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41|回复: 0

【笔记】第108集四谛十二因缘 200725A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09万

积分

积分
1092991
发表于 2022-9-24 11: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8集四谛十二因缘 200725A

 

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讲《白话佛法》。

 

佛经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所以学佛就要学会懂佛经。佛经所云(就是佛经上所说),四谛、十二因缘是学佛人的开始,所以要懂得四谛、十二因缘。其实就是讲业感缘起,我们种的业开始,有这个缘分——十二个缘分,说明我们众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怎么流转世间的,又要怎么样出离世间。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后,为弟子们讲的最初的佛教道理就是四谛法。大家都要懂得什么叫四谛法,因为佛的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就是四谛法。

 

四谛,“谛”实际上就是真谛的“谛”,就是这是一个真谛,这四个是绝对的真谛、绝对的真理。四谛就是指苦谛、集谛、灭谛,还有道谛。苦,那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苦在人生中就是生老病死。集谛就是为什么集这些苦难的因,到底是什么原因。集就是积聚了二十五个有苦果的因。人有很多的苦,非常地苦,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从贪瞋痴开始的烦恼,造业,造着很多恶业,就能招感三界生死的苦果。实际上人的集谛就是告诉我们,苦是怎么样来的。灭就是涅槃,涅槃实际上并不代表死亡,而是一种解脱。大家一定要明白,死亡跟解脱不是一个概念,死亡是人的肉体死亡了,解脱就是生死相续,他的灵魂还在运作。所以要懂得灭谛,就是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灭就是要涅槃,要灭掉自己迷惑的业障,而离生死之苦,离开生死之苦,我们一定要离开这个生死。道就是完全解脱,就是实现涅槃境界的正道。一个人学佛学了半天,最后不是正道,那就很可能成为偏道。简单地跟大家讲了四谛,就是四种真理。

 

佛陀就是告诉我们,佛法里就是苦、集、灭、道,还有十二因缘因为这些分开讲要讲很长时间,师父就把十二因缘中的环节——有联系的十二个环节,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等以后有时间我再跟大家细细地分解,再来跟大家做更多的解释。

 

首先是无明。大家知道无明,无明就是无知、不明白。你知道什么?你不知道,才会闯祸;因为你不明白,才会六道轮回;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你才会出事。

 

第二是因为无明之后你去行了,因为无明而产生善与不善等等的行为。大家想一想,善和不善,自己有时候不知道的。你以为做了一件善事,实际上它不是一件善事。举个简单例子,人家夫妻吵架,你说“对方这么欺负你,你跟他离掉算了”,你觉得是帮了她,实际上你是造了因果。所以行就是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的行为。

 

接下去就是识,意识的识,投胎之前和投胎之后意识的形成,心理的意识所为。大家不要以为一个婴儿在母亲怀里什么都不知道,实际上他已经有感觉了。只要胚胎形成,他的灵魂注入,他就会有感觉,也会产生喜怒哀乐。心理的意识行为产生就是你的意识,投胎之前和投胎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还在地府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强烈。

 

第四是名色,相当于在投胎之前、投胎之后精神和物质方面概念的形成。

 

接下去就是六入。“六”大家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进入你的思维器官,那么感觉器官听到好听的声音、音乐,人会兴奋,吃到好吃的,人特别开心。这个六入进入内心世界的感官——感觉器官。

 

接下去就是。接触,触,就相当于投胎之后,接触到外界的一切事物。一个人投胎之后,生出来之后,慢慢会接触人间所有的事情,会知道这件事情好事还是坏事,可以做、不可以做,是靠接触的。就像我们经常说,人跟人要靠接触,接触了,觉得这个人好了,你可能就跟他很好。

 

第七是。人有一个感觉的器官是受。受是什么呢?对苦乐的感受。这个人觉得有苦了,他才会感觉有快乐;有快乐过了,有很多苦的事情出现了,他就会觉得这是苦。这是受。

 

第八是。人生,很多哲学家还有很多文学家在写小说的时候,他们经常讲一句话:这个世界是由爱组成的。人不能把爱仅仅作为一种非常狭隘的比如男欢女爱、夫妻之爱、跟兄弟姐妹之爱,其实它是一种可以变得很崇高的,你如果把它拉低了,那么人间的十二因缘里面,这个爱实际上就是爱欲和欲望,都有爱,“我喜欢这样东西”“我喜欢这个房子”和“我喜欢这个人”,都是属于爱的欲望。

 

九就是取,取就是夺得、收取的意思。取就是追求“我去取这个事情、取那个事情”。人就是“我喜欢这样东西”“我去追求这些名色、这个名利”“我喜欢这朵花”“我喜欢这个会长、董事长”,这些名和你拥有的一些感官觉得非常好的东西——名色,那么刺激你的物欲(对物体、对物品的一种欲望)。这就是取,因为你会去得到它。

 

十就是。有是什么?现实中生存的环境就是有。“你有吗?”“有啊。”

 

十一就是。生是什么?我们说来世再生,生出来又灭度,灭度了又生。

 

老死。人生最后终有一天有终结的时候,这就是老死。

 

