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脱离红尘,走入净尘
刚刚给大家讲的是“内明”,接下去师父给大家讲“外足”。什么是“外足”?就是对外身体上是拥有庄严佛净土。你们今天走出来的样子,你们做出来的事情,你们男人走路像男人,女人走路像女人。如果这个男人走路像女人一样,你说怪不怪啊?如果这个女人走路像男人一样,怪不怪啊?这就是不庄严。你们到观世音堂来不能穿拖鞋,女人最好不要穿裙子,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对外很庄严的佛净土。有一次师父给青年团开示,有一个弟子穿了一条很短的裤子,很多青年团的弟子都不喜欢,都觉得不文明,不像一个好好学佛的人。人家实际上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但是外观让人家感觉到你没有对佛有敬重和庄重心。所以一个人的仪表很重要。要庄严,要像佛一样的庄严,要为人师表,叫有“外证”。“外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外有对外的验证。师父刚才讲到对内不是有一个心帮你验证吗?那么对外是怎么验证的呢?你头发梳得好好的,人家说你真精神。你学佛学得脸相这么好,人家一看见你,说“哎呀,你这个脸相像菩萨脸”,对不对?人家证实了你,这叫“外证”。你今天修心修成这个样子,满脸的横肉,一脸的奸相,人家看见你,人家证实你没修好,“这种人还学佛呢?”这叫“外证”。你们有本事把脸相稍微修得像佛菩萨一点,多少人都修好了。当然我是说脸相与过去比,因为每个人都有过去,有的人本来过去很差的,现在好了很多。我要让你们自己心中开悟。
另外从外观上也能得到果证。也就是说你的外表看上去也是得到一个果证。比如你穿的衣服干净整洁,人家就觉得你家庭也会很干净,可能各个方面都好,人家就得到果证了。如果年纪大的人本身就已经不干净了,穿得又破破烂烂的,平时那个样子,头发也不梳,礼貌也不懂,这种人出去告诉人家你要学佛菩萨,你要学观世音菩萨,是没有人听的。你们今天到这里来是拜观世音菩萨,如果你们今天穿得不是太整洁的话,就是对观世音菩萨不尊敬。就像我们去参加宴会,如果穿的衣服不整洁,本身就是对你自己、对人家不尊敬。师父今天给大家讲,希望大家以后要穿得整洁、好看一点,要穿得好看,要穿得干净。来看观世音菩萨了,就要高高兴兴。
另外,末法时期修行是大道。“大道”是什么意思呢?大道就是最大的道理。我们只有修行,没有任何其他的道理可以讲。在人间大道是“隐隐世”。什么是“隐隐世”?就是这个大道隐藏在这个世界当中。所以真正学佛修心的人,他在这个世界上能找到这条道。就是这个佛最大的道理隐藏在这个世界里。修行就是在红尘当中。为什么说修行在红尘当中?因为在红尘当中你才能修行。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不知道修行的。当他苦了,他知道甜酸苦辣了,知道在这个人间有这么多的麻烦,这么多的苦难,所以他才知道修行。所以说修行又在红尘中。你们看看多少尼姑、多少和尚,他们为什么出家去修行呢?因为他们在人间的红尘当中承受了太多的磨难,忍受了太多的灾难,他们明白和开悟,看透了人间的一切,所以他们要脱离红尘走入净尘,走入干净的尘世。但是师父给大家讲,要在红尘当中找到大道、找到佛道。你们现在不是都在红尘当中修行吗?你们上班的时候不是在念经吗?你越到苦的时候,你越会加紧念经,为什么?因为我苦啊,我不开心啊,我就拼命念经。如果一个环境很安逸、很舒适,每天看看电视,开开宴会,经常出去旅游旅游,我说这个人是修不好心的。红尘就是苦难之尘。在苦难之尘里面你才能真正的修行。家里今天出事情了,你拼命地念经,要把家里念好呀,拼命地念。孩子出毛病了,拼命地念呀念呀,要把孩子念好。那不就是在红尘当中修行吗?而且要会真正的修行。
