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集 《无所住而生其心》 视频 200328C
为什么法师以身示表?他给别人带来的是庄严,他到哪里,别人就会讲话轻一点,就会显示出自己的庄严相,就不会在法师面前乱讲笑话,这就是一种感染力。情绪的感染力有时候会增强。怎么增强的?很多高僧大德的演说,他们也是用真实的感情才能感染别人。很多高僧大德的演说为什么能够说得好?并不是靠一种技巧,而是靠内心那种实在的情感——他着急,他希望大家都学佛,他知道佛法好,念经能够让别人改变,这种真能量和正能量都能够感染别人。当我们真正遇到难过的事情的时候,怕身边的人担心或是出于其他的顾虑,那时我们不会用真诚的心,“哎呀,我家里的事情不要给他知道,知道很难为情的”,会假装很开心,“没有啊,很好啊”。你这种虚假的情绪就不会传染给别人,因为别人知道,别人不会因为你说几句话就相信你,你就不能把正能量传达给他。
师父让你们度人的时候,跟别人说真话,用自己内心真实的体会去感染别人,传达自己对佛真心的感恩。有的人虚情假意,并不会让对方感到真正的愉悦和开心,不可能的。你跟他讲假话,“哎呀,你真好,我一看你,越活越年轻,你怎么这么年轻”,他知道“我不年轻了,不是说我年轻我就年轻的”,因为你说的是假话,不能感染他;只有真话,有些人讲话,“你看看我们都老了,你也老了,我也老了,但是我们的精神很好,我们学佛啊”,你看,感染力来了吧?除非你自己发自内心真正地开心和欢喜,否则对于激活他人的情绪毫无意义。你看很多演说家在演说的时候讲了半天,别人打瞌睡,为什么?他讲的都是自己要讲的,而不是别人要听的。
一个好的度人的人,大慈大悲、能够弘扬佛法的人,他讲的不是自己,他讲的是别人的心声,因为他心中装满了众生,而不是充满着自私心,“我要把这件事情推销出去,我要把这件事情说明白”,而是想到别人会有什么想法,众生希望得到什么,他才说什么,这样才能激活别人的情绪。所以从心理学上讲,如果你确实遇到了烦恼的事情,还不如直接将负面的感情说清楚,就直接跟别人讲“我今天碰到烦恼了,我很不开心”,别人还能帮助你;如果你强颜欢笑,表面笑嘻嘻的,其实心中很苦,还要跟别人、跟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说“我真的很好,虽然这件事情发生了,其实我也很想得开,我……”,你所说的话,让人临时感受的那种虚假的欢乐,不会给别人带来任何一点快乐。
师父告诉你们,学佛人有时候要学会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和体会别人,你会获得无上的智慧。多行善,你一定会有智慧的。师父叫大家多行善,福报自然增加。你的福怎么来的?福气怎么会在你身上的?因为你多行善。你帮助别人,你能吃什么亏?你多做一点事情,你会损失什么?你得到的是福报。行善再加上修戒定慧,就拥有了福的种子。很多人的福气怎么来的?一个是行善,一个是能够守戒,而且能够定得下来,碰到事情有智慧,你福的种子就种了下去。记住了,种下去福的种子,很快就会增长出来。
大家知道什么叫定业?算命给你算出来的就叫定业——定数。我们的定业很难灭掉,我们在人间很多都是劫数、定业。虽然我们有时候定业很大,但是菩萨告诉我们,就算有定业,该你死、该你生病、该你倒霉,你照样可以转换,因为学佛的人有了善念,有了善根,我们种下了无量福的种子,我们会转恶为善,转识成智。多修十善业,多忏悔,可以转换定业。一个人就算有业,你也可以转换,不要害怕。就像一个人,就算生病了,好好地配合治疗,也会好的。行善事,自己经常要想“我要生起善心”。你想转运吗?请你生起你的善心,请你生起你的慈悲心,不要去想得太多,众善奉行,多帮助别人,菩萨都看得见的。人间杂念不要去想得太多,有些人帮别人的时候经常想自己“会不会他的业障到我的身上?会不会我帮他背?”你要救人,你就好好地付出,菩萨会帮助你。你发菩提心,菩萨会更慈悲地加持你。行善也是要用智慧的,很多人一辈子行善,最后成为一个大善人,他并不能成为菩萨,并没有功德,因为他没有加上他的智慧。
我们做人也好,学佛也好,第一,要行善,第二,要有念经行愿的愿力,否则会伤及自己。救人要能够让自己生出慈悲心,生出慈悲心之后,菩提心也会自然生出。很多人问师父,菩提心和慈悲心有什么区别?你们告诉师父,有区别吗?一定有。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一个人要有菩提心,必须要有慈悲心。你不慈悲,哪能发起菩提心呢?有慈悲心,要度众生,只有成佛才能有能力去度众生,所以当下你要发起成佛成道的决心,就要先拥有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把菩提心作为动力,才会修戒定慧,六度万行,最终修成圆满的佛果。在你修成佛的这条路上充满着菩提心,因为没有菩提心的愿力,没有大慈大悲心的基础,没有悲愍一切众生的愿力,你是修不出菩提心的。我们经常说广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它有两大要素:一个是悲,还有一个是智慧。菩提心是大慈大悲大乘佛法的根本。
师父跟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慈悲和智慧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才能拥有菩提心。为利益众生而成佛,这句话就包含了慈悲。如果一个人不能利益众生,他就没有慈悲心和智慧两层含义。所以我们成佛的目的一定要清楚,我们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成佛,我们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安乐,为别人想就叫慈悲。如果我们离开了众生,我们就丢舍了悲心,我们就等于舍去了佛果,就是没有智慧。利益众生就是要想到,我拥有慈悲和智慧去救度一切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拥有菩提心和慈悲心,我才能得到佛果,才能学会布施、持戒、安忍。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修心要学会修实修,实修就是道场。
