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69|回复: 0

【笔记】第52集 见、修、行是证悟的纲领 200425B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09万

积分

积分
1093014
发表于 2022-5-26 01: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2集 见、修、行是证悟的纲领 200425B

 

师父跟大家讲,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心灵经常产生那种虚幻的幻觉式的想法,因为空的,你去想了,最后也是空的。当你去想象了,这个想象的空间产生一种色— —看得到、想象得到的就是一种色,色到最后就是空。实际上“色即是空”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认识到事物的一切现象,和这个世界上诸多的苦恼、烦恼,其实都是虚幻而产生的。佛经就是告诉我们:苦是暂时的,时间过了就忘记了;快乐也是暂时的,经过多少年之后,它是虚幻的,也没有了。一切“色即是空”,空到后来又有一个虚幻的人生出现,这就是共性。共性就是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这其中讲究的就是因缘果报的关系,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缘分所在,因果一定会有报应,善恶是循环的。很多人经常问:“我前世做什么的?”你们不要问师父,佛经上早就讲了: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今天生活得很好,无忧无虑,没有受很多苦,你上辈子一定积福积德了。很多人来问师父:“师父,我下辈子有什么果报?我能到天上去吗?我能到好的人家去吗?我不会去做饿鬼吧?”佛经上讲: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们今生在做善事,一定有善报——三善道,天道、阿修罗、人道都属于三善道;如果你今生没有好好做善事,而是做恶事,那么地狱等着你,饿鬼道等着你,畜生道等着你。所以要问别人吗?问问你自己就知道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劝人向善的基础。“不要执著了,没关系的,你要放下,这个东西有了,以后也会没有的”——劝人向善吧?很多人你劝他,他不听的,“我家里很富有,我磕什么头?我有钱,我有名,我有利,我什么都不缺,所以我也用不着磕头。”你就告诉他:“无常的,这个世界的一切到最后都会空的,色即是空。”那么他知道终有一天会没有和失去,就会生起学佛精进的耐心。

 

接下来跟大家讲的就是佛经上的。学佛要见地、修证与行愿,学佛的纲领提出来了——就是“见、修、行”三位一体。“见”就是见地,就是你的见解;“修”就是修证,修心之后证得,明白了;“行”就是行愿,你的行为。依照这三个纲领去读一切经文,就慢慢明白经文的真谛、内涵。

 

学佛要有功夫,功夫就是好好努力、精进。读书要用功,用功要对得上路,如果用功不对路,那就用错功了。很多人没师父,自己盲修瞎练,到最后见地又不对——对学佛、对人生产生的见解和理解不对;见地不对,理就不对,就不是正确的理论了。很多人学佛学到后来逼着别人:“你学佛,你不能这样,你要这样……”他的见解错误了。见解错误之后,对事、对人都会产生偏差。

 

见解错了,行愿就做不到,行愿没了。行愿是什么?有愿力,要去行、要去做。没有行愿,功德怎么能圆满呢?我们经常跟大家讲一句话“功德圆满”功德要圆、要满,要懂得圆满。你的见地有时候为什么不到位呢?你的见解为什么出偏差、不到位?因为你修证没有到,修心没有证道。什么叫没证道?修心不到位。比方说你今天五戒里守两戒,你算到位吗?你说“我不杀生,我不偷盗”,你守了两戒,很好;那你又妄语、又喝酒、又邪淫,你说你是个好人吗?你不到位,能圆满吗?你的智慧不够圆满,行愿就不够圆满,愿力就永远不会圆满。你跟菩萨行愿的时候,“菩萨,我一定这样”,不圆满的。五戒就是五戒,八戒就是八戒,我今天守多少戒,该怎么守就怎么守。有愿力要做人不撒谎,那我就不能再撒一句谎,这就叫守戒。愿力没圆满,行愿没有到位,功德一定不够圆满;功德不够圆满,见地、修证就有问题。功德不圆满的人,他的见解是不是错了?修心证得的对佛法的理解力就一定有问题,因为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所以行为和愿力没有到位,见地和修证就有问题。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做义工,“哎呀,我做义工了,我做点好事吧”,你说你能够功德圆满吗?你今天做义工,就要老老实实为众生服务,就要好好地在那里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要像个护法神一样保护着我们伟大的佛法。这就是师父要告诉你们的,要特别当心,三位一体。

 

其实学佛最难的一项就是慈悲心,因为每个人要生起慈悲心不容易,每个人嘴巴都会说“我要慈悲你”,吵架的时候有慈悲心吗?不肯帮助别人的时候有慈悲心吗?愿力不够圆满的时候有慈悲心吗?所以要真正发起行愿心,你才拥有慈悲心。我有这个愿力,我要去做,我要做好人,我从今天开始就要学菩萨的正等正觉,以后才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你要有愿力的。如果口口声声说“我要帮助别人,我要慈悲别人,我要度别人”,嘴上这么讲,天天睡懒觉,叫他起来念经都不愿意,一天能念几张小房子?一天能念几遍经?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了。帮助别人全部要付出的,要付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吧?要付出自己的慈悲心吧?要舍去自己很多休息的时间、玩乐的时间,或者本身自己应该有的安逸生活,全部都要打破,你才会有愿力。所以有时候讲起来容易,却很难办到。你单单说修行,没有用的,要有一颗功德心在愿力上一定要建立起一颗功德心,“我今天行这个愿,我一定要做功德,一定要对众生好”,否则你根本没有去行这个愿,没有这个功,也没有这个德。