有一天师父在做节目的时候,有一个人打进电话说,他孩子从二楼摔下去头落地,头部出血,昏迷了三、四天,最后没有死。医生说像这种情况 99%都活不成。因为她父母亲不停地狂念《大悲咒》,最后把孩子给念醒过来了,而且还给我打通了电话。最幸运的一点就是菩萨让她重新做人了。观世音菩萨让她把过去不好的事情全部忘记了,她现在脑子里全部记得都是好的事情。这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啊!什么事情菩萨都能帮你做到,就看你心诚不诚了。
所以要明白,我们在红尘当中明白了人世间的沧桑苦难之后才开始修;因为我们见到人间的苦难沧桑,我们才开始修。如果你不在红尘当中,你怎么会知道人间的苦难沧桑呢?我不在人间,我怎么知道人间的苦难?我怎么会修呢?如果你们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你们会修吗?周先生几年前要不是我看出来身上有这个麻烦的话,你会修吗?只有苦了,你才能得到证,才能从红尘当中修行得悟,就是得到开悟。听得懂吗?得悟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够。你们过去没有学佛,你们觉得自己都很好;你们今天跟着师父学佛了,你们才知道自己身上有很多很多的毛病。对不对?所以过去只是明白理,但没有明白拜佛的这个道。这个理就是佛理。菩萨让我们不要贪瞋痴,要我们好好学佛,要我们明白这个道。运用佛理加上学佛这条路,你就明白了道理。
但你们仅仅是明白了道理,只明白道理是没有用的,要用到实践当中去。单单明白道理有什么用?你实践没有?就像有些人牛得不得了,动不动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如果不能明白学佛的真相,你还是一无所知。这个真相是怎么来的,是道理和你的实践一起出来的。这两个就相当于一个左手,一个右手。道理是你的左手,这叫修心;而右手是你实践的过程,这叫修行。只有两只手才能做事情,一只手是做不了事情的。你们想想看,如果一个人一只手没有了,一只手能做什么事情呢?连车也不能开了,对不对?师父把道理告诉你们,是要让你们明白学佛的道理。只有明白了学佛的真相,你们才会产生出真正要修行、修心。我们在人间为什么很多人都能听得懂佛理,但没有真正去实践?佛法、佛理、道理一大串,什么道理都会讲,你去做了没有呀?所以单单修行是不行的,单单修心也不行,一定要修行、修心一起来的。很多出家人在山上是修心的,很多人在人间做善事,这叫修行。如果修行不念经也不行啊,如果单单念经又不去做善事,那也不行啊。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今天很开心,佛理都懂了。那么在搬凳子的时候,“哎呀,我们要学佛,我们要懂得帮助人家”,自己却不动,板凳让人家去搬。你说他修得好吗?如果你懂得我要帮助人家,我要做功德,看见板凳就会第一个抢着去做了,那才叫修心修行,绝对不是嘴巴里讲的。
接下来给大家讲,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萨心。要修法。修法是什么?就是要有坚固的心。就是我坚定不移,我要有坚持心,要道心不变。我们要坚定、坚固,我想好的事情我就不变,再怎么艰难我也要好好地去做,好好地去修心,我坚持我的理念,我要做我一定能成功。明白吗?要正信、正念、正坚持、心和行要相应。就是心中想的和你做出来的行为要相应。本来师父今天要给大家讲“相应法”,但现在时间不够了。“相应法”是佛法当中非常有哲理的。“相应”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心中想的和你行为要相应。有时候你心中想得多了,你行为少了,会产生出什么效果?你心中想得很少,行为做得过多,又会产生出什么效果?师父以后再给大家讲“相应法”。
