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修正自己,学会了空
什么是佛?什么是魔?魔和佛是很接近的。比如一个钟,如果钟的指针指得很正的话,也就是很准、很正,那就是佛。如果你修心修得偏差了,你这个钟整天就走不准,不是快就是慢,这就是偏差,出偏差就是魔。佛的偏差就是魔。
很多人说师父的法门是基础,是修世间,以后上不了西方极乐世界。可能吗?在《阿弥陀经》里有一句话:“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如果没有善根、福德的人,念一辈子阿弥陀佛也到不了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你没有善的根基和因缘,所以就到不了西方极乐世界。一位大法师曾经讲过一句话:几万人念阿弥陀佛,没几人能修得上去。知道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少善根、少福德。师父现在是在为你们建根基,培养福德呀,让你们把自身的孽障消除,把欠的债还完。多布施、多做功德,这样你们才能念得好,才能上得去呀!如果没有这些根基怎么能上得去呢?如果我们修得好,西方三圣中的观世音菩萨也会来接我们去西方极乐的,所以因缘就是果报。
师父今天给大家讲,一个人的烦恼一起,他的境界就到了烦恼道。造成烦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财、色,就是钱财和感情,也是最能增加人的烦恼。这都是横逆思维所致,该想正的地方不去想,想偏了。举个例子,今天我追求不到她,横逆思维就是把她杀了;今天我想一夜暴富,就去买六合彩等等。好好地赚钱叫正财。许多人的横逆思维造成了对人类的灾害,如杀人、抢劫等等。所有的不义之财是求不得的,要当作是毒蛇,就不会有见钱起意的邪念。现在很多人看到钱意念就起来了,就是过不了关,而且起的都是邪念。不该你得的千万不要去强求,不该你要的千万不要硬从别人那里拿过来,不义之财要不得的。要与人方便,经常想着我要帮助别人,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再老实的人这辈子也难免做过一些错事,所以要懂得克制邪念。当你克服了这些邪念之后,你就会明白“我以后会走向哪里”。师父告诉你们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当一个人很痛苦将要死去的时候,如果没有高的境界,他一定是下去的;当一个人生了癌症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暴露出这个人做了很多的坏事。恶病不会上好人身的。你可以说我没有做过坏事,但是不代表你前世没有做过坏事。你能保证你这辈子是一个好人,你能保证你上辈子也是一个好人吗?
当人家有难的时候你不肯去救,也会生出烦恼。家里人明明应该相信佛法的,但是他们就是不相信,你是不是很烦恼?这样非但会生出烦恼,而且日后还会惹出烦恼。因为你救不了他,当你知道他有难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救他,他惹出来的难也会把你一起带进去,因为等到有一天他不修心、不念经身体出毛病了,想想看会不会累及到你的自身?
如果有人贪色,让他要想到,如果她(他)是你的姐妹或兄弟,你就不会对她(他)有非分之想。这样自己就会感觉舒服一点。即使对待那些娼妓也要想到,都是你的姐妹,她们很可怜,受了那么多的苦,她们是没有办法,要这样想就会克服自己的色欲。这就是劝那些很好色的男人不要到那种场所去的理由。要让他们明白“本是同根生”,只有这么想才能让他们生出怜悯之心。想要救度他们就要生出一颗慈悲心,比如今天他们很苦,我要救度他们;今天他们不明白道理,我要救度他们;我要像菩萨一样救度他们,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亲人,要不动欲念之心,要用正思维来克制住邪思念。夫妻之间也要相敬如宾,人不要经常做畜生之事。学佛就是教大家要有怜悯之心、慈悲之心,不要心存邪念。要先灭自身的欲念,然后你的烦恼也会灭掉。其中包括父母亲对孩子的欲念,这都是不好的。认为我生了你,你就必须对我好;我养大了你,你就必须孝顺我。这些都是欲望,连这些欲望都不要有你就没有烦恼了。要有澳洲政府的理念:孩子是国家的,不是你自己的私有财产。国家给你补助金是要你帮助国家抚养他们,所以不能打、不能骂孩子。没有了这些烦恼就没有欲望了,没有欲望了就不会有烦恼。这就是学做人。欲望会着魔的。如果你整天想不通,想得过多,魔随时都会上你的身。如果人过偏激就是魔。要记住,要用心来教育孩子,这样就可以灭除忤逆之心。忤逆之心是指背叛家庭,对父母不好,反叛之心。最好给孩子念《心经》,让孩子开智慧有所转变。师父对你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苦口婆心不断地教育你们,为的就是让你们早日想通、悟道。
