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96|回复: 0

【专题】三、怎样才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恶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09万

积分

积分
1092556
发表于 2023-2-13 11: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善恶俱不思


三、怎样才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恶?


不执著于善。

 

1. 经常用正念、善念去想别人,你心中没有计较,你已经拥有了慈悲。把别人都往好的地方想,你不会执著;把别人都往坏的地方想,你会执著恶。

 

修到一定的时候,你把别人往好的地方想,形成一种自然,那你就是不执著善。所以这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看到别人,不管是谁,都把别人当作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就是不执著于善。

 

无善的人也无恶,你就是今天没有善,你也不能作恶。很多人一辈子失去了很多善良,但是他保护好自己,也不去伤害别人,也是一种不思善、不思恶。但是很多人因为没有善良,缺少慈悲,只要心中有恶念出来,他控制不住,不知道这是恶,他很快去做了,他会接纳所有不对的道理,他会认定这些邪恶的道理是正的,他心中没有善良,没有正念,所以他就永远接受不了别人不同的道理。

——視頻開示24集 由迷转觉 由染转净 

 

 

2. 问:24-07-2020,心靈净土世界:

觀世音菩萨:“凡人在人间因为计量利弊得失,意念一下子善、一下子恶,浑浑沌沌地过了一生,实在可怜。遇到恶境界就让世间八法把心里原本明如镜的池水搅得一团糟。”

觀世音菩萨:“众弟子们,不思善、不思恶,不是叫你们不去思考善的事情。这里的不思善、不思恶是说,

 

人间的凡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所起的善恶念头皆是不是实相的善恶。

 

比如:人间的夫妻因为往世冤结对自己的另一半所起的善恶念想,童儿工作中的同事对老板所起的善恶念想,你们在共修会里不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而起的善恶念想……这些想出来的善与恶的念想不实。所以,已经证悟的佛菩萨是不会去思这些善恶。

 

这些都是往世的缘分和因果关系而带下来这一世的善恶果报。善的事情与慈悲的行为,你们当然是要去思的。

 

明白了吗?童儿。”

 

童子:“感恩觀世音菩萨,感恩師父。”

弟子 马来西亚 24-07-2020

 

答:不思善、不思恶,并不是没有善、没有恶。你是好人,你不去想善,善自然就出来了;你是个坏人,你不用思恶,恶就自然出来了。菩萨真的讲得很好,非常好!

 

解答来信疑惑:四百零二

 


在本性中空的,去行善

3. 我们现在已经是跟普通人不一样了,我们现在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做善事都不要去想得太多,如理如法地做就是一种自然的行善。在本性中空的,去行善,这个人就是善行。

 

你今天去想了“我要行善”,这就不是净善。真正地行善和执著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今天逼着自己去思善不思恶,你可能是执著;

如果你今天善恶都不去思,因为你是一个好人,做出来一定是好事,你不会去想“我今天是不是做坏人的事情?”因为你是一个好人。

 

善恶它是相对的。有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你认为是一件善事,但是到了最后它是一件恶事;有时候你认为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你恰恰帮了别人。举个简单例子,有人在做坏事,你认为“我不应该去告诉别人”,你就害了他。有的事情要告诉师父,师父教育他、帮助他,把他拉回来;你不说,他做坏事了,最后断了他的慧命。你们很多人认为“我不说是对的,我帮他保密”,实际上你是害了他。

視頻開示7. 善恶都是因果

 


4.Wenda20171224B 34:18 

如何理解“见性之人无滞无碍”

 

听众:師父,第十册《白 話 佛 法》有一篇说“见性之人无滞无碍”,请師父开示一下。

 

答:那当然了。见性了,这个人已经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开悟,什么都懂了:这个世界只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不是开悟了?不是明心见性了?见性之人有什么阻碍啊?人家跟你吵、跟你争,你都不会跟人家争、跟人家吵,

 