今天继续给大家讲“止妄念”,就是制止你的妄念。如果心和行为都不一样的话,一定要制止住自己的妄念,制止妄念就是不能乱想。人家讲你不好的时候,你不要乱想;人家骂你的时候,你不要乱想;人家劝你的时候,你不要乱想,你就把你自己的妄念去掉了。人家给你说事情的时候,你也不要乱想。很多人就会想。举个简单例子,有人告诉你你中了一百万,你只要先交几千块钱的税,你就可以拿到一百万了。如果你这个念头顺着人家的意思去想了,就是妄念。因为他是在骗你,因为人家知道你喜欢钱(有贪心),就抓住你这个特点,所以人家是顺着你讲的。你就觉得几千块钱这算什么,我可以得一百万呀。你的妄念一起,对不起,你就上当了。如果人家告诉你中奖了,先交几千块钱的税就可以得到一百万,但你不动自己的念头。人家再怎么劝说你,你不要去动念,你这个人就没有妄念,就不会上当受骗。
让你的烦恼能在你的意念前和意念后停止,就是定住。就是要在自己意念来的当中和之后把它停止。也就是你刚刚想事情的时候,妄念不是来了吗?那个时候你马上要把妄念停住。因为如果不停止,接下来就会马上想下去。比方说,这个事情我能不能跟他好?一想,这个念头来了,要止妄。明明不能做到的事情,要马上止妄,把它停掉。停掉之后,虽然这句话是说在你妄念刚刚开始的时候马上就停止,实际上这个停止就是让你以后不要再想下去。讲法是在这个妄念和后来想的当中停止。你们能听得懂吗?实际上当中一停,叫拦腰砍断,后面就没有了。菩萨是说,在你妄念之前和你妄念之后,把这个妄念斩断。实际上你的这个妄念出来了,你一斩断,它之后的妄念就没有了。因为你把之前的妄念斩断了,它就没有之后了。逻辑啊!这个就是我们学的佛法的逻辑,那种高深的思维。比方说你把这个妄念想成一长段,当你的妄念刚刚要出来的时候马上斩断,那后面的这个妄念就没了。比如这个人想要自杀:我活得多没意思,我吃了这么多的苦,我不想活了……“啪”,一想到孩子,想到了我还有前途,我这个人要坚强下去,实际上他后面那个不好的妄念就没了。菩萨就是让我们在当中斩掉,而不是让我们等到最后斩断。最后斩断,对不起,时间来不及,因果已形成,接下去就只有等报应了。我们就是要学这些佛理,就是止妄念,把妄念停止掉。要懂得做人、做事情,内外都要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佛要学圣人。
师父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次给大家讲相应法。
金言法语
末法时期修行是大道。......要在红尘当中找到大道、找到佛道。
只有苦了,你才能得到证,才能从红尘当中修行得悟,就是得到开悟。......得悟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够。......只有明白了学佛的真相,你们才会产生出真正要修行、修心。
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萨心。要修法。......要有坚固的心。......要正信、正念、正坚持、心和行要相应。
让你的烦恼能在你的意念前和意念后停止,就是定住。
相关开示
从外观上也能得到果证。
wenda20170120 01:07:50
关于度人的开示
女听众:同修上香时用意念问菩萨:”什么叫度人?”然后有个意念,请师父指正。”把观世音菩萨的想法、做法和观世音菩萨的话告诉大家就是度人。度人不仅仅是特定的时间去发书,度人是时刻有菩萨的思维和行为影响别人,是时时刻刻地度人,一举一动都在度人。”请师父开示。
答:对,他讲得对。这个意念一定不是观世音菩萨,肯定是护法神告诉他的。护法神这个理解也是很正常的。护法神也很喜欢师父的《白话佛法》,《白话佛法》老少皆宜
(他有这个意念以后马上就醒悟了,觉得”哦,并不是每周我们去发书,就是用固定、固化的一种形式去度人,时刻都要把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告诉大家,其实就算是度人了。”)对。你今天样子给人家看到了,让人家起庄严心了,你不叫度他?法师在那里磕头,其他居士也在磕头,法师一直很认真地在磕头,这种言传身教不叫度人?人家因法师的庄严而对菩萨起恭敬心,不叫功德?
