高境界——“无所住心”。

 

因缘而生人间道,

因缘而灭人间理。

甚深微妙佛法义,

人间真道四圣谛。

 

学佛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意念。

着相行善,总希望有回报地行善,念念不忘自己的功德,

这样对你的心净就会有所阻碍,变成有漏功德。

 

沾沾自喜行功德,

有漏功德变善德。

无相无住积善德,

善行善念圆功德。

 

佛菩萨虽度尽一切众生,佛菩萨却认为实无一众生可度的高境界。

就犹如一个母亲,做完了所有的家务,但却说自己没有做什么,一点也不罣碍。

 

这就是有漏功德和功德圆满的分别。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善事可以变为功德,有的时候变为福德,因为一个是无漏,一个是有漏。

 

缘聚则生,缘灭则亡。

世间万法,生灭不已。

梦幻泡影,诸法无相。

 

去除一切之相,最后连“空相”都要去除,才能解脱自身的烦恼障,进入“无相法门”。

 

不思善来不思恶,

无所住心行功德。

世间万法唯心造,

离空无相境界高。






上一篇:【笔记】第72集 修心如初 远离迷境 200520A
下一篇:【笔记】第2集 控制思维 舍心修心——20200221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5 03:05 , Processed in 0.0450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