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0|回复: 0

【基础课件】2-1、谈佛德与知行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09万

积分

积分
1090426
发表于 2024-11-1 05: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础课件】2-1、谈佛德与知行和—


2-1、谈佛德与知行和—

 

佛德就是具有佛的品德,我们做人要具有佛的品德,要具有佛的道德和具有佛的性德。佛果就是具有佛的果报和果位。无我果,真正修得好的人连这个果都是空的,无我果就是没有果,没有果就是真正有果,而有果就是没果。佛的品德,道德和性德都是最高的境界,是无上正等正觉,修成的是大觉圆满,就是完全觉悟了,智慧圆融了。要用肉身之光加上智慧之光,把两个光合二为一,就是佛之光。肉身之光是吃素,脑子干净,不动坏脑筋,身体干净等,即肉身干净。要修成肉身之光,即把肉身修出光,然后再开启智慧之光,智慧之光加上肉身之光,就是佛之光。如果身上肮脏,脑子里肮脏,行为上肮脏,灵魂上肮脏,哪里会有佛之光,佛光也无法普照进去。犹如一个包着的东西,阳光能照进去吗?如果是玻璃透明的,阳光自然就照进去了。

 

知行合一,就是知道道理要去行动,学佛法如果知道了很多道理,不去行动,不去做,就不是知行合一。行为和知识要合二为一,你所修的行和你所学的佛菩萨的知识,要合二为一,就是要用知识去为行为服务,在修行中,求知识,一边在做善事,在劝导人家时,会学到更多佛法的知识的,在一边做善事的同时,一边悟道理,增佛理,长知识。你们每一个人在劝说人家学佛法的过程中,都能增长佛的智慧,用行为,行动来得到知识。知识再多而不行动,你有再多的佛法知识讲,说出来一套一套的佛理,有了这么多知识而不去做,不去应用,等于无知,视为无知。记住你们学了之后,要去救度众生。

 

佛说:“凡执著某一见解的人,而藐视其他见解,视为卑劣。”也就是说执著于自己的观点,执著于自己认为的事情是对的,而认为他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藐视他人,即视为卑劣。世上有太多的人执著于自己的理论,执著于自己的观点,执著于自己所学的东西,而藐视其他的东西,智者称他为缠裹,聪明的人说这些执著于自己的观点,而不肯接受他人观点的人是缠裹,就是把自己缠起来,裹起来捆绑起来。佛法不是纯理论,佛法是实实在在要去做的,如果学了佛法之后,不实实在在地去做,就不会相应佛菩萨。

 

要知道不是闲人,闲不得。如果这个人不是闲人,闲不得。是闲人,非等闲人。从这几句话悟出一个道理,做事情要做在功上,要做在德上。如果做任何事情是做在善上,做在一个事上,你是没有功德的;你要做在功上,要做在德上,这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功就是从心里发出的,超出正常善事范围的才称为功。用你的佛心去做善事,用佛德,德就是道德,佛菩萨的德性。再加上你自身的佛德,所做的事情称之为功德。

 

人应当自作皈依,皈依自性三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法、僧,佛在心中,法在行中,僧在戒中。还有谁可以做你的皈依?你本身已经是佛菩萨了,皈依谁啊?学佛不能贪爱,贪爱能令人无恶不作,因为你的贪心,你的爱,可以令你无恶不作。所以圣人、贤明是克念作圣,有修为的人称为圣人,能克制自己的念头才能成为圣人,凡夫则以妄念作凡,凡夫就是因为妄念太多,才会成为凡人,最后告诫徒弟们的是,愚者求师之过,而智者从师之长,就是在社会上不要去看人家的短处,要看别人的长处。三人之中,必有我师,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今天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合十。

 

 

金言法语

佛的品德,道德和性德都是最高的境界,是无上正等正觉,修成的是大觉圆满,就是完全觉悟了,智慧圆融了。要用肉身之光加上智慧之光,把两个光合二为一,就是佛之光。

 

知行合一。

 

佛说:“凡执著某一见解的人,而藐视其他见解,视为卑劣。”

 

功就是从心里发出的,......用你的佛心去做善事,用佛德,德就是道德,佛菩萨的德性。再加上你自身的佛德,所做的事情称之为功德。

 

人应当自作皈依,皈依自性三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法、僧,佛在心中,法在行中,僧在戒中。

 