(师父,这是不是就是无相布施?)不是,无相布施是做了布施之后不留名不留姓,自己默默地做。这个可以说一点点吧,但实际上跟无相布施没关系,这叫以身作则,起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是功德,不叫布施,布施比功德差了很远。
末法时期修行是大道。......要在红尘当中找到大道、找到佛道。
wenda20160408 31:02
臺長开示“以德养身,以仁养物,以道养天下万事”
男听众:师父,您在3月20日布里斯本法会上开示这么一句话,“以德养身,以仁养物,以道养天下万事”。请师父开示一下,我们在日常修行生活中,如何培养自己达到这样的境界?
答:“以德养身”,有道德的人,身体健康、身心健康,从来不做坏事,讲道德,你是不是心安理得?“以仁养物”,对待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讲“仁”的“仁义礼智信”,不要把物看得重,把仁看得重以仁养物;“以道养天下万事”,我们讲各种道都可以,有的是其他的道,但是我们说的是“佛道”,
以佛道佛菩萨的道来养、来对照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你就走在大道上了
(是不是以佛心来看待人生,海纳百川,是这样的意思吗?)对,就是这个意思。
Wenda20171217A 44:34
梦中法师为师父正名,赞叹师父走的是与佛陀当年一样让世人开悟之路
女听众:师兄早上梦见去了一座庙里,里面出现了一位老法师。老法师问这位师兄:“年轻人,你的师父是谁?”同修说:“您好,法师,我的师父是在家居士。”
法师连忙打断他的话:“年轻人,末法时期,不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可以出来讲法。我想在这里告诉你的是,你的师父现在做的事情是完全与当年佛陀一样的事情。你师父有许多正知正见,正法眼藏。年轻人,不要忘记世间有许多苦难的人。你的师父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是在为众生而活。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是属于自己的。观世音菩萨和我们看见他在人间风里来雨里去的,很不是滋味。”老法师面容慈祥,拄着倚仗,手上还托着一个钵盂。
答:你现在知道就好了。天上菩萨这么心疼我,你们这些孩子心疼我吗?(特别心疼师父)哎哟,嘴巴讲好了,整天给我找麻烦(我们大家都非常地珍惜师父,今世能够跟着师父,跟着一位活佛在人间修,我们真的是修了多少世的福报啊!真的很感恩师父)
现在师父就是学佛陀啊,走怎么样能够让人间开悟之路。
(对。我们都会好好努力的,做您的好孩子)这还像样。
只有苦了,你才能得到证,才能从红尘当中修行得悟,就是得到开悟。......得悟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够。......只有明白了学佛的真相,你们才会产生出真正要修行、修心。
wenda20161218B 05:10
韦驮菩萨的开示
女听众:感恩师父,感恩观世音菩萨。我们帮一位同修分享一下韦驮菩萨的开示:“道,有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大道在即,舍我其谁!一念般若,西方极乐。一念贪嗔,地狱毒蛇。一念行善,天堂可见。一念邪径,三途挂名。一念嗔心起,百障业门开。时时常自省,莫使业障来。但念弥陀音,教诲永不忘。智慧深如海,历劫不思议。嗔心墮地狱,莫要再犯错。弥陀观音和势至,劝教世人真实义。千辛万苦来弘法,不知众生心可知?道非道,明非明,极乐世界处处行。菩提智慧留心中,有你有我共大同。”师父,请您开示一下,这是韦驮菩萨的开示吗?
答:韦驮菩萨只是把很多大菩萨的话放在一起,再来提醒大家,因为韦驮菩萨是大护法,他是护法神,所以他必须把菩萨对我们的一些戒律、深深教诲,不停地来提醒我们不要做错事情
(感恩韦驮菩萨,感恩师父开示。韦驮菩萨开示里边讲道:“道,有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大道在即,舍我其谁!”您能不能跟我们讲解一下这句话的意思?)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就预测说,
末法时期佛法弘扬发展的时间,正好是我们心灵法门出来的时候。
不管怎么样,这个“道”,大道很多,我们认为心灵法门也是一个大道、正道(对)所以这个“大道在即”就是说现在已经来了,希望大家要好好地努力修心。“道非道”是什么意思?
