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集 般若佛智 逾越缠缚 200422B
业力就相当于一颗炸弹,炸弹或早或晚都会爆炸。善业不会爆炸,善业如同一朵花;恶业就像一颗炸弹,随时有可能会爆炸。所以业力慢慢地形成六道轮回的业缘:做好事,进入善道;做恶事,进入恶缘,下一世还要再来世酬业——在人间,善恶只要做了,都要来还的。为什么法师不肯接受别人太多的供养?因为要还债的,接受了太多,下辈子可能没修成,还得来还他的。所以师父跟你们说,别人对你好,过多地给你、对你好,给你做菜啊……你如果没有功德,接受了太多供养(包括义工也是这样),一定背业,只是看这是善业还是恶业,但是都要来还的。
佛经让我们“断惑证真”,断迷惑,来验证自己真实的人生。迷惑没有了,人才活在真实的世界中。一个整天讲谎话的人,他连自己都分不清最后讲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这种迷惑让人找不到心中的真佛。
修心的人是无价之宝,修心无价,为什么?因为修的是一颗心,而这颗心是无价之宝——心中的宝藏。把心修好了,一切具足,不欠了,不生不灭了,这个心就干净,这个心就使用自在。所以修心修到最后,就是修的这颗人的心。任何一个人,不修心,而利用了这颗善良的心去欺骗别人,去伤害别人,就是转世一千次,给他带来的还是一千次的失误。
师父给你们讲得简单一点,善良的事情都要好好地记着,恶的事情都要把它忘记;境界提高之后善恶俱不思,也就是当你境界提高,做了善事,也不要把它作为一种善事,恶事更不要去想。慈悲有时候是帮助别人,有时候是悲愍众生、可怜别人,有时候是一种布施,有时候说别人好也是一种慈悲。
学佛人,人的心最重要,心代表着受外在环境影响的产物。因为心受到不同的境遇,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概念,所以心会根据外环境的转变而转变。看到大家都是这样,你的心也会动;大家都贪,你也贪;大家都恨这个人,你也恨;大家都在做愚痴的事情,你也做。很多流氓在做下流的事情,你一看,身边十个人做,你也去做,因为他们都在做。所以我们的心要懂得避开人间的外环境,寻找自己内心本性的善良,那就是寻找我们内心的佛性。外心加上你的内性(就是本性),才会修掉你的业障,才能合二为一。心性好,求什么都灵。你今天的外心替家里求,但是你的内心拥有慈悲——菩萨的本性,当你跪下去的那一刻,就是跟菩萨合二为一。求得不灵就是心在求,而本性没有散发出佛菩萨的光芒。我们要以恭敬心,以菩萨的慈悲心和佛的感恩心去求,心诚则灵。师父用白话佛法讲,就是你心诚,才能求得灵。所以很多人随随便便拜拜佛,“试试看,不一定能够求成”,抱着这种心愿,一定不能成功。为什么心是修心唯一的标准,是最最重要的?为什么师父跟你们说“念经就是念心”?经就是你心里的东西——本性中的东西,用你的心来翻开内心本性的善良。所以《心经》是经中圣宝(宝贝)。
讲到这里,师父要跟大家简单地讲《心经》。《心经》,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念,《心经》中有句话是“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好像谁都懂。首先要理解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那么怎样来照到它的空呢?首先要理解,要穿透、要照到它的话,首先要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能量非常大的力量,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股力量叫“般若力”,因为只有用智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般若不是向外求,很多人说“我去学一点智慧” ——学不来的;智慧是内心,别人只能启发你本身内涵的东西。举个简单例子,你如果文化水平不高,一个教授再跟你怎么讲,也不能启发出你内心的般若;你要有般若的种子,别人启发你,你才能懂。所以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去发现,这就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说的“众生皆具佛性”。
你自己就拥有着五蕴,人就是五蕴,五蕴空才能度过一切苦厄。五蕴就犹如五个障碍,犹如不可逾越的人生的障碍一样,如果能够看穿它,就“度一切苦厄”;如果今天被五蕴所缠缚,被它缠住了,就不能认识自己。比方说“色受想行识”,今天看见好的东西了,心被它勾住了,是不是失去了“度一切苦厄”的机会?今天感受到痛苦了,是不是就会愤愤不平?今天的意识中认为这个人是不好的,是不是就会对他一直不好?实际上你对他一直不好,就是有恨在心中,那你怎么会度过自己的苦厄呢?因为你恨他,最苦的是你自己。所以师父让你们懂得,要认识自己,就要度过它。举个简单例子,这个人很善良,跟你生活了很长时间,但是因为他某一件事情做错了,你的意识觉得“他很讨厌”,然而你度不过这个五蕴,看不穿这个五蕴,你恨了他,最后你度不过这个坎儿,度不过这个苦厄,你跟他离婚了或者分开了,是不是给你带来更多的苦?