要懂得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什么都不知道),一直通过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形成十二个因缘的环节,都是连续在一起的。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非常不明白,到了这个世间,你可能还没有到这个世间之前就是无明、无知,什么都搞不清楚。然后你的无明、不知道,就会产生很多善和恶,因为你不知道这是善的、恶的,无明产生善与不善的行为。然后再接下去,你开始有意识了,开始准备投胎了,投胎之前、投胎之后,你知道了“我怎么觉得很温暖?”母亲吃一块冰激凌,你在里面冻得像在冰山上一样;母亲喝一碗煲汤(广东人喜欢喝煲汤),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滚烫,因为有些人还喜欢喝非常热的。那孩子就感觉到这个投胎前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概念慢慢形成了。慢慢出来之后,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开始接触所有社会的一切,自己感觉了冷、热,听到声音了,然后舌头——小孩子肚子饿要吃奶瓶的时候,有时候他哭得很厉害,这个牛奶还没弄好,这孩子就在哭,妈妈就拿个奶嘴先塞在他嘴巴里,这孩子舌头一碰到,他就不哭了。实际上就是一种感触,好了,触了,引起了接触之后,小孩子就会感觉到吃了东西之后开心,笑了;苦的时候,没吃,肚子饿,他会有感受出来。感受之后慢慢觉得,妈妈抱在怀里的时候特别开心,爱欲、欲望都开始出现,人跟人之间的爱、那种欲望都出来了。接下来就追取一些民间和人间的名色和物欲。追取了之后拥有了,就存在在这个环境中,“我拥有它了”。然后再生出来,再生出来其他的想法,“我还要,我还要”。最后就是人生终有一天老死。实际上这就是十二个因缘环节的一种轮回。

 

佛经上跟我们讲,我们怎么样流转世间,怎么样出离世间,无非就是由于业。人在这个世界上作孽很多,犯业很多,流转世间。你只要在今世没有好好地修,下辈子六道轮回还会再来,就叫流转于业你造业了,下辈子还会再来。业就是由于烦恼和无明。你怎么会造孽的呢?因为你烦啊,因为你无明啊,不明白。你不明白,去做了一件事情,伤害别人了,接下来给自己找了无尽的痛苦,那么你就无明烦恼生起;生起烦恼,然后就造孽,造了很多业;造了很多业之后,要还吗?这辈子还啊还啊,还不完,那么下辈子再来投胎继续还。所以这就叫轮回造业。

 

造业是由于什么样的环境才会造业的?造业最重要的是心。因为你的心会造很多业报,造业的人会有业报。小乘佛法说的业报论就是讲唯心因果因为人的心会造孽、造业,那么你的业报就是由于心开始的,叫业报论。这就是佛教基本的思想基础,就是学佛的基础。三界唯心,指三界的业报,业来了会有报应,报应了又会造业,造业了又会有业报……怎么会生生死死离不开这些业报呢?因为你的心,你不甘心。这就是为什么打官司,明明打赢了,又被人家重新再投诉,然后再打官司。你打赢了,他投诉;他打赢了,你投诉。这个就是你的心所造。因为你不买账,因为你觉得是他错,凭什么他赢,这就是生生死死。

 

所以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所有事情在人间都是因为你的意识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对的,所以才会继续自己的行为。比方说,今天你觉得这件事情是你错了,你是不是不会跟人家争了?你觉得这件事情你是对的,你是不是不停地跟人家争?人家找理由,你再去驳斥他。所以万法唯识之认识一切,你必须要认识一切世间的现象。今天大家都在讲你了,你应该懂得这个业报开始到来了。你因为长时间地这个不理人、那个不理人,跟这个不好、跟那个不好,等到大家都出来指责你的时候,你应该收了,不应该再去找理由,因为你的业报到了。很多人傻傻的,突然之间在单位里有几个人跳出来跟你斗的时候,实际上大家都在背后讲你,就有两个人跳出来,然后边上人就起哄,实际上你的人缘已经很差了,这就是你的内心。因为你还不买账,你的意识还不买账,觉得你是对的,那么就引起了内心的分别。

 

唯识,意识的分别,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你会一直这么执著下去。意识是什么?意识就是分别的意思。要记住,你有这个意识,实际上你就有这个分别心。“我认为这个人改不好了”,你就是心中有分别心了;“我认为他一定会改好”,你也是有分别心。因为在你心中,意识“能分别”是心的作用。“所分别”是什么?就是由心观察对象,你的心去观察这个事物或者这个对象,你跟它的作用,所分别心。佛教不管大乘还是小乘,中心思想讲的是什么?唯心因果。

 



思考

 

如何理解四谛、十二因缘其实就是讲业感缘起。

如何理解唯心因果。

 

佛学常识

 

业感缘起

四谛

十二因缘

流转于业

业报论  唯心因果

万法唯识

意识“能分别”“所分别”

 

记诵

 

佛经所云四谛、十二因缘,其实就是讲业感缘起,我们种的业开始,有这个缘分——十二个缘分,说明我们众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怎么流转世间的,又要怎么样出离世间。

