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集 忍辱境界是佛根基 200509C
你们看《心经》里面多精彩,师父跟你们越讲越精彩。因为“无受想行识”,因为“无色”“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什么都无了,你就拥有了本性。如果这间房间是你的,你出租给别人,这间房间本来是空空的,你出租给卖糖果的,给他放了四分之一的糖果;你出租给卖面粉的,又放了面粉;你又出租给卖机器的;最后四分之一也用来卖什么东西,仓库全部租出去了。这里面是不是什么都拥有了?你还拥有你的本性吗?你拥有不了这个房子了,什么都不能做了,对不对?等到把这些全部拿走了,你拥有本来的房子了吧?那么你拥有了本来的本性了吧?就是这个道理。
成佛的境界是圆觉的境界,看见人家不开心了,你要觉悟“我哪里做错了?”不要去跟人家生气,肯定自己有问题。你对一件事情有不好的感觉,就说明你还没有“圆”(把这个事情弄得圆),没有圆满的觉悟。佛经有一部《圆觉经》,就是怎样圆满觉悟,实际上就是“无取无证”。每一个人都说“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最后世界上一样都带不走;只有成佛,才能达到真正圆满觉悟的境界。圆满的境界,就是已经证得圆满的佛法,彻底理解了佛法,才会拥有佛的境界。你彻底理解了喜欢的某一个人,你才能拥有他。彻底理解佛法之后,才会跟着佛陀往前进;彻底理解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安宁和快乐,才能拥有观世音菩萨的佛法。
社会上有些人看了一点点的经文,觉得自己很懂了,然后开始讲——犯妄语戒,不懂乱讲。“不得证而乱说”,就是没有证悟佛性,你不能乱讲话的。就像一个人,没有调查,你没有发言权的。这件事情你懂不懂?你懂了再讲。你不懂,为什么讲?你不懂讲出来,就让人家耻笑,就是告诉大家“我这个人没脑子,我这个人乱讲话的”。所以有时候很多人才会造下口业,有些人更造下下地狱的罪。
所以在实相中“实无菩萨和众生”,是没有菩萨和众生的。哪来的菩萨和众生?菩萨就是众生,开悟的众生就是菩萨,还没开悟的菩萨就是众生。所以就是告诉我们,真实如来的生活,是没有菩萨和众生的。有智慧的人把每一个人都当成菩萨、未来佛。一个人把别人都当成菩萨,你说大家喜欢他吗?他肯定对每一个人都非常尊敬,他不会有贡高我慢心。人必须活在实相世界,就是真实如来的世界。首先不能说谎,要承认事实。而有些人修心,明明告诉他这件事情是真的,他也不相信;明明说这件事情是真实如来的事情,他也说“可能不是的”,所以他永远见不到真正的佛的境界,“信则有,不信则无”。实相就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和理解佛的境界。
要观世间的苦、空、无常。这个世间一切都是苦空无常的,有什么了不起的,过去就过去了,一句话、一件事,无我的话就会解脱,解脱的人会拥有智慧。念经是明心见性的开始,如果自己搞不清楚,多念经就会明心见性。我们人类的争斗,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一直没有停过,这就是业力。因为人类没有到佛的境界,没有到菩萨的境界,不能摆脱那些恶性循环。所以人看见人,首先就是找对方的毛病,贬低别人,称赞自己,嫉妒别人,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私欲。由于人的劣根性,在这个世界中才产生了各种争斗,就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欲望,这些欲望让你在六道中不得超生,永远在六道轮回中。
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到了我们人间,苦口婆心地劝阻我们,来调伏、启发我们心态的转变,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苦空无常的。只有好好地理解佛法,只有好好地去圆满自己本来的这颗佛心,启发自己内心的佛性,改变自己的态度,人生才会找到真正的佛。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你内心的真佛,就是你九识田中阿摩罗识的真佛,就是你的良心和本性,你真正的自己的佛性、原始之心。所以要懂得学佛就是一种理解,学佛就是给别人帮助,学佛就是让自己解脱现在的各种烦恼和苦闷的钥匙。如果你今天做不到这些,说明你还没有解脱,还在苦难中轮回;只有彻底地放下,才能彻底地解脱。你放下多少,解脱多少;彻底地放下,就得到大圆满的彻底解脱。