道并不是一条道,只是一条路,让你开明、开悟、明心见性的一条道,等你明心开悟了,这条道你说还有吗?等于走路一样,这条路你走过了你的人生走过了,你这个人生,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过去了,就没了
(刚才您也开示了“道非道”,那“明非明”也是这个意思吗?)对啊,好像明白又好像不明白。你明白,是因为你知道这个人间也是借假修真的;你不明白,因为你以为这个是真的。实际上这个人间都是假的,因为人一死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明非明”,对不对?(嗯)所以很多人,“我非要争个是非明白”,人间的这种是非能明白吗?就是假的(师父一直跟我们讲这个世界都是空的,都是虚的。这是菩萨劝我们修行的一个偈语)
Wenda20200607 51:09
师父出关感悟:远离红尘,学会沉淀,不为名闻利养
男听众:师父,这次您出关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悟吗?
答:要放下红尘更多的事情,慢慢地要远离红尘。除了弘扬佛法,其他的事情要少管,而且要慢慢地沉淀自己。你要带着大家一起弘法的话,要给大家树个榜样,
要学会沉淀,不要为人间的名闻利养,什么都要放下。这个是更好能够成全自己佛道的一个最基本点,明白了吗?(明白了,谢谢师父的慈悲开示)
wenda20140720A 32:40
关于《以佛法谈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女听众:近期我在看第五课《以佛法谈生命的意义》,这里面有讲到“方便即是究竟”,里面有句话说:这个简单方便变通的方法,是方便的法,就是最究竟的法。那么师父说的这个方法是不是“菩萨无心与众生心为心,菩萨不觉余事,只觉自己,因为因觉自心者,即为觉一切众生之人”。其实就是不断用原灵感觉一下自己做得对不对,这样就是在行使一个心性修持大道生,以入心入无为法的一种修法,这个是不是就属于“见道”啦?
答:对啊!实际上你要做到不容易,你现在理解可以,你理解到了,你只不过是理论上叫道理道理,你在这个大道上理论是有了,但是你真正在修学当中、要用到实践当中还不容易(明白,太难了)太难了,因为你要记住
“以无心来拥有众生之心那就是菩萨之心”,你自己没有什么心的,你空了,
就像个房间一样,你空了人家到你家里才能来住,否则的话众生的心怎么进得了你的心?因为你有私心、你有杂心、有瞋恨心、有贪心,人家好好的心到你家都到不了啊!(就是说要有一颗精进的心,心里时刻装着众生没有自己)对了!
你要知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如果能够让人家开悟的话,你就是成全一个菩萨(感恩师父!一定向这个目标努力,多多度人,走出去度人)对。
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萨心。要修法。......要有坚固的心。......要正信、正念、正坚持、心和行要相应。
Wenda20171210A 37:36
法师不受五欲六尘干扰更容易修成;如何理解“红尘炼心”
女听众:有些同修对佛法研究得比较好,理解得也比较好,但是每每遇到对境现前就完全忘记了自己所学的理论,仍然是被对境牵着走,这也是因为戒力、定力不够造成的。但是现实中又不可避免对境的出现,而且师父也说过,要通过实践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境界。同修的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师兄和法师们可以完全不受现实生活中五欲六尘的干扰,也不用在对境中历练,但是他们却更容易修成正果。那么他们是怎么理解和实践的呢?换句话说,是不是避开现实生活的干扰才更容易修成呢?
