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69|回复: 0

【笔记】第93集 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200627B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09万

积分

积分
1092988
发表于 2022-7-14 23: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3集 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200627B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说《白話佛法》。

 

 我们人间都有很多的欲望,因为欲望像鲨鱼一样紧紧地咬着我们,所以我们每天活在欲望当中,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夺,那个也不舍。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学会对欲望要背舍之道什么叫背舍之道?就是背弃、舍弃。拥有背舍之道就是能够放下,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都能解脱。所以这就是我们人的一种特殊的能力。今天你能够解脱你的欲望,你这个人就是有一种神通力,“我不被欲望所控制。今天我非常喜欢这样东西,但是我说不买就不买;今天我非常喜欢那样东西,我说舍去就舍去”,自己爱的东西也好,善的东西、恶的东西,全部都要舍去,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尤其要学会舍去、割舍自己的烦恼,因为烦恼扰着你的心,让你放不下。割舍业力的纠缠也是一种舍弃。因为很多人,不要以为好像欲望是缠扰你身的、缠扰你心的,割舍不了,但是照样能够把它割舍掉,因为你割舍了之后你就得到了解脱。用什么方法来割舍?就是靠平时的修行,我们经常修行、拜忏;有的时候得到高僧大德的加持,有这种加持力你也能割舍;有的时候一种智慧,有这种加持力你也能割舍;就像很多人感情一样,解脱不了了,如果有一个智慧的长者跟你说“放下吧,这一切都是空的。想一想几年之后,他还会再这样地跟你在一起吗?”想一想,想通了,智慧了,慢慢学会了割舍,修掉了自己的业障。所以这就叫你这个人就是有能力。

 

有能力修行和无能力修行,其实都是一个恒心和一个金刚不坏之心。金刚不坏之心,要有一定善的根源和因缘,因为有这些因缘的人,他能够感应不同的菩萨和佛,和各种各样的护法,能够给他得到加持力。就像我们碰到一件事情,我们觉得没希望了,但是有些人为什么有能力战胜自己的烦恼?因为他知道“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救我,我一定能够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真正地从心里接触了自己的佛性。你有菩萨、佛在心中给你撑着,你就是金刚不坏之心,所以你修心的境界就会提升得越来越快。

 

智慧,有时候我们人不够,在人间不能分辨真假,走入迷途,我们就会做了邪事,学了邪法,那么入了邪道。为什么?在学佛当中的执著会让你变得去不停地追求你需要得到的东西,这其中包括一些神灵那些追求。所以真正的是学会寂静。寂静,用现在话讲,就是“我在这个世界当中,我什么都看不见,我什么也听不见,我心中平淡如水,平静如水,那么这样,你法喜就会经常转换你的悲哀和烦恼,你就获得了学佛的成就。很多人就是不懂得转换自己的内心,觉得在人间该看的要看,该得的要得,该拥有的需要拥有。实际上不该你拥有的你拥有了,就会给你带来烦恼和痛苦;不该你看到了你看了,你心里就难受;不该你想的你想了之后就会产生恐惧,害怕了,看到了。就像我们看很多电影,那里正好发生一起凶杀案,你正好路过,你看见了,你被这个凶手看见之后,他就开始追杀你,然后你不该看见的被你看见了,你就一直有恐惧占有着你的心。所以我们在人间怎么样能够修心?其实修心就是修到你的心宁静,修心就是修到你的心祥和,修心就是修到你的心不贪,修心就是修到你不执著和拥有内在的法喜。所以真正能解脱的人,他是拥有法喜的人;真正能够解脱的人,他才是一生宁静和祥和的人。

 

我们经常说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佛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智慧提高了,我们就是佛。所以不要以为佛离我们很远,佛就是我们心中的,用现在话,就是我们的感应。你感应到佛了,在你心中了,跟你自己无二无别,那就是佛法界讲的“一相”。既然无二无别,那肯定是一相了。

 

什么叫三昧?就是用正定的认识法界一相,就是无二无别——让你明白佛与众生无二无别的真理:佛跟我们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一样;因为我们心中有佛,因为我们的阿摩罗识当中有佛性,所以我们跟佛没有任何的差别。这在佛教上就称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这是在佛教当中经常讲到的两个用词:一个是一相三昧,一个是一行三昧。也就是说念佛心是佛,所以很多人经常说,你心中有佛的人,你一念佛你心中就有佛;你看很多人心中有魔,“我一定要得到某一样东西,我的欲望驱使着我不顾一切地想去得到人间的很多东西,包括感情、物质、名利”,最后你的心念撩魔,你的心就是着魔。

 

所以妄想是凡夫,师父告诉你们什么叫妄想是凡夫,因为你乱想了,因为你不该想的去想了,因为你想一想你就明白了,很明白的道理但是你天天去乱想。举个简单例子,真的财很多的人,他不会天天想着去买六合彩的;而那些天天想发财的人,可能十年二十年他都在买。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你的心念想发财,那么你就心念着了财迷、财魔。