好,最后师父跟大家讲一个佛法的故事。
佛陀当年和弟子们每日托钵乞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吗?并不是。出家人自己完全可以耕作。那么托钵乞食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给众生一个增长善根的机会。但是很多人不理解,以为“你们为什么自己不做饭,要让人家来给你们供养?”实际上,佛陀的意思就是要让施主得到大福报。你想一想,如果没有人来乞食,你怎么来布施?你今天布施出的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要有人来接受的,接受了你的布施,你就会拥有大福报。下面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就是让一个婆罗门终于化解了心中的烦恼,证得了正果。
在舍卫城中住着一位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当年在印度有地位的贵族),他天生聪颖灵敏、心思缜密,而且拥有无数的财宝,富可敌国(就是非常地有钱),一生中几乎没有他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城中的居民看见他都是百般地羡慕他。他非常排斥佛法,他经常说一句话:“布施是浪费金钱,行善是无义之举。”一点点佛根都没有。
有一天正午,舍利弗尊者现了神足通,从很远的地方到了这个婆罗门面前,舍利弗手持着瓦钵立定不动(突然之间站在他面前不动)。这时候,正准备坐下来用餐的婆罗门,见到突然而来的舍利弗尊者,勃然大怒。他平时就看不起乞食行者,正准备骂人,但是在他张口的时候,突然心生一计,他要让这个出家众自讨没趣。
于是婆罗门转身坐下,对舍利弗尊者像没看见一样,眼睛都不瞅他一下,既不驱逐,也不表示欢迎,理都不理他,自顾自地用餐。过了好一会儿,这个婆罗门吃饱了,他就把原本要用来净手漱口的水倒入了舍利弗尊者的钵中,并说:“这就是我今天所要施舍给你的东西,你可以走了。”羞辱他。没想到舍利弗尊者竟一点都不生气,反而慈悲地祝愿他说:“愿您今日诚心的供养,使您百劫千生受无量的福报。”说完,舍利弗转身慢慢地离去。如果用现代人的想法,这句话首先想到的就是讽刺他,而舍利弗是真心的,觉得“你供养一碗水,我都是这么感恩”。
婆罗门看着尊者渐渐远行的身影,突然心中当下竟不知不觉地起了恐惧的念头,他一边走一边想着:“倘若这沙门将我的举动到处去说,张扬出去,那人们定会认为我是一个毫无恭敬之心的吝啬鬼。”婆罗门越想越不放心,于是就派个佣人去将舍利弗尊者追回来。
舍利弗尊者离去之后,直接回到了精舍。他思考着:“今天托钵乞回来的这一钵水,我要使这个施主得到最大的利益(就是让它成为一个功德)。”不一会儿,他就想出了一个方法。他将钵中的水倒入一块泥地中,混合搅拌均匀,等泥非常柔软了再取出来,铺在佛陀平时所经行之处。当年佛陀他们都是光脚的,如果一块泥跟水一揉合,走上去软软的。然后他就向佛陀说:“佛陀,这位施主生性悭吝,只愿意布施这些水。然而为了令他免堕三涂恶道,因此我将这钵水和泥为您铺了一点路,伏愿佛陀慈悲,在这块地上行走,使这位婆罗门永生永世得大福报。”舍利弗尊者都是真心的,他希望佛陀走过他所铺的这块泥,软软的,这样就会让这位婆罗门得到大福报。佛陀听了舍利弗尊者的演说之后,非常慈愍地接受了舍利弗的要求,然后入正定在泥地上步行,走过去。
这时候,婆罗门所派遣的佣人看到了事情的经过,他在边上深受感动,立刻返回婆罗门家中,向婆罗门具陈其事(就是马上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婆罗门):“婆罗门啊,至高无上的佛陀本为一国王子,如今他舍弃了人人羡慕的转轮圣王之位,率领着弟子修行,持钵乞食。他没有食物吗?他有啊。他无非就是为了给众生修福报、增长善根的机会,他是慈悲,实在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来做这些乞讨的事。”婆罗门听了,对原先自己的恶行恶念惭愧无比,于是就带着全家大小一起到精舍向佛陀求哀悔过,希望佛陀能够原谅自己的愚痴。佛陀就为他传授了三皈依并说法,婆罗门当下化除了心中的种种烦恼,得道证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的人,要懂得体谅理解别人。生活就是一种对别人的体谅和理解。你懂得体谅理解别人,你就会宽容别人,自己的日子就会过得温馨,人生就会安宁;很多烦恼就是来自于我们不能体谅别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有变化,我们不能过分在意自己的主张和执著,能够多理解别人。