证悟空性就是我们非常珍贵的无上菩提心。为什么学佛人经常说要证得无上菩提心?其实《金刚经》说“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境界就是菩提心。你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利益,都没有想法,不为什么而去做,就是一种慈悲心——无缘大慈的慈悲心。无所住与慈悲结合的境界,那就是菩提心。《金刚经》中讲到这一点,就是让我们懂得,要学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要学菩提心。如果我们只能无所住而没有慈悲心,那你可能就是学的小乘的独觉士;如果你只有慈悲心而不能无所住,那你就是世俗的有为法。所以学佛人要懂得,有目的地去求,有目的地去做,就会跟慈悲离得比较远。要无所住心,要无缘大慈,要为了众生而能献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包括自己的一切,这样才有真正的慈悲心,才能成就心中的菩提心。
师父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我们学佛做人多行善,福报自然就增加得快,所以做善事也是最重要的,要欢喜地去做。很多人做善事,一般都是“哎呀,我要做点功德了”,要非常欢喜——我今天拖地板拖得非常开心;我今天念经念得非常法喜;我今天听课,觉得无上的菩提心在心中,因为我学了更多,我可以救度更多的有缘众生。只要你把这个思维——大乘佛法这种慈悲心的思维展开了,展开得多高多远,那你就是无量无边,就拥有了无量无边的功德。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功德,一个善事可以成为一个功德,同样,一个人做了一件很大的善事,它也会变成福德。这就是你的境界用有所住心去做还是无所住心去做,这就是我们人心一个最根本的基础。希望大家的菩提心自然地生出,不为功德去做,懂得放下,做了就放下,不去斤斤计较人间的烦恼,体悟人生无我的境界,这就是你学佛的基础。
思考
菩提心是什么?
如何理解 其实《金刚经》说“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境界就是菩提心。
佛学常识
真能量 正能量
转换定业
菩提心
无所住心
记诵
真能量和正能量都能够感染别人。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和体会别人,你会获得无上的智慧。
大乘佛法把菩提心作为动力,才会修戒定慧,六度万行,最终修成圆满的佛果。菩提心是大慈大悲大乘佛法的根本。慈悲和智慧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才能拥有菩提心。
证悟空性就是我们非常珍贵的无上菩提心。其实《金刚经》说“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境界就是菩提心。无所住与慈悲结合的境界,那就是菩提心。要学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要学菩提心。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6月4日)
《证悟菩提》
师父经常跟大家开示菩提,今天跟大家说一说,什么叫证悟菩提,什么叫菩提。
证悟菩提就是要减少自己的私心。佛陀在大乘佛法里曾提起,菩萨为了度化众生,发了菩提愿。菩提实际上就是一种境界。比方说,你过去到养老院帮老人家喂饭做义工,是为了行善积德,而现在你证悟了菩提,有了“天下女人是我母,天下男人是我父”的菩萨境界,不是为了行善,而是把所有众生都视为未来佛,这种境界的提升就是证悟了菩提。
证悟菩提道,
修心为最高。
涅槃果位妙,
究竟果位好。
你今天发愿要去度化众生,这就是在修自己的菩提路。把自己的私心去掉,心中充满佛性,一心为众生,这就是菩提智慧。
比方说,过去师父讲过,一个老人家在过马路的时候颤颤巍巍,你过去扶他,你没有证悟菩提的话,你就是尊老爱幼;现在你是学佛人,就是学菩萨的大慈大悲,“我是学佛人,我的一言一行必须有大悲心、大悲愿”,用这样的思维去搀扶,你就是在自己的菩提心当中扎上了大慈大悲的心。
菩提就是怎么样去帮助别人,怎么样跳出人间的思维。同样做一件事情,过去总是想着自己,现在心里总为大家着想,这种意识的转变就是菩提心。
过去我们学佛,是为了求得自己家庭好、身体好、工作顺利。现在修心境界转变了,想法不一样了:我的工作好了,是为了为更多的众生服务;我的家庭好了,我就要让更多人知道修心给我带来的益处;我身体好了,我就要去现身说法,让更多人相信观世音菩萨,相信佛法。这样你就是用菩提智慧在行菩萨道,这就是用菩提智慧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一个是行善积德,一个是进入菩提境界的救度众生。
如果有菩提心的人,就会慢慢地断除贪瞋痴;拥有菩提智慧的人,就不会去恨别人;有菩提心的人,就不会有贪心;有菩提心的人,不会有愚痴心;有菩提心的人,总是会为别人想,碰到问题就会换位思考;学佛修菩提心的人应该什么事情都看得轻一点,一切都在变化中,就是佛法的无常观。
圆满次第解脱道,
菩提智慧很重要。
成佛需学大乘教,
立地成佛菩萨笑。
用菩提心来生活,会使你的人生变得更加地完美和更有意义。所以我们要珍惜佛缘,拥有菩提智慧,你会慢慢地提升自己的修心次第,慢慢地修到后来圆满次第,到最后会生起大圆满心。
要证悟菩提的佛果,要证悟菩提果位,就是证悟自己佛心、佛行和佛言。
有菩提心的佛友就是在佛法的思维指导下,慢慢地成为一个人间菩萨和人间佛。
圆满人生圆满心,
菩提悲心去私心。
烦恼来自贪瞋痴,
不贪不瞋保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