人家对你不讲理,你要生出怜悯之心。如果想到他很无知,就不去与之计较。“可能他前世和我有什么冤结,所以我还不能去恨他”。只能这样去化解它,这才叫学佛。学佛要有慈悲心,不要恨人家。感觉自己是还债的,因为感觉自己是还债的,自己心里就会舒服了,就不会恨人家了。不但要学会原谅人家,而且还要生出欢喜心。因为当你这个心转化了,你才不会生出报复之心;当你有报复心时就会生出烦恼。所以不要有嫉妒心,不要多管闲事,不要有欲望就不会生出烦恼。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都是自己招惹来的。要“俯顺初机”,就是要随缘,俯顺自己命中该有的事情,否则就会烦恼重重。所以要顺缘,顺着这个缘分走。要理解和明白对方的初衷和初缘,多想想人家的发心是不是好的。要学观世音菩萨的“了自我空”,了断自己,那个“我”就空了。“我”空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我”哪里来的烦恼呢?师父天天给你们讲,要把这个“我”字去掉就没有烦恼了。和尚剃头的意思就是剃头后都是一样的,没有男女之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没有我了。当你在天上修行听阿弥陀佛讲课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变成相同的脸,就没有分别心了。
大家要明白,无尽烦恼要化成光明藏。意思是了自我空,把这个我了空了之后,无尽的烦恼就没有了,都化尽为光明藏。人的心胸也要如此。要明白这些道理。学佛不容易呀,你们到师父这里来得到的是光明,师父在给你们点灯充电呀。“戒”是大医生,有戒的人才知道什么是“毒”。在佛法里说“如是因,如是果”。意思就是,佛家没有原罪的概念,菩萨看人没有看你原来是不是有罪之人,菩萨救人是一样的。就像师父现在在广播里讲,大家都在听,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悔改跟着师父修行呢?而有些人就没有修心念经呢?所以菩萨是不认为你们是犯过罪的,认为你们都是一样,没有原罪感。在末法时期,如果你分辨不出什么是魔,而去纵容包庇一些事、一些人,做老好人,这就是被魔所染。师父在观音堂必须控制全部学佛人有正念,不好的人我就是不能让他进来,不好的事就得制止。众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菩萨也在劝众生要“戒”,要与人为善。修心不能有私心,不能有欲望。
一个稳得住的人才是美,一个安详、谦和、和蔼可亲的人才是美。有平等心,就不会有欢喜、厌恶的取舍之心。要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很可爱的,你就不会有特别特别的开心,也不会有特别特别的厌恶,也不会有取舍之心。记住对可怜的人要有怜悯之心。要用真心去修,因为佛法无边,丝毫不爽,做多少得多少。没有祸福得失的心才叫真心。师父的法门是海纳百川,要承认人家的法门好,帮助别的法门把基础打好。好的法门一定能接受心靈法門的,因为它能看到效应。
随缘不是让你得过且过,因循守旧,随缘是要你如何把握这个缘分。恶缘来了,就念经来转变它。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身为众苦之本,受苦是因为贪念这个身体。切记!今天就讲到这里。
金言法语
要用正思维来克制住邪思念。......要有怜悯之心、慈悲之心,不要心存邪念。要先灭自身的欲念,然后你的烦恼也会灭掉。
“俯顺初机”,......“了自我空”,了断自己,那个“我”就空了。......要把这个“我”字去掉就没有烦恼了。......无尽烦恼要化成光明藏。
“如是因,如是果”。......要用真心去修,......没有祸福得失的心才叫真心。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
相关开示
要用正思维来克制住邪思念。......要有怜悯之心、慈悲之心,不要心存邪念。要先灭自身的欲念,然后你的烦恼也会灭掉。
shuohua20150327 24:09
正信、正念、正法、正道、正时,才能时刻保持正能量
听众:怎么做才能时刻保持正能量,请师父慈悲开示。
臺-長:就是正信、正念、正法、正道、正时,也就是说一个人脑子里都是正的东西。脑子都是正的东西,你这个人就不会做错事情。正的东西很重要,“正”是什么?“正”就是我时刻脑子里没把人家想坏,我这个人时刻把人家想成好人,我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觉得人家每做一件事情都是为我好的。你这样的话,就正了。你这种人就不会害人,不会怕人家,因为你感觉很亲切,你心里永远是温暖的,就算人家是冰冷的,但是你用温暖的心去不断靠近别人的冰冷,最后你把冰会融化掉的,时间长一点短一点的问题。一个人自我心态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一个人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心态,你就慢慢地失去了常态,对正常的事情、事物的发展,因为你控制不住,就会造成很多的麻烦,会出很多的事情。明白了吗?(明白了,师父)
wenda20161023B 41:52
如何才能发现欲望并克服欲望
听众:师父在马来西亚法会开示,人的欲望会无限膨胀,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请问师父,我们人在不同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欲望。有的欲望明晰,有的自己很难发觉并很难克服。我们如何才能发现欲望并克服欲望,不为欲望所动呢?