相关开示

原文:佛的品德,道德和性德都是最高的境界,是无上正等正觉,修成的是大觉圆满,就是完全觉悟了,智慧圆融了。要用肉身之光加上智慧之光,把两个光合二为一,就是佛之光。

——白 話 佛 法二--36、《用纯善的心和菩萨心融合一起》

我们学佛,就要认识佛、懂佛,就要懂得佛的道德,拥有佛德。佛德是什么?就是佛的品德、佛的道德和佛的性德。师父分开来讲给你们听,第一,佛的品德是什么?高尚,从来不跟别人斤斤计较,一个不跟别人斤斤计较的人,就具有佛的品德。现在几个人有佛的品德?第二,佛的道德是什么?与世无争,帮助众生,普度众生,慈悲众生,你们有几个人具备佛的道德?有些人具备两个,有些人具备三个,但是很少有人能具备佛的这四个道德。

 

 

第三,佛的性德是什么?佛的性德就是佛的本性德能,佛的本性是善良的,佛的本性是人伤我痛,佛的本性是愿意替众生吃苦。

 

关于肉身之光、戒光、慧光、佛光

——解答来信疑惑(三百四十五)2019-11-17

问:《白话佛法》中师父讲到“肉身之光、戒光、慧光、佛光”,请师父开示这四种光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修才能出现这些光?

 

答:守戒的人身上会有光。守戒的人很干净,人家会尊重他。守戒的人会有智慧,就有慧光。一个人像佛一样,就有佛光。想要修出这些光,先从守戒、开智慧做起,然后要像佛一样大慈大悲,舍出时间无我地帮助众生。

 

Shuohua20181116   09:06  

关于“肉身之光”与“智慧之光”



男听众:有个同修问,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有肉身之光和智慧之光,结合在一起就是佛之光,这就是佛法界讲的“知行合一”,是这样吗?

 

答:是啊。肉身之光,我问你,很多受人尊敬的人,走到哪里,人家看到他的身体是不是肃然起敬?(对对,比如师父)不是师父。不要说肉身之光了,菩萨的瓷像,我们尊敬不尊敬?(尊敬)其实就是他的身体之光,他的身体之光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他的灵魂之光。他没有灵魂,哪来的身体?他的灵魂让人家受益了,所以他的身体也受到尊敬。其实讲到底还是灵魂——精神上的问题

 

(这里的“智慧之光”是不是就是指的灵魂之光?)对啊。灵魂是泛泛的所指,智慧就是说经过一般人的灵魂之后上升了,提高到一个境界了,才产生智慧的(明白了)

 

Wenda20200329   37:40  

何为智慧之光;师父的法宝就是《白話佛法》


男听众:您开示说的“肉身之光加上智慧之光就是佛之光”,何为智慧之光呢?怎么修智慧之光?您再开示一下。

 

答:比方说过去在同学当中,大家碰到一个问题都不知道怎么回答,都说等这个人来,等到这个人来了,他一讲,“哦……”那么等的时候这个人是不是有智慧之光?(是的)比方说大家碰到什么事情都解决不了,说要等师父过来,你们在等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师父有智慧之光?(是的)就是这个光,明白了吗?(好好学《白話佛法》就能得到智慧之光,是这样吗?)一定的,而且《白話佛法》它是一点一点让你得智慧,它不是一下子的,你经常长期地学,你的智慧之光就充满(明白了。我那天在想“师父的法宝是什么,师父的法宝就是《白話佛法》”,是这样吗?)对啊,师父的法宝就是《白話佛法》。《白話佛法》非常好,而且开启人的智慧,锻炼人的心智,成全人的功德,就这么好。

 

 

原文:知行合一。......每一个人在劝说人家学佛法的过程中,都能增长佛的智慧,用行为,行动来得到知识。

视频:012. 怎样做到知行合一?【真修实修】

wenda20160318  27:52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女听众:有的人很会说学佛上的大道理,但行为上做得不是很好;有的人嘴不是很会说,但行为上做得很好。请问师父,这两种情况如何能达到知行合一呢?

 

答:这两种情况,一种人就要多学多讲;还有一种人要多做,要言行合一。嘴巴讲得再好,你做出烂事有什么用?你要言行一致的。你嘴巴讲得好,对佛法很理解,你大不了就是一个佛学院毕业的学生,你不能像菩萨一样救人,你不能像菩萨一样显化,让众生看到你像看到菩萨一样,人家感受到你的那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人说,“雷锋,我从小就崇拜他”,怎么不崇拜?不崇拜,我怎么学雷锋?我不崇拜菩萨,我怎么学菩萨?我不崇拜释迦牟尼佛,不崇拜观世音菩萨,我怎么学习观世音菩萨,学习佛法?嘴巴讲有什么用,大不了你是一个学习过的人;而内心像菩萨,你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嘴巴不讲都没关系,你的行为已经让人家看到你是一个菩萨了。

 

看《白话佛法》要理论结合实践,多看多做wenda20140727A


听 众:《白话佛法》写得很好,我看得也很好。看的时候很懂,但是一到实际的时候怎么好像就做不到了呢?