 

所以一行三昧讲的是修行修持的妙法,“行”就是你在应该怎么样地修行。一相三昧就是怎么样去理解,“一行”就是修行修持的妙法,你用一个非常奥妙的方法好好地修,你就是拥有一行三昧。所以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总地来讲,一相三昧是讲的理论方面的一些基础,一行三昧讲的是实践;一相三昧讲的是智慧,一行三昧讲的是禅定。所以这些都是佛法非常高深的一种智慧。

 

所以能够做到自己随缘自在。在人间必须随缘,随缘的人就是一个自在的人。不跟别人拧着干,你就很自在,很自在的人永远是随缘的。“哦,没关系了。”“哦,到这个饭店去吃?”“好好好,那也很好,这个饭店那两个菜是特色。”“哎,我们还是到那个饭店。”“好好好,那个饭店那个菜我也很喜欢吃的。”这种人自在吗?到哪里都是他心中想去的地方。

 

所以要拥有一个善心,《金刚经》曾经告诉我们,能够做布施的时候,就是不要去时刻记住自己做什么。你今天在做善事,你不要记住“哎哟,我在做善事”;你今天在帮助别人,不要觉得“我在帮助别人”。你不要以为你做了什么,在心中留下了你刚刚做的什么而念念不忘。《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要随时随地地从善积德,用心去布施,用你的道德去弘法,要有“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那种心,“我今天做了善事了就像没做过一样”,这个善事是存在的,而在你的心中它是流逝的,善事的存在而你心中不去执著你做善事的这个存在,你就拥有了崇高的境界。经常能够帮助别人的人,不应该经常嘴上说“我经常帮助别人的”,这颗心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因为我们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慈悲。就像很多慈善家一样,他们到处去做慈善事业,四处去播撒爱和善的种子,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在做这种播撒种子的事情。实际上他播下去的种子更加地健康,会成长。因为当别人看见你这种爱的种子,他相信这是唯一的,因为你没有其他的心在里边,只是一种布施的心,“我无缘大慈,我无缘大悲”。相信这就是不二法门之一,用一心一意去帮助别人就是不二法门,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对一件事情去理解它,像我们佛法界讲叫“见地”,是一种理论。

 

一相三昧实际上讲的就是一种智慧了。一行三昧讲的是禅定,要定下来。不管如何,实践和理论它必须要结合。就像你们现在在听课,就是理论的基础,听完了之后去布施,布施的时候不要著相,觉得这是应该做的,这就是最大的一相三昧的智慧。

 

六祖曾经把定和慧相结合。“定”就是我们说的一个人的心要定下来;“慧”那是一种智慧。智慧会动,心如如不动,所以结合,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修行法门,我们经常讲的,这就是禅定。禅是一种智慧;定,那是一种修养。所以一个人怎么样能够得到定和慧呢?那么就是要戒。如果你能够守戒律,你才能定得下来;你守戒律,才会有智慧。所以六祖就是在戒的基础上,让定和慧二合一兼修。所以禅修,那是如如不动的智慧所动。实际上表面上看如如不动,内心的智慧如翻滚的潮流一样,在心中激荡起无限的般若智慧。大家想一想,修心可以没有般若智慧吗?如如不动,是靠智慧才能让你如如不动的;如果没有智慧的人,他到处都在动——身体在动,心念在动,嘴巴在动,眼睛在动,耳朵又在动,他的脑子又在动,他任何时候都离开了般若智慧。

 

所以凡夫俗子,他们做不到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因为他们的心天天被欲望所控制,所以他们心中没有办法破除自己的爱憎和自己的取舍。所以学佛的人只有真正为别人考虑,而不为自身考虑的,那才是真正修养的功夫。

 

我们经常要讲的,人必须时刻要想到我们今生所遭遇的所有一切,如意或者不如意,都是对我们学佛人的一种考验,都是无始劫以来自己曾经造业所感。想一想今天的苦,不就是上辈子的业吗?今世的甜,不就是上辈子的善业所感吗?所以在人间,当灾难和困难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无怨无悔地去接受它。首先,我们能够接受它,应该懂得这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你今生的苦、你今生的快乐,就是你上辈子的因,所以犹如一座大山。它怎么会成为大山的?它是长年累积的,那种堆上去的泥土、石子,自己堆上去的一座山——业障山,它阻碍着我们在人间修行修心。学会接受这些业障和山的存在,业障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学佛人要想办法把这座山慢慢地挖掉。要挖掉它,首先要在心里承认它,要有挖空这座业山的一天,要有信心。你说谁没有业障?所以很多人为什么心中有自闭症,有一种惭愧感,看见别人总是觉得人格比人家低,为什么?他有业障啊,他的业障堆着他,觉得看见别人就丢脸,这个不能接受考验,那个不能接受考验,碰到这个人间的情感时,碰到人间的境界时,马上就乱了方寸。