答:发现欲望有好几个办法:第一,别人指出;第二,自己经常要检点。就像一个人发现自己脸上脏一样,要经常照镜子。为什么叫你们观照自己的内心?还有,听别人讲话,不要听不进。人家讲话就好好照照镜子,“是不是我贪了?”第三,靠菩萨的智慧。经常有菩萨智慧的人精进努力修行,他慢慢地就能够观照到自己身上的欲望了,向好人看齐。法师为什么能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他让人家看到:“我身无分文,我一无所求,我什么都没有了。我过去什么都有,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一个榜样的力量。你还贪什么?所以法师不能贪的。法师不贪,给人家一个好榜样,“我没有欲望的,我就是修心”,正能量啊!
wenda20150329A 17:00
以佛菩萨的标准来实践,破除思维中的业障,正信正念找回本性
听众:请问师父,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正确与否,是不是要根据自己的本性来判断?可我们受外尘污染,有时候不清楚这个本性标准是否符合真正的佛性,对于我们没有足够智慧的人来说,如何能做到明辨是非呢?请师父开示一下。
答:呵呵,你这个问题倒问得挺好的,说起来大家凭良心做事,因为每个人的良心都不一样。有的人良心坏了被狗吃了,他就知道赚钱、就知道害人,那这种也叫良心啊?!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不知道自己良心好坏的人,那么有两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第一,平时每天看师父的《白話佛法》;第二,用佛法来想你这个事情做得对不对,菩萨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你自己假设吧,比方说你跟老婆争起来吵起来,你要这个东西,菩萨会跟人家抢东西吗?菩萨一定不会,这个肯定很清楚吧。以菩萨的根基和理论基础来实践你自己思想的基础,来破除你思维当中的业障,这样的话你就容易看到自己的本性。明白了吗?(明白了,谢谢师父开示)
“俯顺初机”,
shuohua20131025 11:30
只管自修是一种执著,要学菩萨的境界多多关心和救度众生
听众:我们现在念经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业障太多来不及还,所以每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只顾着念经,不太关心家人,这样就造成家人不满他的不顾家庭,只顾着念经,不但会对他本人起反感,连带着对佛教起反感。这样一来,本来是为了恭敬佛法、恭敬三宝,却使亲人变成了佛法的反对者,这样的情况也是让我们感到非常难过的。现在劝师兄,他们心里也过不来那个坎儿,希望师父能够开示一下,我们学佛念经如何去平衡自己修行和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答: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一些人就是执著。修心不是叫你把家抛了,如果你把家抛了,那你索性就出家吧。你既然没有出家,在家居士可以多花些时间念经,但是不能说家里不管,也不能说不上班,有病也不能不看医生,这是心-靈-法-門很重要的几个关键点。希望大家要正信正念。正信正念是什么?不要说“我学了佛了,我境界很高了,我可以把家都不顾了”,那是不可以的。你想想看,师父有一个这么大的家庭,将近六百万的信众都是我的家庭成员,我能不顾他们吗?如果师父也跟你们一样学佛,学到最后我自己归自己打坐、闭关好了,我为什么要下来帮助大家呢?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学佛就是要关心别人。学佛难道不关心别人吗?如果释迦牟尼佛当年不到人间来传遍世界佛法,我们今天哪会受益呢?观世音菩萨不是可怜我们众生,到人间来,她怎么能够成佛,我们怎么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庇荫呢?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一个境界问题。修到后来,不能帮助别人,只管自己修,还要让家里人造口业,你说这样做对不对?想想,菩萨到人间来,济公菩萨到人间来,不就是为了救人吗?我们现在学佛不是应该救人吗?而不是不管家里人,连家里人都不管那你怎么能救人呢?有多少人一边在做家务一边在念经啊,他们做错了吗?