答:环境锻炼人,你承认不承认?你今天想读书,必须到学校,你今天想吃饭,必须到饭店(对)今天法师想脱离五欲六尘,必须清修(嗯)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你说有没有帮助、辅助啊?(有)他们今天已经放弃家庭了,放弃了人间的一切欲望,他们身上没钱,就一个床铺、一本经文。
他们所有的精神境界就是他们非常丰富的物质——精神物质,所以他们人间的物质明显就没有了,这样不受污染的环境使他们更容易修成
(师父讲要通过实践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师兄和法师们可以完全不受现实生活中五欲六尘的干扰,也不用在对境中历练,但是他们却更容易修成正果)你说可能吗?第一,小乘佛法修得好,他当然完全可以摆脱个人的我执,没有我执的话,当然更容易接近修成无上正等正觉,当然比你们居士容易修成。他如果今天能够掌握小乘,基本上修为自己,能够守戒、能够开悟,那他不是更容易进入大乘佛法吗?(嗯)
你们连守戒都守不住,至少他们现在完全守戒,他们僧衣一穿,什么人间的事情都不能做啊。你们呢?什么人间事情都敢做。这就是差别,这就是你们造孽了,他们没有,所以他们更容易修成
(明白了。那么“红尘炼心”这句话又怎么理解,师父?)“红尘炼心”你去炼啊,你炼得出来吗?人家高境界的人才炼呢。你看师父怎么炼的,我不在红尘当中啊?你看我的心坚定吗?(坚定)你看我对人间的东西贪吗?(不贪)有什么好贪的!
讲老实话,你看了你就知道什么叫“七孔”,什么叫“九孔”。人就像一个动物一样的,这还不懂啊?不穿衣服的全是动物,有什么好看的?恶心的事情人间都把它作为好事情,你还看不出来啊?人间恶心啊!你争我斗,为了一点钱吵来吵去,恶心不恶心啊?(恶心)骗人家钱的人恶心吗?(恶心)跑过去看见女人色眯眯的,还有那种露阴癖,在公共场所就这么做,你说这种是人还是动物啊?(动物)你知道就好了。这就告诉你,
红尘历练那是要有修为的,不是谁都练得好的。
把你放到一个恶劣的环境当中……过去很多电影里边有的,派进去卧底,卧到后来变成土匪了;派你进到黑社会,好了,出来比黑社会还……无间道了(明白了)
Wenda20170728 19:26
圣人就是整天想着众生的人;学佛不单单学佛理,而要行愿
臺長语:很多人以为出家就是因为不开心了、难过了……人的这种劣根性,能够找到一个圣人的境界,什么样叫圣人呢?你整天想着众生,想着帮助别人,你才叫圣人。
出家不是这么简单的,为什么一出家,人家就叫他们师父啊?因为他们是觉悟者,他们是为人师。他不觉悟,他怎么能够成为人家的师父呢?
真的学佛学到佛理上的话,不是单单的佛理,而要行愿,你的愿力要用行动来成全。师父跟你们讲的这些,你们要好好地学,因为真正的佛是一种觉。
让你的烦恼能在你的意念前和意念后停止,就是定住。......止妄念,把妄念停止掉。要懂得做人、做事情,内外都要观。
shuohua20131108 27:07
度人时如何控制念头、不乱想
女听众:同修出去度人,感应到对方身上有灵性,但还没来得及控制念头,心里就想到了对方身上有灵性,然后就惹上身了,之后就病了一个星期。她说我们现在还处在学佛初期,对念头的控制不是很容易,请问师父怎样才能止念,有没有具体一点的方法?
答:实际上任何的念头出来了就说明你的心里有动,心里不动不会有念头,心动了念头就来了。止念的话最重要的是控制你的心,很多人以为脑子一动,计上心来,实际上是心动了脑子才会动。大脑是身体的指挥部,神经中枢全部都在大脑里面,而你的心是传送能量的地方,你的心一动了,大脑开始传送能量,各个部门开始运作了,指挥部开始工作了,指挥你的眼睛、鼻子、嘴。你的心一看见这个人你喜欢了,你的眼睛,你的动作,下意识的全部会出来。就是因为你的心动了,
所以想止念的话,止住念头心先不能动。所以修心修心,修的是你这颗心啊
(相辅相成的)对了,如果你的心不动,你会动什么?什么都不动了(是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简单了,你说他为什么会打球打得这么好会得冠军呢?他是一天做成的吗?人家从小打到现在,你打得了吗?(明白了)
Wenda20150426A 36:12
止念与开悟的区别
男听众:有的同修修了两三年,现在的脑子很少动了,不再想各种问题,变得平常了。这是道心的退转,还是境界提升、开始向止念发展呢?
