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集 知无我 即放下 200613A
上次跟大家讲了无我,今天跟大家稍微再延伸地讲一点无我。
学佛人的一切观念(就是想念、观念),你执著的人间的一切人和事,只要觉得有“我”在其中,你就无法真正找到无我的境界。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人打交道,只要你还觉得有“我”,那么这件事情你就会有私心。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你要帮助别人,但是你说“我在帮助别人”,和你纯粹地去帮助别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我地去帮助别人,那就是纯善;如果有“我”,那你有目的了,至少让他要谢你、要感恩你,“我今天在帮助你”,那这个境界就掉下来了。
“无我”两个字听上去是空的,因为无我了,感觉上是空的;但是没有“我”,这个“我”在不在?还在。那么怎样来把自己无我的境界用在有我的事和人上面?就是要懂得怎样用自己的境界来做事。讲到这里,很深层地讲,实际上每个人做一件事情,有的是用我相在做事情,用众生相、寿者相……很多的著相来做事情,实际上应该用境界,境界越高,你离开了我相,无我地去做事情,那么这个“我”字就是一个空相。虽然讲“有我”,但是没有用“我”,那么它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所以,一个空无的有我的观念就是这么产生的。没有我,空无;但是又有我,这个“我”只是一个观念,只是一个名称而已,这就是佛法的精髓。就像在马路上,别人不认识你,但是人家可以叫你“先生”“女士”一样,但这个先生、女士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不是一个特定的、针对你的,而只是一个泛泛的名称而已,叫谁都可以的。如果别人叫你“先生”,你可能就无我了,因为你不知道他认识不认识你,只是别人随随便便叫一个名字,你可以看一看周围,无我。因为他没叫你的名字,所以你可能就可以放下。别人在叫其他人的名字,你当然就放下了。别人在叫“先生”“女士”,你不一定会执著;但是别人叫了你的名字,你就放不下了。那么叫的你这个名字是不是一个假名?是的,还是个假名。如果境界高了,知道这是个假名,就不会被人间的烦恼和他的叫声所缠扰。就像很多人心理素质很好,别人在骂人,心理素质好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套上去的;而有些人就往自己身上套,套到后来就跳:“他在骂我,肯定是在讲我。”这就是心理素质和心里的境界。
所以佛经就是让我们要学会“知无我即放下”。要找到生命的本源,看清这个“我”只是生命中的一个我相,并非是佛的境界的“我”,就是一个假名的“我”,哪有真正的“我”?佛经有三藏十二部,很多经文是靠自己修心慢慢来开悟的,是靠自己的修持。一个人如果能够忘记自己,满脑子都是别人,他就是无我,他哪有自己?如果一群人只为了别人,而想不到自己,那么这一群人就是无私的众生,因为脑子里都是别人,就是无我的众生,境界就是这么提高的。
佛说法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认识到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来变去,但是到最后一切都不属于“我”。也就是说你们所认为的“我”,实际上是一个空的不存在的假名称而已。如果你们平时做人用这个观点来生活,你们就不会生这么多气了。“他在骂我”,我相了吧?“我划不来了,我没得到,我心里不开心”,这个“我”一拿掉,这个主语没了,那一切都在空性当中,所以最后这个“我”字都是空的。
同样地,人世间的一切苦难实际上都是空的;人世间的一切法喜、快乐、幸福也是空的。因为主语“我”是空的,所以没有真正的快乐,也没有究竟的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要永远幸福才是幸福,短暂的幸福给你带来无限的痛苦,没有一个可以一直储存幸福的道场,因为人道是不能储存永久、究竟的幸福生活的地方。所以一切都会过去,就是佛教界讲的一切皆空,这世界上一切都空了,所以幸福不会永远,苦难无法把握。你们能把握苦难吗?太多劫难了,让你们沉浸在痛苦中而不能出离。你今天苦了,你知道过几天又有什么事情发生吗?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再过一个礼拜、过一个月,又发生了什么?一切都是在苦难中,一切都不会存在于永远之中。