所以要懂得这些关系,懂得怎么样叫执著地修,怎么样叫智慧地修,怎么样用妙法来修行,这都是我们应该好好修为的很重要的一个基点。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这些道理,而不是说“我修,我不管别人”,那你就是修成了也是一个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救度众生。所以希望所有的学佛弟子都能够懂得一个道理:我们一定要用菩萨的境界在人间修行。不但要让自己修好了,还要帮助别人;不但让自己能够学好佛,还要让别人也修好心,这样才是佛的精神。所以不管家里,这些都是不对的。所以师父在这里也是呼吁所有学心-靈-法-門的人,我们不能不管家里,也不能不管社会,不能不管自己的单位。只不过时间如果不够的话,自己要挤出时间。少看一点电视,少看一点报纸,少一点社会活动,有些社会活动如果觉得不必要的话可以暂时不做。多在家里念经,但是不能不管家里,也不能不关心社会,也不能不关心整个的宇宙人生。这就是懂得用妙法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明白了吗?(明白了,感恩师父)
“了自我空”,了断自己,那个“我”就空了。......要把这个“我”字去掉就没有烦恼了。
wenda20131011 53:11
如何理解“了空”
听众:《白話佛法》里有一篇叫“修正自我,学会了空”,里面说当你克服这些邪念之后,你就会明白“我以后会走向哪里”,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太明白。
答:举个简单例子:比方说你有一个皮夹子,里边有很多钱,掉在房间里找不着了。但是你的房间里堆满了杂物,你想找皮夹子,想拿钱出去买很重要的东西,找来找去找不到,你急不急?(嗯)当你决定“了”,把这个房间腾空,“我彻底地找一找”,叫“了空”了,你是不是马上就发现你的本性了?发现你要找的东西了?(噢,明白了)
wenda20140608A 44:54
如何区分意念和空想
听众:情绪化的人是有情绪魔在控制吗?(对啊)是不是灵性呢?
答:“情绪化”没关系,“情绪不稳定”就是有魔在身上(有时候情绪来了,您教过我们用观想空空空的方法去化解,但是这种意念和空想如何来区分呢?)很简单,“空想”那是你已经“色即是空”了,也就是说你把世界上所有的有声事物、有色事物都看得很淡了,你无所谓了,那就是空了,空了就是无所谓了。还有一种人就是临时抱佛脚,什么事情来了,“哎呀,空了空了……”脑子里想,叫暂时的空,叫“暂空”,脑子里很干净的空叫“净空”,所以空的东西有很多种的
(是不是有时候情绪来了,我们先要“暂空”,然后慢慢慢慢修下去,会有“净空”的这种想法?)对了对了,到最后就是“无空”(就没有“我”了,无我了)对了。还有“悟空”,为什么叫“孙悟空”?叫你自己开悟,自己悟空,悟到这是空的。因为斗战胜佛姓孙嘛,所以叫“孙悟空”。你姓什么?(我姓李)你不就“李悟空”嘛,哈哈……
wenda20120316 01:15:52
关于西方极乐世界现女相或男相的问题
听众:师父,我之前看了一本书,那位法师说他神游极乐世界。他说极乐世界也能看到女性和男性的,但是只要有一个女性,就全是女的。有一个是男的,就全是男的,没有性别之分,但是有现女相或者是男相,有没有这种?
答:是这样的,到了比方说西方极乐世界低层的地方,刚上去的地方,还是有女相男相的。再往上,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阿弥陀佛来讲课,观世音菩萨来讲课或者释迦牟尼佛来讲课的时候,菩萨是众生平等,所以把所有的坐在下面的人,脸可以全部变成阿弥陀佛。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举个简单例子,比方说学校里有校服,小孩子全部坐在那里,穿着校服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你分得出哪个是你孩子吗?哪个是男孩子、女孩子啊?衣服都穿得一样的,但事实上还是有男女之分。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稍微偏上一点的地方,有品位稍微上一点的话,基本上就是想男生就男生,想女生就女生……就像我们现在一样的,你化妆一下,化一下化一个男的,化一下化一个女的,梅兰芳不是男的吗?怎么化得像女的一样呀?在灵界也是一样的呀,他想男的就男的,想女的就女的。就是说灵界已经到了出神入画的境界了……一解释你们就明白了。
无尽烦恼要化成光明藏。
wenda20131011 55:12
关于“光明藏”
问:光明藏就是人的本性吗?