 

佛法在世间,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人要见地。见地是什么?要看到事实,理解这个世界的事实,就是在行愿。当你能够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善与恶,你就是在行愿。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五浊恶世很难逾越烦恼浊、见浊、命浊等五浊,你怎样在五浊恶世中行布施?现在末法时期要做件好事,大家都会笑你:“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傻,他自己不能做啊?为什么要你去帮忙?”阻力重重。“你为什么要去对他好?他跟你无亲无眷的,你为什么这样?你不是大傻瓜啊?”这就是五浊恶世,因为人的理念全部都反了。现在谁愿意帮助别人?没有利益,不肯帮助别人;没有得到利益,更不肯帮助别人;得到利益要看多少,得到的多了,帮帮你;得到的少了,拿了你的也不帮你。这就是现在的理念。所以需要大家来布施我们的功德心、慈悲心。在这个五浊恶世里,要守戒很难,大家都是在贪瞋痴慢疑中。在这个世界,我们要弘法真的很痛苦,大家都在动小脑筋,大家都是为私心而活,你怎样在这个世界中自度,还要度人?所以要功德圆满。

 

其实这在佛经上是“第二义”,从形而上道而言,也就是说从形式上来说,没有什么世间与不世间的分别。很多人说你修世间法还是修出世间法,也就是说你修的是人天福报还是修的是以后上天的路,实际上都是一样。今天在人间做好事,你一定能上天,人天福报也会有;你今天在人间不做善事,你说“我以后离开这个世界一定到天上去”,你怎么上去?你在人间都不愿意做好事,怎么能够到天上成菩萨、成佛?你连修罗道都去不了。

 

《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告诉我们,佛法就在我们身边,它没有离开我们,在这个世间就要马上觉悟,离开世间无法求得觉悟。只有苦了,才想出离;一个人很安逸,怎么会想到求解脱?

 

今天没有被锁链绑住,怎么想到要把锁链解开?所以若没有痛苦,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快乐,什么叫幸福;如果没有烦恼,你怎么知道什么叫清净,什么叫安详?我们过去多少烦恼,现在安静一点了吧?因为你知道什么叫烦恼,所以才会变成安静。你有安静的心、安详的心,虽然过去有烦恼,现在已经转为安详、安静,就是“烦恼即菩提”了,因为你现在拥有菩提心,你静下来了。

 

“离世觅菩提”,如果说你想真的跳出这个世界来寻找菩萨智慧,要知道人家是已经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本身已经是佛界、菩萨界、声闻、缘觉界了,都已经觉悟在天上了,身在菩提中,不求菩提,已经是菩提了而正是因为我们还在人间,所以要懂得不离世间觉。离开世间,你怎么能觉悟?“离世觅菩提”本身就是不理解菩提。大乘佛法说“佛法在世间”,其实指的是“行门”我们打坐也好,修心念经也好,放生也好,只是行门中的一种——万分之一或者千百分之一,去行,去修。实际上,如果你用佛法来做人、做事,你行的都是佛法的“门”。我们现在“心靈法門”,这个“法”是佛的法,心灵中有佛的法,这一扇“门”没有离开世间,就是在人间来讲佛法,来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进入佛法的最好的一个佛门之道。千万不要以为佛法要你出世之后、离开这个世间才能得到,实际上,我们在这个世间已经不能离开这个世间的佛法了,因为只有在这个世间,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佛法。

 

希望大家一方面修道,一方面要好好地想,一切功名富贵、酒色财气,你要了有什么用?你曾经有过又有什么用?你如果今天还放不下,那就是大错特错。所以师父跟大家讲,好好在这个人间拥有佛法,要想以后修出世法,离开世间能够成功,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在人间、在现在这个现世的世界中就好好地行门——行佛法这个伟大的佛门。

 


 

思考

 

如何理解学佛的纲领“见、修、行”三位一体。

为何学佛最难的一项就是慈悲心。怎样才是功德圆满。

如何理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学常识

 

“见、修、行”三位一体

“功德圆满”

行愿

功德心

“第二义”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行门”

 

记诵

 

学佛要见地、修证与行愿,学佛的纲领提出来了——就是“见、修、行”三位一体。

其实学佛最难的一项就是慈悲心,要真正发起行愿心,你才拥有慈悲心。

佛法在世间,要功德圆满。其实这在佛经上是“第二义”,从形而上道而言,没有什么世间与不世间的分别。

《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实际上,如果你用佛法来做人、做事,你行的都是佛法的“门”。