 

台 长:很简单了,因为实践和理论是有个距离的。一个人理论上看得懂了,并不代表他实践就好,就像为什么大学生读完书出来之后到公司里面什么都做不了(对,就是当时看得挺好的,心里挺明白)要记住,心里挺明白之后马上要去度人,去跟人家说、去救人、去做,理论加上实践你就会得到真的知识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候想不通)对,想不通就看,就解决了,这个书就到你心里去了(哦,明白了。我现在第六册看完了,回头从第一册开始看)对,非常好非常好,你好好看(有时候……)说明你的理解力是行了,但是你实践力还不够(就是一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好像控制不了自己)控制不了马上拿出来看,马上解决,马上气消了,你就成功了。

 

 

佛说:“凡执著某一见解的人,而藐视其他见解,视为卑劣。”

【精选】智慧之人 不会执著某个观点



文字

师父跟你们讲,物质世界一切都会成、住、坏、空,包括人和一切有生命现象、无生命现象的物质世界,均为空。比方说任何一个房子、车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就会慢慢地变坏,变得腐烂,变得没有用,慢慢地就会变成一个虚无世界,现在拥有的、曾经所拥有的物质,都会失去。就像我们人的感情一样,我们曾经对某一个人很有感情,但是随着物质的慢慢消失,我们就慢慢地变得对他沉默。我们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曾经照顾过我们,这是一个实实在在曾经有过的事物,但是随着人和事物的成、住、坏、空,最后失去。实际上让我们懂得,一切“有”到最后均是“无”,一切“无”又是从“有”开始,这就是《心经》中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看待人间的事物,他不会执著于某一个观点。他知道今天的有,可能孕育着下次的没有;今天的没有,可能孕育着再过些时候的拥有。在无形的世界中,认为有的,那是灵魂,因为它永远存在,哪怕你的肉体不工作了,哪怕你的气没了,你的灵魂还存在,所以灵魂是永存的。而物质世界的东西,都是暂时的拥有,它可以随着成、住、坏、空而消失。这个世界上,一切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物质实际上都在消失中,所以佛法界不把它们称作为“有”,而称为是暂时的,视为虚空。只有精神上的东西——灵魂,佛法界把它视为真有、真空。当你拥有了自己的灵魂,碰到事情都能够处理,来理解,能够解决心中的难题和困难的时候,实际上你就是真空妙有。

第22集 原始的空性,拥有着本性 200325A

 

提问29.如何对治执著心20170828吉隆坡49:50


问:有的同修意识到自己的执著,但是不能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什么时候应该坚持己见,想要改掉这执著的问题,却觉得一下子每件事情都很难做决定。请问师父,应该如何对治这种执著呢?

 

答:太执著的人,就是把这件事情看得太重了。你们记住了,凡是把这件事情看得太重,你这个人就会执著。比方说,“我的孩子一定要读书好,读书不好,爸爸妈妈真的没脸了”,好了,你就执著了,所以孩子被他逼得最后考得不好,孩子自杀了。“我一定要变为富人……”我这里讲个真的事情给你们听,在我们澳大利亚有个老板,当年暴发户,很有钱,面子很大,后来到其他地方去做生意,一直没发财。人家劝他“回来吧,回来吧”,他说:“我不回来,我不赚大钱我不回来。”最后现在已经过世了。死之前人家还劝他“回去吧”,因为他是澳洲公民,结果他说:“我不回去,因为我最后没有发财。”这叫执著。你们记住了,人间一切不可得,不要执著,没有哪个事情可以执著的,因为人生无常。好好地学佛修心。

 

Wenda20200216   44:35  

何为不执著的学佛人


男听众:师父,您开示一下何为不执著的学佛人?