因为你已经明白这个世界都是临时的过路客,大家不要造业,不要相互再争再斗,没有意思的。这不是明心啊?在生活当中还有什么阻碍?人家说“我要”“那你拿去吧”“这个位置我来坐”“你去坐吧”,他什么都懂了,你说他有什么阻碍,谁跟他闹啊?(明白了,感恩師父)

 


“善恶俱不思,方证菩提身”

5.心正佛做主,心邪,你的心中就魔做主。希望大家在人间要懂得什么叫真的修、什么是假的修。任何只是注重行为上、语言上的修行都不是真修。真修就是从内心、自心理解佛性真正的般若智慧,能够理解它,来去除你心中的障碍,这才叫真修。

 

所以自心若清净,何来障与碍?你心清净,哪来的障,哪有的碍?就没有障碍。做人,善恶都不要去想,你就“方证菩提身”了,所以“善恶俱不思,方证菩提身”

 

因为在人间,善和恶实际上都是一种缘分,都是一种过程,它并不是真正能够让你在人间获得智慧的源泉,而只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理解的方法和一种意念对它的想象力。

 

在这个方面就要开悟,把自己的本性要拿出来,所以“悟者识本性,迷者永轮回”。你在轮回中永远脱不出你的苦海,所以要学会明心见性,什么事情一看就明白,什么事情一看就知道这是对的还是不对的,所以“明心方见性”那怎么样能够成为菩萨呢?当你明心见性之后,你不会去造新的业,你不会去造恶果,你完全明白这个世界的一切,这个时候你“见性即见如来”

 

洛杉矶夏威夷联线開示20191103

 


用菩萨的智慧来判断是非

6.wenda20150329A 17:00 

用菩萨的智慧来判断是非

 

男听众:请问师父,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正确与否,是不是要根据自己的本性来判断?可我们受外尘污染,有时候不清楚这个本性标准是否符合真正的佛性,对于我们没有足够智慧的人来说,如何能做到明辨是非呢?请师父开示一下。

 

答:呵呵,你这个问题倒问得挺好的,说起来大家凭良心做事,因为每个人的良心都不一样。有的人良心坏了被狗吃了,他就知道赚钱、就知道害人,那这种也叫良心啊?!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不知道自己良心好坏的人,那么有两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第一,平时每天看师父的《白 話 佛 法》;第二,用佛法来想你这个事情做得对不对,菩萨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你自己假设吧,对不对?比方说你跟老婆争起来吵起来,你要这个东西,菩萨会跟人家抢东西吗?菩萨一定不会,这个肯定很清楚吧。

 

以菩萨的根基和理论基础来实践你自己思想的基础,来破除你思维当中的业障,这样的话你就容易看到自己的本性。明白了吗?(明白了,谢谢师父开示)

 


“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

7.怎样空?佛教到后来,让我们不思善、不思恶,因为人间的善和恶都不是我们能衡量的,那是一种因果。怎样能懂得这些道理呢?要产生无量的智慧。

 

菩萨告诉我们,要解脱,才会入“不二法门”。如果你今天“三解脱门”,就会入“不二法门”。空、无相、无作,随便由哪一个法门证入,只要一门深入,就会增长智慧,开悟明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空、无相、无作,这是“三解脱门”:你能够空,就会无相、无作;你今天能够无相,一定会空、不去作——无作为;你今天无作为,一定是想通了、空了,一定是无相,那无相布施就开始了。

視頻開示39. 证悟空性 照见五蕴

 


8.来信解答一百五十七 20170411

 

问2:白話 佛法有这样的开示:菩萨提倡的大乘佛教为什么有一个“不二法门”呢?我们经常听人家说“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不二法门”并不是说你学了这个法门之后,不能再学别的法门,而是要你懂得,十方法界、三世诸佛、一切有为法都是在法定的佛法里面的,是在宇宙当中的一个方法, “不二法门”就是要你学这个宇宙之法,而不要去学其他的法。很多人不懂,以为“不二法门”就是学了这个法门,就不能去学其他的法门了。还有些人动不动就说,我们不二法门,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其实,“不二法门”并不是指我们人间的法门,而是告诉你要学真正的佛法,要学到真正的十方三世诸佛的一切法,就是说,这样宇宙空间的一切方法都是因缘所产生的一种相,

 

所以,今世法空,这个法门法空了,实际上就是没有了,这叫“法门消失”,其实没有这样那样的法门,只有这样一个宇宙之法,而且它是空的。大家明白了吗?——《出离小我,一门精进》节选

 

弟子迷惑,请师父开示,这里说的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法,是佛菩萨所说的经咒,还是佛菩萨的智慧?