答:很简单,要看他修行修到什么程度、开悟的程度的,如果他修到后来不想念了,什么都不想动脑筋了,那是倒退、那是记忆力衰退,不是在进步,不是在止念。
止念是什么?止念是完全拥有充分的智慧和开悟的情况下,明白这些道理而不去追求这些境界、不去追求这些道理,那他的境界会大上一步,这才叫“止念”。
举个简单例子,比方说有些人为了追求名,“我一定做会长”。他追不到,“我不追了,无所谓了,下次有机会再追吧”,那么这个人不叫境界高,不叫止念。有一种人突然间学佛之后,“会长做了也要下来的,而且做会长烦恼多,这个是人间的东西,今天有了明天没有。我想通了,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会长啊?所以我不追求了”,那么这种人就叫开悟之后的止念。
还有一种烦恼,“因为我实在选不上”,烦了。我们经常说选美小姐,本来一个女孩子在家里爸爸妈妈都喜欢,朴朴素素长得很漂亮,大家都喜欢她,总是看见她就说“哎哟,你长得真好看”,这小女孩心里一直很开心的。自从她参加了一次选美之后,心态全部变了,为什么?选美,长得难看的都选到第一名、第二名,她长得这么漂亮,选到第四名、第五名,为什么?因为人家都开后门,轮不到你啊。人家只要有眼睛,眼睛可以画的,现在什么整容都可以啊。好了,这个小女孩自从选到第四名、第五名,选不上之后从此一蹶不振,慢慢在家里得忧郁症了。追求不到的话,“哦,我不要了”,这个不叫止念,没那个境界。这个叫颓废了,这个叫往后退了,呵呵(谢谢师父开示)
白话佛法精选
广播讲座17、“内护外护”学佛人就是弘法人《广播讲座》第2册
学佛人如果没有道德的内护,就是说,当一个学佛人的道德不强,他整天还在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他的良心是没有的,这种人不能为人师表啊,这种人在社会上不能得到众生的拥护。大家要明白,我们如果没有自己的外护,就是说,内护是你的良心和本性,外护呢,就是你应该做很多善事去帮助人家,没有这些,你怎么样来入涅磐呢?你怎么样来让自己的灵性干净呢?
所以,真正想要弘法的人,要内护和外护专一。内以诚心、以诚意弘法,外以行为、举止、言表、行善积德来让众生信服,这样才能流通佛法,普利含识啊。
新广播讲座 第12集 - 菩提心 菩提愿
首先要了解我们自身的佛性,我们自身的佛性不是在口头上,不是只知念经——口头上的禅,要禅到心里,要了解空性。
想一想,我们在人间每一次搬家,有多少东西带不走,我们一生搬了多少次家,我们留下了多少;当我们人整个灵魂搬家的时候,也就是涅槃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少可以带走的?要学会感知佛性,才能了解它。你要知道、感受到菩萨对我们的爱,告诉我们的真谛,要有离苦得乐的慈悲心,你才能了解空性。任何人,不能离苦得乐,没有了慈悲心,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空性,因为一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佛性可以禅定在你的心中。只有当你自己觉悟了,才会明白什么叫空性。当一个人要走了,他才知道“我来这个世界干吗?我做了些什么?我做对了什么?我做错了什么”,一切如梦幻泡影,
所以心里要真正地觉悟佛性。你看谁都是佛,心里美,看谁都美;心里丑恶,看谁都是丑恶。
所以要引佛住心,把佛引到你的心里,来住在你的心里,合一无分,就是完全把佛放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