 

答:不执著,不要对某一件事情有偏执的想法。比方说你今天念经,“我一定要上天”,这个也叫执著;你今天念经了,你要是说“我一切顺其自然,我的目标虽然是上天,但是我不执著于念经,我众善奉行”就好了嘛。“我要念经,我要上天,我要念经,我要上天……”这也叫执著,虽然这个执著是正能量的,但是毕竟还是有漏的。明白了吗?(明白了,谢谢师父的慈悲开示)

 

中场视频

佛性长存 佛德永住


有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烦恼往往也特别多,太注重自己了,烦恼就多,而那些无私无我整天想着别人的人,他们善良,活得自在快乐,什么事情都不去留恋就心无罣碍,一个不能原谅别人的人永远不能心安理得。我们要抛弃人间的小聪明、寻找自己本性中的真智慧,想让别人快乐,首先自己要快乐起来。要让自己的佛性长存、佛德永住,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原文:佛法不是纯理论,佛法是实实在在要去做的,如果学了佛法之后,不实实在在地去做,就不会相应佛菩萨。“跟菩萨相应”的解释wenda20161125


原文:佛法不是纯理论,佛法是实实在在要去做的,如果学了佛法之后,不实实在在地去做,就不会相应佛菩萨。

“跟菩萨相应”的解释wenda20161125


听 众:师父,我们常说的“跟菩萨相应”,这个相应是什么样的原理?是不是菩萨在天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跟菩萨相应,不一定非要菩萨来才相应呢?

 

台 长:相应有好几种:一种叫智慧式的相应,一种叫意念式的相应,还有一种叫语言式的相应。举个简单例子,夫妻两个人,你讲一句话对方马上同意,叫语言式的相应;老公要去做一件事情,太太支持你,不讲话眼睛冲你一看,两个人出去了,这叫意念式的相应;你今天不讲话,什么都不讲,你今天做这件事情是好的、是对的,太太马上跟着你跑,跟着你一起去做,不但跟你跑还要帮助你一起去做,叫智慧式的相应;今天我们求菩萨也是这样,因为你善良,你已经是菩萨的善良,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了,你当然能够在天上了。你今天在人间像菩萨一样的身体,像菩萨一样的干净,像菩萨一样的语言,像菩萨一样的思维,像菩萨一样的行为,那你在人间不是已经跟菩萨相应了吗?怎么不能相应?人家都说你“哎哟,你就是一个菩萨啊”,你说说看,你是不是跟菩萨相应了?不相应,人家怎么会说你是菩萨?(明白了,谢谢师父的慈悲开示)

 


原文:功就是从心里发出的,......用你的佛心去做善事,用佛德,德就是道德,佛菩萨的德性。再加上你自身的佛德,所做的事情称之为功德。

弟子开示一~30

问12:师父在《谈佛德与知行合一》中提到:“做事情要做在功上,要做在德上,如果做任何事情是做在善上,做在一个事上,你是没有功德的,你要做在功上,要做在德上,这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跟师父时常教育我们说“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类似?

 

答12:还不单单那么简单。什么样的善事做了可以成为功德?如果你在做一件善事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为众生,而不是为了某一种利益或回报,那么这件事就会慢慢成为功德。整天为众生想的,做一件事情是用心来做的,因为你的心就是佛心,所以这件事就可以成为功德。如果你今天为了某一个利益,比方你今天请人家吃饭,就是希望人家回请你一顿,那么你的请客只是一种善,而不是一种功德。(有个人说他捐钱帮助盖庙,然后祈求一件他自己的事情,那么这是功德吗?)这就是善事了,善有善报,所以就只是增加一点福报而已。如果他捐钱盖庙的时候想着:我出一点点的力,希望庙盖成之后有更多的人能够学佛,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保佑,有求必应,希望大家能够学佛就好了,我不求回报。如果他这样一讲,他就有功德,而这功德可以用来保护他避免灾祸。如果他捐钱的时候说:我希望我的孩子好,老婆好等等,那么他会有善报的,但是只是他家里好,得到现世利益,来世没有了。

 

提问4.用佛心做事即为功德20171111墨尔本07:13


问:有关功德,师父说过,我们不管学什么,善全部都要归于功德,我们不管学什么法门,到最后全部要归于佛法。师父也曾经回答“功德是很神圣的,灵性根本拿不到”,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我们学佛的功德全在于行菩萨道?师父的菩萨行,普度有缘,教化众生,妙法圆融,帮助我们启发我们身上仅有的一点佛性,做佛事,救人救心,消业拔苦,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力,为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救度一切众生,倒驾慈航,陪众生过生生世世的人间生活,闻声救苦,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如何才能依止于师父和观世音菩萨,做任何事情都用声闻、缘觉、菩萨道和佛道这四圣道的心去做,把人间所做的功德转为出世功德呢?