有些人就是互不理解才造成了互不相让,才会伤害了对方。我们应该认识,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进有退,如果你懂得退让,你就会发现平常心是多么地重要。有什么了不起的?平常心啊,人生何处不欢乐?没有必要跟自己的执著过不去,没有必要让自己的执著跟别人过不去。人一生需要得到的是一颗理解别人的心、一颗童心、一颗纯洁的心、一个信念、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平衡的心态,还要有一份安稳的睡眠和一份展望未来、享受生活、知足的心。真正能够理解佛法的人,是看得到未来、看得到光明的人。让我们好好地学佛修心,去除贪瞋痴慢疑,用一颗佛心,每天在精进、在忍辱中,能够走向菩提,走向光明。
好,今天跟大家《白話佛法》就说到这里,我们下次节目再见。谢谢大家。
思考
为何你彻底理解了佛法,你才会拥有佛的境界。怎样圆满觉悟。
舍利弗成就婆罗门证得了正果给我们的启发。
佛学常识
圆觉
“不得证而乱说”
“实无菩萨和众生”
实相
内心真佛
记诵
什么都无了,你就拥有了本性。
成佛的境界是圆觉的境界,圆满觉悟,实际上就是“无取无证”。
在实相中“实无菩萨和众生”,真实如来的生活,是没有菩萨和众生的。有智慧的人把每一个人都当成菩萨、未来佛。
要观世间的苦、空、无常。你放下多少,解脱多少;彻底地放下,就得到大圆满的彻底解脱。
2021年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年4月29日)
《提起觉照》
当一个人婚姻没有破裂时,他永远不能理解离婚的痛苦。
当一个人还没生病的时候,他永远不能理解别人生病时候的痛苦。
当一个学佛人拜佛念经一求就非常灵验时,边上不学佛的人永远都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虔诚。
当一个失去希望和理想的人,在人生中最苦恼时,如果有人告诉他拜佛后能够改变人生,当他拥有这种法喜的时候,是任何不学佛的人都无法理解的。
当一个人心灵有寄托的时候,别人永远不会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法喜充满。
不理解别人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通病。不承认错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很多人的一个弊病。
人因为太注重了自我感受,所以才会忽略别人的感受。
现代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人心越来越贪。人跟人的交往充满着瞋恨、贪欲和愚痴,使人不能理解对方,造成了对别人和自己的伤害。
管理好自己的心,管理好自己的情,你的心才不会被伤害,你的情才不会受伤,你的心情才会慢慢地好起来。
烦不完的人间事,操不完的人间心,你的心慢慢就会由烦心变为凡心。
身观自心找佛性,
定慧双修清净心。
启发佛智般若高,
誓愿度众成佛道。
人在社会上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学佛后,都要用智慧来选择妙法,化解纷争。有时候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
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今天一天讲错多少话?做错多少事?想过多少不该想的事情?
这就叫善念生“觉起”。
经常定下心来,想想自己这辈子做错多少事情,不能再轮回了。
经常想一想:我今天一天活得有智慧吗?我用了多少智慧解决问题?
常和智慧作伴,这样你才能在逆境中顺利。
看淡放下是解脱,
逆境锻炼我避祸。
提起觉照保平安,
烦恼菩提须转换。
人要学会对治自己身上的毛病。
如果贪了怎么办?用经常布施来治自己的贪念。贪心减少后,人才会自觉持戒。常有贪心就不能持戒。
如果瞋恨了怎么办?换位思考,想想别人的苦、别人的难。经常想想活在世上每个人都不容易,学会原谅别人。
愚痴心来了怎么办?赶快念心经,“求菩萨保佑让我开智慧,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不该想的不要想,不该贪的不要贪,不该做的不要做,这样你才能降伏烦恼。忘记自我,才能去除自私的愚痴心,停止杂念和妄想。
在佛法上称为“止观无我”。常观无常才能缘起性空。
三心不得常照应,
往事已过成泡影。
守住当下不变故,
今世修成变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