 

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要承认自己每个人心中都有业障。你可以看到所有的人,不要看他们多么地有名有财有运,他们的前世,你只要想到、看到他们的前世跟我们一样,在造着善业和恶业,你就知道今生了。所以没什么稀奇,只要你今世好好地修心,好好地种善业,你来世可以跟他们一样,你这样不就消除了你内心的恐怖和恐惧吗?有什么面子的?每个人都是一样。最可怕的就是,很多人不承认自己身上有业,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业障,总觉得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那就是业上加业。所以从无始无明以来,他非但不去发现自己的业障、去挖掉自己的烦恼,反而在自己的业山上堆积更多的共业或者众业,或者自己的业障,得不偿失。就像很多人一样,越得不到越要闹,越闹越得不到,越得不到越要闹……这样不断地在业障当中接受着让别人和自己都不能接受的理念,去挖掘人生苦难中的苦难,去堆积不应该拥有的业障,这就是业重如山。

 



思考

 

如何理解有能力修行和无能力修行,其实都是一个恒心和一个金刚不坏之心。

如何理解一相三昩和一行三昩。禅修,那是如如不动的智慧所动。

 

佛学常识

 

背舍之道

金刚不坏之心。

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禅定 禅修

 

记诵

 

有能力修行和无能力修行,其实都是一个恒心和一个金刚不坏之心。真正的是学会寂静。法喜就会经常转换你的悲哀和烦恼,

用正定的认识法界一相,就是无二无别——让你明白佛与众生无二无别的真理:因为我们心中有佛,因为我们的阿摩罗识当中有佛性,所以我们跟佛没有任何的差别。这在佛教上就称为一相三昧。

要有“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那种心,一相三昧实际上讲的就是一种智慧了。一行三昧讲的是禅定,要定下来。布施的时候不要著相,觉得这是应该做的,这就是最大的一相三昧的智慧。

六祖就是在戒的基础上,让定和慧二合一兼修。所以禅修,那是如如不动的智慧所动。

 

2021年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年7月6日)

《不执著虚幻》

 

在世界上,你想心里不苦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最重要的就是想通。

连自己都跟自己过不去,别人怎么会跟你过得去?只有自己跟自己先要过得去,你才能战胜周围的环境。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人,要想清楚这个世界“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要接受他;不管他再怎么“唱”,你也要听着。

 

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虚幻的,过了就没了,没了就过了。你再怎么执著,不该留的它也留不住;你再怎么随缘,该留的它也去不了。该你的业障就会跟着你,该你的烦恼也会永远跟着你。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想,一切随缘,一切都听菩萨安排,因为天有天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继续行恶,马上就报。

 

人心变态是现象,

相互争斗执我相。

执著世间虚幻相,

看破一相除四相,

一觉睡醒了无相。

 

所有的人都会受报,生老病死就是在受报期。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四个大苦谁都逃不掉。这种苦这种难谁都要受,你再有钱、再有名、再有利、再有地位都没有用,都会受这些苦难。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承担它,去接受它,去想通它。

 

不要去造孽,谁造孽谁受苦。不要以为自己很幸运,因为你现在还有一点点福德,就像你银行还有一点儿存款一样,用完了就受报了。当你有钱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很有钱,等你银行的存款没了,该你受报的时候你就等着吧。

 

人生一场本虚幻,

莫去执著且随缘。

人生八苦无处逃,

敬畏因果免受报。

 

2021年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年9月8日)

《智慧是你心中的明灯》(下)

 

菩萨的智慧是大智慧,是用不完的,就像太阳的光芒一样永远都不会用完,这个能量是永恒的。如果很快用完了,那不叫智慧,那叫聪明。聪明只不过是计量利弊得失的方法,比较敏感而已;智慧是一种超能力,可以解决人间一切问题、烦恼。只是你拥有多少的问题,你拥有的智慧越多,你什么都不会罣碍和当回事,一切都随缘;如果你智慧少的话,你就会害怕,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吵不闹,不讲也不笑,他因为心里有一盘棋,什么都知道,就是我们人间讲的“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他像傻傻的一样,其实他什么都看清了,他根本不会去追求人间名利得失,因为他看开了。

 

菩萨为什么在高处,因为越高看人间越小。人间再大的事情也是小事情,天上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情。我们学佛就是要站得高,跟菩萨一样站在天上看人间,人间什么事情都是小事情。当你把一件事情看得很小的时候,你就不会太伤心难过,也不会太计较,你什么都放得下,这就是菩萨的智慧。

 

坚强每一天,智慧每一天,放下每一天;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这就是智慧。

 

菩提智慧无量光,

通达无碍无四相。

凡尘渺小莫计较,

生死事大自心造。

大智若愚皆放下,

无上佛道誓愿达。



【PPT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上一篇:【笔记】第92集 境转心不转 200627A
下一篇:【笔记】第94集 广布无常想 200627C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5 03:05 , Processed in 0.04532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