人人念佛,但是也不一定认识佛;人人念《心经》,不懂得《心经》里面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佛是谁,但是真正能够理解佛的有几个人?因为我们被五蕴所束缚,靠什么来推动自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是靠内心深处的般若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告诉你,只有行菩萨道,而且行得很深,理解佛法很深的时候,你的心看见了彼岸,明白了学佛的真谛和方向,境界高了,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深”字非常重要,其实这个“深”,学得越深,这个人就是有高境界。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佛法称为“小般若”。深般若就是大大地理解大的智慧;小般若就是小地去理解菩萨的智慧。般若,如果你能够行深,也就是说修行能够修到很深,你就理解了念佛:佛从哪里来,佛为什么住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真谛;你看佛、看经文会越看越深。当你“行深”的时候,就不容易看到底。就像海一样,很深很深,你就看不到海底的世界。你不知道它有多深,你去“行深”,就慢慢懂得佛经上讲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因为太深了,不知道这海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它到哪里去,又好像在,又好像没有,因为它太深了,不知道这海水有多少米。
所以“故名如来”。我们念佛,不管对哪位佛,都心中明白“亦无有来,亦无有去”,也就是“诸法无有来处”。佛菩萨教导我们,让我们懂得,所有人间的法“无有来处”,因为太深了,我们看不清楚,看不到来处,我们才懂得这是很深的佛经、佛法;如果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了。如果我们很快地就理解了某一件事情,就不能深深地去理解它。想想看,人的心是不是这样?很多人现在谈恋爱,很快就爱上了对方,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很多人谈恋爱、结婚,到后来连呼上当?为什么有些人几十年下来,他们相亲相爱,到了最后才能理解他?因为情到深处。所以佛号也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深是什么?我们要学习甚深的般若— —无底智慧,当你能够理解佛法无底智慧的时候,你完全进入空性了。
思考
为什么心是修心唯一的标准,是最最重要的?
如何理解“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佛学常识
“断惑证真”
善恶俱不思
“般若力”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深般若”
“小般若”
“诸法无有来处”
记诵
“断惑证真”,修心无价,把心修好了,一切具足,不欠了,不生不灭了,这个心就干净,这个心就使用自在。
寻找我们内心的佛性。外心加上你的内性(就是本性),才会修掉你的业障,才能合二为一。心是修心唯一的标准,是最最重要的。
“般若力”,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才能度过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故名如来”。“亦无有来,亦无有去”,“诸法无有来处”。
我们要学习甚深的般若— —无底智慧,当你能够理解佛法无底智慧的时候,你完全进入空性了。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4月16日)
《离欲得乐》
人最难的就是在挫折当中有定力,能稳住自己。相当于一辆车,在狂风暴雨时,车要如如不动,八风吹不动。
很多人自身定力不够,能量不够,自修还不成熟。师父曾经讲过,划着破船去救人,结果在风浪中,人没救着,使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
很多人有大愿力,但是却做不到,所以许愿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精进力,救人要根据自己的定力和菩萨的加持力,消除业障要靠自己的忍辱力和智慧力。
欲望之中心不动,
发愿解脱会成功。
广发菩提责任重,
践行佛法行大功。
很多同修发了很大的心,许愿、放生、念经也不少,但是经常不顺利,其实这就是修心学佛的心态问题。
因为太多人带着很强的私欲去祈求,私心太重,离佛的境界太远,所以佛力的加持自然就弱。
“欲望”其实在佛法中是中性的,但在“欲望”中分善、恶和无记。
但人们总是拿欲望作为自私的一种工具,每天为名为利,在贪瞋痴慢中,使欲望变得邪恶,最后变成“恶欲”。
如果你不为名不为利,整天为了救度众生而祈求的愿力,是一种正能量的欲望,那在佛法界称之为“善法欲”。
所以想要做什么事,主要还是看你的出发点和你对某一个人和事件的心态。
任何一个欲望中,脱离了我相,没有了我执,这就是“善法欲”。
任何人只要在欲望当中,很容易拥有个人的劣根性、自私心、名利心,就会由欲望产生恶业、恶障。这种欲望,都是属于轮回的业因。
如果对学佛的善法产生了欲望,譬如,守五戒,行十善,利益众生,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其实这已经不是一种自私的欲望,“是名欲望”,而且已经是出离苦海的“离欲得乐”。这就是佛教界常说的“善法欲”。
离欲得乐十善法,
勤修十善守五戒。
人道欲望是业因,
转欲成善行愿行。
“忍辱”是现代人修心的一个法宝。
生存靠忍辱,成功靠忍辱,修心靠忍辱,精进靠忍辱。
人的一生,即无来处,也无去处。
忍一忍,哪来的辱。无烦无恼,才是出离的好方法。
2021年师父每日佛言佛语(2021年3月3日)
《照见五蕴皆空》
人间的拥有和失去,是感觉上的苦和乐。
你执著着世间情,你就拥有苦和乐;
你离开了红尘情,你就远离了爱情和仇恨,你就远离了痴迷,远离了无明苦,更远离了颠倒梦想。
爱和恨会过去,情和仇也会过去,
过去就会成为历史。
平安就是福,
平静就是乐。
争斗换来的是烦恼,
谦让换来的是平安。
学佛人只有心中明心见性,你才会破无明,见本性;
你才能将人间的红尘情爱和如梦幻泡影般的名利得失,用你心中的佛性,一直照见到它的五蕴之外的真如本性,你这才是照见五蕴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