 

答:讲到底就是一个字——心,用心去做任何事情,做得善的就是功德,用佛心来做任何事情,就是功德。你的发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发心好,你就有功德;发心不好,没有用菩萨和佛的境界来做任何事情,带有我执,带有四相——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一定不能成为功德。

 

wenda20160115  01:32:26  

发心越接近佛心本性功德越大


男听众:师父,“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我们在未明心见性之前,做同样一件善事功德时,是否发心越接近佛心本性,功德就越大

 

答:这个是的。越接近佛心的话,用佛心去做任何事情,你当然就变成功德了啊。如果你只是一般地做善事的话,那你就是善报,善有善报。

 

 

原文:人应当自作皈依,皈依自性三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法、僧,佛在心中,法在行中,僧在戒中。

心灵法门皈依的问题wenda20140420B


听 众:同修问我们现在皈依……我们这些弟子已经申请拜师以后,属不属于皈依观世音菩萨,皈依卢宏台长的?

 

台 长:你说呢?(我觉得是的)呵呵,好了(有的同修说他原来也皈依过)我问你,你到这个俱乐部弄一张卡,是这个俱乐部的会员,对不对啊?(是的)你到那个俱乐部又弄一张卡,是不是那个俱乐部的会员呢?(是的)那么加起来是不是都是俱乐部的会员啊?(是的)好啦。那你在那里皈依,我在这里皈依一样吗?(一样的)你皈依佛法僧三宝,我们心灵法门难道不是皈依佛法僧吗?观世音菩萨是佛吗?是啊,那你皈依观世音菩萨是不是皈依佛法僧了?(皈依)好了。执著于形式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执著在身上,这种人能修好吗?懂一点佛法,到处去自己以为自己是对的,就像一个房间里堆满了自己的货物,别人好的货物要给他,他拿得进来吗?(拿不进来)满了,因为满了呀(对)

 

如何理解皈依三宝

解答来信疑惑(一百五十六)2017-04-05

问:这次新加坡法会我请了一本《弘法度人手册》,在这本书中,第四部分第一篇《什么是佛教三宝》中写道:皈依自性三宝:佛在心中,法在行中,僧在戒中。在后面的名词解释中,三皈依:也作皈依三宝。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也可说为皈依:觉、正、净。一皈依觉,觉而不迷;二皈依正,正而不邪;三皈依净,净而不染。)

我们知道,六祖在其《坛经》里指出:“以自性三宝常作证明。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

把皈依佛、法、僧外在三宝,释为皈依觉、正、净自性三宝。

我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1.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住世三宝,即外在三宝

 

2.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为自性三宝,即向内求的自性皈依

 

3. 佛在心中、法在行中,僧在戒中,为师父用白话讲解的《坛经》中对自性三宝的阐述,使我们更容易理解。

 

答:正确。

 

视频:284.真正的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

 

结束视频

【精选】师父点化:怎样修到心佛合一而归的涅槃境界



文字

“诚实守护功德”,这句话听好了啊,非常重要。什么叫诚实守护功德?你说你今天有功德,你不能让它跑掉吧,因为功德以后可以消业的。比方说,你碰到一些灾难了,或者家里、社会,或者天灾,你有功德,你会消业的,你们不要忘记。那么这个业,这个功德到哪去了呢?靠你守住的,你用掉了啊。我问你们,你们现在是不是没守住很多功德?到哪去了?拿出20%给这个,拿出10%给这个,然后自己做错事情,5%的功德加进去,你说你做的功德有没有守护?没有守护功德,等到一个大的业来了,你就控制不住了,就出事了。那么师父跟你们说,诚实守护功德,也就是说守护功德靠着自己的诚实。为什么?做一点功德,“嗯,很好!我好好地保护好。”老老实实,不要说我今天需要功德了就开始去做功德,这叫不诚实地守护功德。听得懂吗?因为你做了,你就用了,就像你赚了钱了,你家里就用掉了。你为什么不能多赚点钱,家里留一点,等到该用的时候再用呢?

所以要诚实守护功德,才能进根本的本性当中。根本的本性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九识田中。一个人从佛而来,与佛同在,心佛合一而归,那就是涅槃。你的心跟佛一样,你是不是涅槃了?那么你怎么样让自己的根本进去呢?就是靠功德,诚实的功德。因为这种功德是离欲体的,就是离开欲望本体的。一个人的功德不能有漏的,你今天做了功德,你是为了某一件事情、某一个目的,和一个人只是在做功德,没有目的地去做,那个叫纯善功德,叫善德,善功德。

所以心经里边叫“究竟涅槃”,我们这里还没到这个境界,叫“究竟真理”。人间就讲究竟真理,这个究竟的真理就是我们说无常,苦空无常。你要让众生“彻见本性”,你要让众生彻底地了解这个世界,活在世界上的本性是什么。

——广播讲座-真正的解脱是无相 200304(第2集)




【PPT基础课件】电脑下载链接






下一篇:【基础课件】2-2、卢台长谈佛法与因果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3 14:59 , Processed in 0.0378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