 

答:是佛菩萨的智慧,就是般若。可以说一门精进,但是并不是说让你某一个法门一门精进。举个例子,大家都要学医学,要懂卫生,这是大的;小的就是戴口罩,保护自己不要伤风感冒,都是法门,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小的法门汇聚成大的法门,你只要心中拥有了这个法门,比方说今天学佛法门就学佛,念佛法门就念阿弥陀佛……

 

任何法门皈依到最后就是宇宙之法,就是佛法,再高一点就是完全让人开悟觉醒的法门,这是一门精进。

 

分开来讲,心靈_法門一门精进也是可以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就说我们这个法门学了就不能学其他法门了,也是偏。我今天大学里面读书学经济,难道不可以转到学法律吗?都可以学的。一个人要懂这些道理,但是有些人偏执,“我学法律才是大学”,其实大学中什么科目都有,但是总的来讲,你读大学也是一门精进,你要学科学、物理、化学、法律……也叫一门精进,所以不能定死的,哲学的东西永远不会一成不变。

……

 

问:这里的宇宙之法是什么?就是空吗?

 

答:宇宙之法指的是空性。当一个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已经完全空掉了,没有自己了,佛菩萨有自己吗?有自己的人能成佛菩萨吗?自私的人能成菩萨吗?有我就是自私,我和自私是连在一起的。

 


如如不动 “自性不动”

9. 什么对,什么错,全部都是有因有果,那是因缘果报。

 

你看见就像没看见一样,等于没看见,视而不见,那么在你的心中、在概念上,任何善恶都不会影响你的思维,你的心中就没有善,也没有恶。

 

很多人学佛学到后来,会有疑问:“为什么不思善、不思恶?不思恶是对的,不要去想恶的事情,为什么好的事情也不要想?”因为你不理解那是善的还是恶的,因为都是因果。

 

懂得了这些,任何的善恶都不会影响你的判断能力,你就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实际上就叫“自性不动”,自己的本性、良心没动。

 

如果你看到别人任何的是非,“这个人很善良、那个人很恶”;他们两个人吵架,“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已经影响到你自己内心的判断力了。因为你进入了色空当中,你进入了色界,自性已经在变化,在你的心中已经拥有“是”、“非”。你不能明辨善恶,就会影响你的心。

视频開示64 无取无证 还初本觉

 

 

10.wenda20151225 42:36 

关于“不思善,不思恶,方证菩提身”的理解

 

听众:师父,同修问“不思善,不思恶,方证菩提身”,是不是因为

 

善恶是人间的思维,我们要想一世修成就必须把六根往佛性里面转,

 

这样就不会在人间修偏,也不会产生贡高我慢等狭隘思维。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这样理解对吗?

 

答:完全正确。说明你们已经修得很厉害了(我们还是不够)很厉害,很厉害(您要点化我们,多多来点化我们一下,好吗?)哈哈……

 

 

11. “善恶具不思,方证菩提身”。就是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好的我不去想,恶的我也不去想,方证菩提身。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你想做一个菩萨,你要好的不去想,坏的也不要想,什么都不想你就空掉了。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你们跟情人争吵或跟老公老婆争吵,不要去想,就事论事,否则你又被牵扯进另一种感情中去。“哎呀,真可怜!”好了,你修心又修不好了。很多人就是这样。吵架的时候、骂的时候恨啊,恨的时候最好就希望他死掉;结果看见他生病了,心又疼了。这就不叫菩萨。

 