答:光明藏实际上就是说人的一种能量体,因为你有正能量体才会出现一种光明。光明是一种宝藏(如果这个人心里很光明的时候,他的肉身是不是也会发光?)完全正确!当一个人心地无私天地宽的时候,他的心里、身体都会发光。一个人因为他从来不说假话,他对人很真诚,人家都很喜欢他的时候,他到哪里人家都会喜欢他,实际上就是照到哪里哪里亮,呵呵……(明白了师父)
“如是因,如是果”。......要用真心去修,因为佛法无边,丝毫不爽,做多少得多少。没有祸福得失的心才叫真心。
wenda20131006B 07:55
如何理解“佛门之中没有取舍”
听众:在《白話佛法》中您说“佛门之中没有取舍”,请问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学佛的人有什么可以觉得我一定要的?有什么觉得我舍不掉的?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一定要一样东西,一定要结婚,那你就叫“取”了。尼姑、和尚不结婚,他们也没有“舍”。比方说结了婚之后就算感情好一辈子,到了最后会有一个先走的,走的时候痛苦不痛苦?(痛苦)好,和尚、尼姑有没有痛苦?因为他没有老伴,他没有痛苦的,没有“取”就没有“舍”,你不去把它拿过来就不会有失去的痛苦。失去一样东西是很痛苦的,失去孩子痛苦吗?失去自己的父母亲痛苦吗?失去自己本来应该得到的一个爵位、一个官位或者一笔财痛不痛苦?都痛苦的。我为什么要去取啊?不是我的、不该我的东西,我不去取就没有失去的痛苦。所以得失得失就是这样,取舍取舍,不去“取”没有“舍”的。在人间学佛有什么可以取、可以得的?臺長经常告诉大家一句话“五十年之后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取什么、舍什么?人间所有得到的东西,五十年之后在哪里?(不知道,没了)
“你有本事咱们在天上见!”你在人间得到再多东西有什么用啊?你过去得到过模范、一大堆奖状,五十年之后全部扔掉了。连人都没有了,你还是什么?你得什么?你得的本来都是空的,你得到人间的所有东西都是假的。今天得到的一些快乐那是虚无的,因为一转眼就没了;今天得到的痛苦,就像你过去牙齿痛,这两天牙齿不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它吗?(不会了)好了,有什么取舍呀?(就是说要放下)对啦。很多女人婚姻上痛苦不堪、不想活了、难受啊,想一想几年之后她怎么又没有痛苦了?她突然间又碰上一个男人,又开开心心结婚了,呵呵……(明白)
wenda20170528A 18:35
智慧地对待得与失、有和无,是否属于明心见性
问:我们用感恩心、慈悲心和平常心智慧地去对待得失、有与无,这是否也属于明心见性?
答:是啊。这个人的境界已经无我了,已经没自己了,只有别人了,这个人的境界没有得和失的心了,你说不是一个菩萨吗?得到了也没有感觉,失去了也没感觉,觉得一切都是随缘的,你不是一个好人吗?人家在得的时候,你说“无所谓,我不要”,你说你是不是一个很干净的人?(对)人家拥有,你说无所谓,等到你失去的时候,你也能够放得下,这个已经是随缘了。得失从缘,这个人已经是菩萨境界了。人家在失去感情,失去身体,失去……我们学佛人在失去什么?我们在失去愤怒,失去嫉妒,我们在失去贪念,我们越来越干净了,就这个道理。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身为众苦之本,受苦是因为贪念这个身体。
wenda20170312B 57:21
如何理解“誓成正觉乃至无上正等正觉”的愿力
问:师父,上次有一个小姑娘打通电话,她说观世音菩萨开示“如今末法末劫,修行的人多,执著的人多,真正入世成道的人少之又少。念你这次务必广而告之:欲成正觉、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须知‘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既相出离,心念合一,破尘缘,悟真理,入定正觉,和合之道,为师必定加持。凡发心誓成正觉乃至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子,为师必定弥补人间所失,保平安吉祥,化千古恩怨,唯使早消业障,内心光明无量,大放光明。”师父,观世音菩萨说“凡发心誓成正觉乃至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子”,这个愿怎么发呢?