在变化中,我们想抓住幸福也抓不到;苦难中,我们想离开它也离不开。想让自己离开苦空无常、无我,要明白那只是个名字,只是个名称而已。佛法说苦也是空,快乐也是空,因为我们在行空。真正要想离开,就是出离、解脱,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记住:本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给了你一个名字,只是一个虚幻的“我”,只是一个概念“有我”。过去人家说借尸还魂,这个“我”就变掉了,到了那个人的身体上,变成“你”了。所以很多人很可怜,一辈子抓住自己赚的这点钱,一辈子抓住自己所拥有的一点名利,“这是我的,这是我的”。你连名字都不是你的,连你的肉体都不是你的,只是一个概念。
佛在世的时候,很多佛的弟子依教奉行(根据佛陀的教育奉行),他们都证得了无我的境界。也就是说,现在学佛人必须证得无我的境界。怎么证得?不跟别人争就是无我,因为只有“我”才会跟人家去争——“我要跟他争,我要跟他比美,我要跟他比……”,“我”——离不开的。无我了,你会跟别人闹吗?会跟别人吵吗?无我了,束缚没了。不跟别人争了,因为没我了。人家在骂人,无我了,你不知道他在骂谁;人家跟你斤斤计较,你无我了,不跟他斤斤计较。是不是减少痛苦?因为证得了无我,懂得这个“我”只是在人间的一个名称而已,今天可以叫张三,明天可以叫李四。
在行佛中,修行人只是一个称号。为什么法师出家之后要有一个新的名字?因为原来的“我”已经脱胎换骨了,已经没有了,所以有个新的名字,修心的新的名字才是真正的灵魂。虽然是个假名,但是你在修行中找到了真正的佛性,那才是灵魂境界的归宿。一个人灵魂境界有没有归宿?有的。你到底想做什么样的人?你到底想学什么样的佛?一个人的灵魂真正的境界要干净,他一辈子就没白活。很多人活了一辈子,研究佛法,学了很多各种法门,但是他没有得到真正的灵魂境界的归宿。到底皈依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当年佛到了 80 岁的时候,在年迈体弱涅槃的前夕,佛陀让他的弟子反而要学习常乐我净。佛平时都跟弟子讲苦空无常,但是到了最后,佛陀让弟子要学会常乐我净,为什么会告诉我们这些?因为苦,那是无常的,所以空,就是要学会快乐,都是对治的。“无”,就是因为有个“我”字所以才痛苦,学会无我,佛陀就告诉你,你会快乐。“常”就是长久的,“无常”就是让我们学会心要干净,要习惯于无常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无常,这样才能修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无四相。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把世界上的一切看空,懂得世事无常,也要懂得转苦为乐。要懂得去除我相,而一个假我的存在是借假修真的“我”,然后让你修出自性,修出干净——常乐我净。
师父让你们把一切看空,要学会放下,你就是在做人间的菩萨,空到连自己都找不到了。很多人讲话顺着别人讲,没自己的观点,他不得罪人,也很好(但是不能没原则)。在学佛中要空到自己都找不到,什么意思?就是无我相。你看看现在人的毛病是:面子太重要了,我们的面子放得下吗?师父叫很多佛友放下,他都懂,放下会解脱痛苦,但是只要一做事情,他马上“我”字就来了,“我要干吗,我要干吗”,接下来他就痛苦了。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找不到自我,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本源。要这种面子干吗?死要面子活受罪,你们从小长到大,一辈子要了多少年的面子?到今天还要面子,改个缺点还要面子,没有一件事情你们没理由的,这就是你们已经在八识田中种下了我相。佛为什么叫我们要去除四相?要让我们找到九识田阿摩罗识中的佛性,因为只有佛性是无相的,因为只有佛性在你的本性中,那是永恒不变的。
佛所说的这个“常”,是相对于无常而言的。乐不是苦的(快乐不是苦的),得到的人离苦,因为离苦的人才会快乐。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乐不是苦”,快乐不是苦;得到的人离苦了,离苦是不是得快乐?离苦的人才会快乐,快乐永远不会是苦的。很多人说“我很苦,但是我也很快乐”,这本身就是矛盾。真正能够理解佛法的人,要懂得离苦才能快乐。你今天放下了,舍弃了你身上的烦恼,舍弃了你的贪瞋痴,你才能真正地快乐。
思考
怎样来把自己无我的境界用在有我的事和人上面?