因为菩萨是让你完全看穿这这个世界,把这个世界看空。看空的时候你不要思善,也不要去思恶——根本不应该争吵,所以哪来的善恶呢?恶你更不应该思。善为什么不应该思呢?好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想想呢?比方说你想一想,“哎呀,这个人也挺可怜的”,好了,不是他可怜,是你现在可怜了。因为你罣碍了,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你的麻烦来了。

 

做人要讲良心。很多人对你们好过,你们要对人家好,人家有难的时候要帮助人家,人家有苦的时候要替人家分担。不要自己开心的时候跟人家好,不开心的时候就不跟人家好。

 

要懂得用心来关心,不论是做人做事情都是这样,但不去想好坏。

 

因为你是要学菩萨(菩萨的境界是非常高的),所以要不思善不思恶。你好的东西、坏的东西都不思,方证菩提身。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你就是菩萨的身体。

5-32佛言句句记心中

 


自空无碍。

12. 不思善不思恶。实际上,这句话很多人都听不懂。难道菩萨让我们连做善都不能想啊?就是不能想,

 

因为做出来的都已经是善果了,你没有必要再去想,

 

“哎呀,我真的很开心,我今天做好事了”。你们徒弟一样的,“哎呀,今天我终于做了一件好事了”。什么好事啊?

 

你一想,就有漏了。你做好事有本事不要讲,你才是真学佛。

 

做好事也不要去想,不思恶那是更应该的。我们不能去想任何恶的事情。师父昨天把学佛后做恶事恶念的报应的一些文章放在博客上,把那些网友吓得……不要说上天了,能够不下地狱已经很好了。没有一个人嘴巴没在背后骂过人家,做了这么多的坏事,动了这么多的坏脑筋,还想上天啊?做梦也上不了天,更不要说真魂上去了。要懂道理啊!

 

所以自己要记住,自空无碍。自空无碍就是把自己想得空一点,就没有阻碍了。比方说,把自己忘记了,人家骂你,你说:“骂谁啊?他骂我啊?”笑笑就没事了——自己已经没有自己了。

 

有“我”字在心中,要把“我”去除,叫自我无碍。没有阻碍的,就没有自我了。

5-16. 不攀缘,不思善,不思恶

 

 

13.来信解答一百八十一 20170929

 

问3:如果两个人有恶缘和冤结,一般的同修们都是烧送化解冤结經文組合或者念诵解结咒。如果通过另一种方式,看白 話 佛法提高境界,多念心经开自己的智慧,是否也能通过自己看破放下这份恶缘,当恶缘来的时候有智慧不思善不思恶,以无生法忍的境界来看空缘分,如如不动,不为恶缘所动,这样来消除和度过这段恶缘呢?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值得提倡呢?

 

答:都要。如果已经念很多经了,就要多看白 話 佛法;如果你不看白 話佛 法的,还是要看,靠白 話佛 法来解释人间的很多问题,否则光念经是搞不清楚。

 

问:忍耐恶缘算不算也是吃苦?

 

答:苦是肯定的,只是到了心中要有转换。我知道这个苦必定会吃,但是吃完了会化解很多的冤结。就像妈妈生孩子一样,一定会痛,没有办法逃掉,但是孩子生出来会法喜充满。

 

 

14. 悟者识本性,就是开悟的人知道自己的本性。师父做什么事情都用良心想一想:“我对得起良心吗?这是菩萨应该做的吗?”这叫“悟者识本性”。

 

师父给你们讲的话“不思善不思恶”,我是怎么看的呢?当我看见你们徒弟在造因的时候我没有感觉,我该讲的都讲过了,等你们有果报的时候我也没有感觉。

 

如果你们有果报的时候我觉得“哎呀,他也蛮可怜的”,实际上这就是没有原则的人。因为因果报应是天律,是自己做出来的,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有什么话可以讲?不思善不思恶——“我不去可怜他,他有报应后会改正的。”这叫不思善;“哎哟,活该,报应,自作自受。”我也不想,这叫不思恶。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菩萨。你去可怜人家你自己就可怜了。

5-32佛言句句记心中

 

 