 

2021年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年5月29日)

《紧跟佛光》

 

佛光普度众生,真像一列刚出站的火车,上不了火车的可以跟着火车一起走。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先要把火车慢慢地停下来,让大家能够上车,上不了火车,可以先跟上脚步,进入佛道。


所以修心初期,就犹如我们跟上了列车。开始学佛修道时,犹如火车开始启动了,这时候跟着火车走并没有感觉很累,有的人甚至在火车开的时候都能爬上火车。所以当他们爬上火车时,就犹如刚进入了佛门,觉得学佛并不是很难,很快能够精进修心。


但是他们一直以这种刚刚上火车的速度在修心修行,念念经,做做功德,也有些人就天天混着,和刚学佛时一样,他们不知道弘法的火车会加速,会越开越快,你要努力才能跟上弘法的速度,才能一直跟着火车开到彼岸。只有一开始就努力精进的人,才算是乘上了这趟火车。

 

在这当中有的人已经跟不上这列列车了。晚到的、不努力的,等于已经看到火车开了;还有很多人一开始跟着火车一起在跑,慢慢地等火车越开越快,就被淘汰了。他们用过去那种固有的姿态,刚刚学佛时觉得自己也能跟上的,既不努力学佛,又不精进修心,也继续在修,但慢慢就被火车抛在后面,跟也跟不上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失去悟性,失去佛性。所以学佛必须要精进,精进是一个法门,就是要让你永不懈怠,跟上佛菩萨的脚步,跟上佛光。

 

切莫游戏在人间,

天上地下非等闲。

善恶有报每天记,

因果来时躲不及。

 

学佛到后来,觉悟必须跟上。有时对自己的贪瞋痴,不是以后会改,而是马上要改;而且不是说“我可以改”,是“我必须要改”。

所以很多人以过去的样子,用过去刚刚进入佛门的那种态度来学佛,很快就被火车抛弃一样。想一想四五十年代的思维,现在还能用吗?想一想当年比尔盖茨说以后每人手上都会有一台电脑,就犹如现在每人一台手机一样。这些都是现实,这些都是已经存在的东西。过去不可得,失去的必定会失去。用精进心去接受现实的改变,你将可以活在当下。

 

人犯忧郁怎么好,

快快去把佛友找。

一起去把功德找,

功德消业忧郁跑。

 

人的彻悟,就在于他能否看得远。真正的见道,就在于他是否能看到他自己真正的佛性。要好好地修加行道,如果不去行,他很快就失去了道。

犹如过去老是走这条路,你很熟悉,但是很久没走之后,这条路的扩展,使你很快地找不到这条道路。

又犹如很多人过去跟着师父开始学佛,那个时候能够布施出一点时间来秘书处回电话,佛友就非常感恩他们,但是慢慢地弘法的脚步越走越快,你要是不吃全素,不付出更多的时间,最后你就会被其他精进的佛友所代替。这就是必须要精进努力,才能成功。任何一个人的付出,都想得到回报,但是真正的回报,还是要看你自己的努力,因为种善得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一定会有收获。

 

智慧应在内心找,

愚蠢因为智慧少。

挖掘智慧烦恼少,

愚蠢太多整天吵。

改变愚痴靠感恩,

广度有缘智慧增。

 

“心诚则灵”讲的是你对菩萨要诚心诚意。很多人跪在菩萨面前,明明知道自己是错的,还在打妄语,希望菩萨可以偏袒他一样,他忘记了菩萨跟护法神都知道你在想什么,跟佛菩萨请求帮助还要打妄语,这种人非常愚痴。

人也是这样,你经常跟一个人打妄语,当别人知道之后,当然人家会舍弃你,所以打妄语是自欺欺人的小把戏。古时候圣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所以对人诚恳,首先必须要改掉妄语的习惯。不管是谁做错了,都可以原谅,因为没有一个人不做错事情。

但是当你跟别人打妄语时,你就变成一个不诚实的人,人家就不会当你是个诚实人和你继续交朋友。

 

妄语妄语骗死人,

揭穿妄语吓死人。

学佛之人不妄语,

精进学佛改毛病。

 

所以心诚则灵,就是用真心和诚心,在菩萨和护法神面前不打妄语,当然会有求必应。你对菩萨都不愿意讲真话,对人当然也不会讲真话。你天天妄语,谁会愿意帮你呢?

希望大家要明白,人生短暂,一个不打妄语的人,人人都会尊重他。这也是学好佛守五戒中最难的一戒。

 

人生无常望珍惜,

每天都是好时机。

错过学佛好机会,

轮回再来恶缘会。



【PPT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上一篇:【笔记】第51集 抛弃妄念 非想非非想 200425A
下一篇:【笔记】第53集 静定是观照 200425C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5 04:14 , Processed in 0.0427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