如何理解苦空无常,常乐我净,都是对治的。
佛学常识
无我 有我
苦空无常 常乐我净
乐不是苦
记诵
无我地去做事情,那么这个“我”字就是一个空相。“知无我即放下”。要找到生命的本源,这个“我”一拿掉,这个主语没了,那一切都在空性当中,
虽然是个假名,但是你在修行中找到了真正的佛性,那才是灵魂境界的归宿。到底皈依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苦空无常,常乐我净,都是对治的。要懂得去除我相,而一个假我的存在是借假修真的“我”,然后让你修出自性,修出干净——常乐我净。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找不到自我,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本源。“乐不是苦”,
2021年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年6月3日)
《戒除自私心》
整个宇宙空间,大到十方三界,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的身心,其实都需要一个平衡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应该充满着空性和祥和。
但人固有的自私心可以让整个宇宙空间失去平衡,可以让家庭崩溃,让事业受损,让个人受伤。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如果人人多奉献一点爱,这个世界将更加美好,而现在人人都想多占一点便宜,多占一点好处,结果自己得不到,别人得到了,都会成为他的痛苦。
现在的人整天活在斤斤计较和比较当中,根本没有一丝的快乐可言。
自私就是邪恶的出发点,自私的人就是个人业障的起源。
自私心人人皆有,
无私无畏无有求。
念经修心度有情,
再苦再难修真心。
大家想一想,多少罪恶都是从自私开始,婚姻上的自私,钱财上的自私,感情上的自私……所以要守住自己的戒,人不能为自私活着,因为每天人的一个自私的理念,都会给你带来痛苦和烦恼,每一天的自私就是你烦恼的引爆点。
只要有自私你就会有挫折,得不到了难受,得到了担心,失去了痛苦,拿回来了又担忧再次失去。整个人活在烦恼和痛苦中,业障缠身,造成你随时随地的难受。
因为自私是建立在伤害众生基础上的快乐,所以自古以来,自私的人最终总会吃亏。自私心不除,无人能帮助。
学佛经常讲,天堂和地狱,一念之差。我们学佛人天天想怎么帮助人家,想到就快乐,所以我们学佛人的快乐是建立在帮助别人的基础上的,那种快乐是在行禅。
学佛人要保持“寂静不动”。我们寂静是为了自我沉淀,积蓄能量;不动是为了行禅,八风吹不动,增长智慧和守戒。所以寂然不动就是我们快乐的出发点。
环境不圆满,
人性可调换。
自私心不除,
求谁都无助。
这个世界,人生活的环境有痛苦有幸福,但是自私的人,他会在痛苦当中,变得越来越痛苦,因为他的自私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样,学佛的人,他也有痛苦,但是他的痛苦在别人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心态调节下,会转变成幸福。所以同样的苦,两种不同的转变,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的道理。
平安是福谁都知,
不消业障变愚痴。
为名为利梦已倦,
欲望太多难团圆。
记住,快乐来自于相互帮助。环境永远不能让你圆满,但是环境有时会让你变得更痛苦或转换成更好,取决于你的心。你用菩萨的心,去做对众生有利的事情,与天地契合,自然得到菩萨和护法神的保佑,人生充满着自在和快乐,这就是“常乐我净”。
人必须要干净,人要无我,你才能得到快乐,证得了自己的佛性,才能得到学佛学法的快乐。
利益众生是我们学佛人的基本态度。把世间的无常苦,转变为促进我们学佛精进的动力。我相的不干净,是因为自己的自私心,让自己去除了光明心。
所以真正地想在人间得到自在与快乐,首先要去除自私心,你才能与天地合一,与佛合一,才能拥有天地之德。
学习菩萨的慈悲,你的人生就有无限的潜能,才能众善奉行。
利益众生最重要,
学佛学法开心笑。
世间无常天天闹,
明心见性乐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