15.来信解答一百六十九 20170702

 

问:现在发现很多师兄用人间的伦理道德为准则去度人,同修感觉用伦理道德度人如果执著的话很容易动人因果而造新业,因为世间伦理道德还是没有脱离人间思维,而不思善不思恶才是菩萨思维,很多人间事在伦理道德上可以认定对错,但是从因果上来说没有对错,只是种因得果而已。

 

真正要想度人不造新业必须用因果观为根本,辅佐以伦理道德教化,把伦理道德框架在因果观之内,而不是让伦理道德超越因果,这样就不容易动人因果。

 

请师父开示一下这样理解对吗?(比如婚外情之类的,用伦理道德很容易动人因果)

 

答:对的。很有悟性。

 


修心修到最后,就是修的这颗人的心。

16.修心的人是无价之宝,修心无价,为什么?因为修的是一颗心,而这颗心是无价之宝——心中的宝藏。把心修好了,一切具足,不欠了,不生不灭了,这个心就干净,这个心就使用自在。

 

所以修心修到最后,就是修的这颗人的心。

 

任何一个人,不修心,而利用了这颗善良的心去欺骗别人,去伤害别人,就是转世一千次,给他带来的还是一千次的失误。

 

师父给你们讲得简单一点,善良的事情都要好好地记着,恶的事情都要把它忘记;境界提高之后善恶俱不思,也就是当你境界提高,做了善事,也不要把它作为一种善事,恶事更不要去想。慈悲有时候是帮助别人,有时候是悲愍众生、可怜别人,有时候是一种布施,有时候说别人好也是一种慈悲。

視頻開示49. 般若佛智 逾越缠缚

 


用善恶皆不思的观念,对待人间的善恶

17.Wenda20141214B 30:11

用善恶皆不思的观念,对待人间的善恶

 

听众:我们学佛看到很多事,臺 長就教导我们要没有感觉(看开)对,都要看开,都要没有感觉。但是如果看到人间的一些丑陋的德行,是不是也要做到完全没有感觉?同样,如果看到应该看见的人间的一些优秀的品德和善良行为,心里有一种赞叹、共鸣,是不是也要做到没有这种感觉呢?

 

答:这是要看你修行的成果了,如果你对人间的所有东西都有感觉,那说明你还在人间;如果你修到高一点的位置,那你对人间慢慢地很多东西放下了,你知道这是人间的因果,那你就不会有感觉了。好的坏的都是因果,因果就是有因就有果,明白了吗?(哦)

 

等到你最后修到佛了,你就知道这些因果虽然是因果,但是我要救度他们,不让他们有因果,那你就是能够接受这个因果来帮助别人,明白了吗?

 

(哦,明白。比如说看到一些佛友不良的言行,甚至是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是不是也应该善意地指出,还是最好是由臺長或者高僧大德去指出?)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自己觉得修得还不好,他不听你的话,说明他跟你因果很重,那你去指出,非但他不接受,还跟你做冤,你说你要不要指出啊?(对对对)你就不要指出了吧?(嗯嗯)那你可以用妙法你告诉臺長,臺長来指出他,他因为看见臺 長服,所以我讲他,他就不会这么讲,对不对啊?(哦)如果你觉得你跟她好姐妹,两个人修得非常好,那你跟她讲一讲有什么关系啦?

 

(嗯,好的。那如果是跟臺長说会不会又造了一个孽?因为是去讲别人不好)那要看你的发心了,如果你存在一种发心完全是真的要为他好,那你就不存在有这种业障。举个简单例子,有一个人要造庙,他的庙完全是为了发财的,就为了收人家功德费的,那么等他的庙造好之后一直香火不旺,因为没菩萨来,求了半天不灵,谁来啊?还有一种人,就是说根本没有这种心,就想有一个庙能够让大家来磕头,能够菩萨来跟大家沟通,所以这个庙香火旺得不得了。




【PPT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上一篇:【专题】四、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境界
下一篇:【专题】二、为何要善恶俱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4 19:50 , Processed in 0.0417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