四谛,这是一个真谛,这四个是绝对的真谛、绝对的真理。苦谛、集谛、灭谛,还有道谛。

造业最重要的是心。三界唯心,

唯心所造,万法唯识。你有这个意识,实际上你就有这个分别心。意识“能分别”是心的作用。佛教不管大乘还是小乘,中心思想讲的是什么?唯心因果。

 

2021年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年5月27日)

《万物唯心造》

 

“修心”其实也是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过去高僧大德为什么修心选择在艰苦的地方,或是少接触红尘的地方,就是要锻炼自己去除孤独感,去除寂寞感,去除过去红尘当中藏在八识田中的各种快乐感。

 

修心修到一定程度,不管碰到什么样的艰苦环境,都能适应。比方说,碰到现在这样的疫情灾难,曾经经过艰苦修心的高僧大德们就能控制好自己的心性,不会忧郁,不会伤心,不会难过。

 

所以修心就是靠平时的修为毅力,来战胜未来可能会碰到的环境变化。不管是好的环境还是坏的环境,其实就是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禅修的奥妙也在于此。

 

新业太重阻修心,

整天乱想发神经。

越想越怕忧郁症,

学佛才能解重症。

 

很多人想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他们的确是在改,但是过去的业障太重,就算改还是有问题。就像一件很臭的衣服,不管怎样洗,到最后仔细闻闻还是有点臭味。又好比,一个老人家,以前是撑着拐杖走路,他拼命锻炼自己,现在可以不扶着拐杖走路了,但是他跟一般正常人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业障深重的人,要花很多的精力,才能彻底改掉身上的毛病。

一个连自己都放弃救度自己的人,别人是无法救他的。就犹如一个人在苦海里,你手不伸出来别人怎么来拉你。

 

有些人想:我已经在烧香念经做功德,为什么菩萨还是不显灵?用现在话讲,你欠银行太多钱,你赚的钱只够抵消你的利息,根本还还不起本金,所以只要功德一停,马上出事,因为你根本没有任何累积的功德来抵消你过去的业障。

 

人的上辈子不管你种下了多少福德,今世如果变成人天福报,你也只能享受一世。如果你把福报用在了财色名食睡上,你又在今世种了下地狱的种子,所以今世的福气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来世还是要来投胎还债。

 

学佛人一旦享福,就会消福消寿,因为福报用尽,变成了无福之人,磨难就开始了。就像你在银行里的钱,等到你把钱全部用光,就开始变成了一个穷人,过着苦日子一样。

 

经常烦恼和回忆过去的人,说明业障还在,要做好思想准备,须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修心,才能断除迷惑,断烦恼,证悟佛性。

 

不怕忧郁不恐惧,

学佛改运要继续。

修心守戒心如玉,

菩萨保佑何所惧。

 

师父曾经讲过,任何一个人在业力轮回的时候,其实就是他在玩乐的时候。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当一个人只要一开心一玩乐,他的业力轮回就开始启动了;因为开心预示着很快就有烦恼。同样,如果吃苦的话,预示着很快就会消业障,去除烦恼。所以人要明白这些道理,你的智慧资粮才会逐渐地增长。

 

人要学会看自己什么时候要倒霉了、什么时候会顺利了。师父教你们看,首先要倒霉的人、不顺利的人,天天会发脾气,看谁都不顺眼,觉得活着没意思,总觉得别人都对他很冷淡,不愿意跟别人接触。这种人又有自卑心,又有自尊心,又不肯改变自己的观点。倒霉之前,一般都是会有延续性的,在这几个月会变得非常执著,根本不想听别人的意见。当这些情况出现时,预示着你很快就要倒霉了。

 

另外,跟大家谈谈怎样预示着自己快要顺利了。首先心情会特别好,并且对别人的意见非常愿意听,很随缘,别人做什么总是没有意见。喜欢做功德,喜欢和大家在一起。一拜佛就感受到内心有力量,一个理念占据脑海中,就是“菩萨会帮我,菩萨会救我,不管有什么苦难,都会过得去”。

 

如果有这些感觉在,不发脾气,心中没有恨,你很快就会顺利了。其实讲到底,就是佛法界讲的“万物唯心造”。心态产生了变化,你的事业、前途各方面就会往好的地方走。这就是学佛很重要的要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顺利和倒霉前的预兆。

 

师父用白话跟大家讲,希望大家能听得懂。常观照自己的生活,常看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符合这些要求,你才能掌控住自己的命运。

 

如果你每天被杂七杂八的事缠扰着脱不开身,被自己朋友亲人搞得没办法修心,经文也没办法念,说明你的福报不够,你就必须要广种福田。如果你生活困难,家庭烦恼不断,说明你业障还是很深重。要多念小房子,多忏悔过去自己的业障,你定能战胜自己的心魔。

 

如如不动是总纲,

以静制动是为上。

不变应变很稳当,

一生平安心不慌。



【PPT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上一篇:【笔记】第107集 见证实相 以相妙用 200715C
下一篇:【笔记】第109集 佛语心为宗 200725B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5 03:19 , Processed in 0.04708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