答:很简单了,放下一切!你敢发吗?放下一切,你放得下吗?像我们小朋友,有的人就放不下,碰到事情连一个“自我”都放不下,超越不了自我,难为情、没面子、要面子,什么东西都放不下,你有什么大愿?刚刚几句话绝对是观世音菩萨讲的,百分之一百的(师父,这个愿好大!)对啊。你放得下,有什么好大的?法师不就是这个大愿吗?(是的)他们不是放下了一切了吗?只是有些法师放下了又拿起了,他们出家心没出家,对不对啊?我们如果学得好的人,是身没出家心出家,不一样道理吗?如果你能身又出家心又出家,那你不就成无上正等正觉了吗?(是的)你们现在能放下吗?放不下的。
(是的。这个愿只要一发,“菩萨,我会放下人间的一切,弘扬观世音菩萨的心靈法門”,是这样说吗?)你知道观世音菩萨帮多少好的法师加持,观世音菩萨帮多少好的法师背业?你们想想看,观世音菩萨怎么说话?菩萨说话从来不食言的,不打妄语的!观世音菩萨帮好孩子,他们已经许下大愿了,他们身出家了,至少已经是说“我身放下了,我心也在放下当中”啊!我们现在连身都没放下,你说你想心放下,你怎么放啊?这开玩笑啊!
(如果发了这个愿,观世音菩萨说:“为师必定弥补人间所失,保平安吉祥,化千古恩怨,唯使早消业障,内心光明无量,大放光明。”)所以一朝开悟进入空门,心空、体空,人就“无上正等正觉”了,人就会在宇宙空间当中成为佛了。为什么出家的人很容易修成佛?因为观世音菩萨刚刚讲这句话,你还听不懂啊?你一出家她帮你消掉你多少前世冤结啊?多少业障全帮你消掉了!(是,菩萨说的“化解千古恩怨”,正如师父说的)所以很多人过去虽然有很多的大业障,但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还不懂啊?(明白了。实际就是通过这个愿力而菩萨帮你,用你这个愿力的能量来消你的业障,是这样吗,师父?)对对对,讲到最后还是你自己在解决你自己的问题,你没有这个愿力,菩萨也消不了你的业(说到底就是菩萨说的“信愿行”这个愿力)对啊,因为菩萨不动人因果的(明白了,师父。谢谢您的慈悲开示!)
白话佛法精选
视频开示第39集 证悟空性 照见五蕴 200411B
我们学佛,无论大乘、小乘(“乘”过去讲实际上就是船,大乘、小乘就是大法船救众生、小法船保自己),无论何种宗教门派,其实归纳起来最后都是求解脱。哪个法门、哪个宗派到最后不是为了求解脱?学佛到最后是为什么?就是想解脱自己的烦恼痛苦,解脱自己的业障。那么什么是解脱呢?很多人以为“我要解脱,我要用功”,用功不是解脱;很多人说“我要解脱,我相信菩萨”,信仰不是解脱。什么叫解脱?解脱就是用你九识田中的佛性产生出一种空性的智慧和般若,来影响你的阿赖耶识(第八识)和末那识(第七识),慢慢进入你的第六意识感官意识中。慢慢地,你就会懂得一切都是苦空无常,而这一切本身就是空的,都是虚幻的。当你明白了这一切,你学佛的伟大成就就开始了,因为你进入了佛的境界。所以一个人只要能够进入佛的境界,他就是人间的佛。
学佛不是拜拜佛、迷信,或者求求菩萨保佑家里好、一种福报,而是解脱。它不是迷信,是智慧地解脱,让人能够完全放下烦恼。如果今天还放不下,就不可能精进,也不可能忍辱;今天放不下,就脱离不了人道的六道轮回,所以你的境界永远不能提升到正信正念。正信正念和智慧有什么区别?有正信正念的人怎么会没智慧?“我坚信这是一条正道”,如果连这种正的信念和念头都没有,怎么能够得到菩萨的般若智慧?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离心意识参悟佛。师父跟你们讲的就是要离开自己的外心。离心就是离开一些杂念、杂心、凡心、烦恼心、忌妒心和一些不好的心态来参悟佛法,叫“离心意识参”。修到最后,连内心的意识都没了,来参悟佛法,那你就是空性了、参悟了。这些都是佛法的妙用。
我们要懂得这些,慢慢地就会懂得管住自己的六根。佛学把我们的生命分成六个工具: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尘(外在的六尘)来讲,是色、声、香、味、触、法。佛法又把我们分成了五蕴:色、受、想、行、识。师父告诉你们,我们每一天的六根会接触外尘:眼睛会接触色(看见的),耳朵会接触声音,鼻子会闻到香味,舌头会有味觉器官,身体会有接触的触。人外表的六根相对于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在接触中产生了正念,你就是正信;你接触外尘产生了邪念,就是邪信——不正信。怎样来辨别这些,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就算接触了,我们也能克服它,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那么就是要用我们的五蕴。要懂得五蕴,要把五蕴完全识透,懂得它的道理,就可以悟道了。《心经》里有一句话叫“照见五蕴皆空”,你们因此就知道“五蕴”在学佛人的境界上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