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27|回复: 0

【填空、開示、简答(提高二)】1-4、学佛修心的目标(...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70

回帖

109万

积分

积分
1092941
发表于 2021-10-9 16: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填空1-4-(3)

法语记诵

“觉”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反省自身,反省自心,逐步提高。......万法归一,......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佛心菩萨心,

 

修心的基本起点就是修正心灵,达到心净心定的境界,......得到心灵的纯净,逐渐地明心见性。见到我们本来的佛性——包括良心、善心,使之培养壮大,发展成慈悲心。

 

原文填空

当我们(   )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这时候会有经历过(   ),如闻到了天檀香,见到菩萨笑等灵感后,逐渐地(   )就摆在面前了。

魔由心生,……现在我们能够(   )后再(   ),那么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

 

(“  ”)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反省(   ),反省(   ),逐步提高。

修心之路也就有千差万别。但(   ),无论我们修心之路有多么大的差别,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   ),佛心即是众生心,菩萨心即是慈悲心。

 

佛心就是(   )地想着(   ),菩萨心就是(   ),这都是极高的境界。

 

修心的基本起点就是(   )心灵,达到(   )的境界,

 

着眼于实际,从我们身上的毛病找起,……得到心灵的纯净,逐渐地(   )。见到我们本来的佛性——包括(   )、(   ),使之培养壮大,发展成(   )。

 

原文填空答案

(消孽障)(梦考)(修心)

(还债)后再(修心)

 

(“觉”)(自身)(自心)

(万法归一)(佛心菩萨心)

(佛心菩萨心)(修正)(行为)

 

(无我)(众生的苦)(慈悲喜舍)

 

(修正)(心净心定)

(明心见性)(良心)(善心)(慈悲心)

 

简答自测1-4-(3)

 

1、修心修什么?为什么说修心就是修佛心菩萨心?

 

答:当我们消孽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这时候会有经历过梦考,如闻到了天檀香,见到菩萨笑等灵感后,逐渐地修心就摆在面前了。

魔由心生,魔由心生,实际上心魔和孽障是密不可分的。还债后再修心,就可以轻装上阵。

 

“觉”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反省自身,反省自心,逐步提高。

修心之路也就有千差万别。但万法归一,修心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佛心菩萨心,

 

佛心就是无我地想着众生的苦,菩萨心就是慈悲喜舍。

修心的基本起点就是修正心灵,达到心净心定的境界,得到心灵的纯净,逐渐地明心见性。见到我们本来的佛性——包括良心、善心,使之培养壮大,发展成慈悲心。

 

备注(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開示1-4-(3)(提)

 

当我们消孽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这时候会有经历过梦考,如闻到了天檀香,见到菩萨笑等灵感后,逐渐地修心就摆在面前了。......“觉”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反省自身,反省自心,逐步提高。......万法归一,......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佛心菩萨心,

 

wenda20170526   01:19:34   

 

如何理解“以禅心印凡心”和“以佛心印凡心”

 

女听众:菩萨通过梦里发生在同修身上的事例,点化这个同修要以禅心印凡心。请师父开示一下,菩萨的这个“禅心”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禅心就是开悟心,开悟之心。你开悟的话,还会烦吗?还会整天在人间搞来搞去吗?(师父,您在《白.话.佛.法》里讲过“以佛心印凡心”,菩萨开示是“以禅心印凡心”,这两个意思应该都差不多吧?)因为禅心可以开悟你的佛性。举个简单例子,禅心是善心,那么佛心呢?就等于已经成为一个圣人了。我把它讲低一点你就明白了,你以善心去对付人间不好的心,和你做一个圣人去对付人间不好的心,有什么区别?(明白了,感恩师父)

 

 

Wenda20171217A   06:22  

 

发愿后梦考没通过,是愿力还没有进入八识田;发愿后应当念礼佛大忏悔文消除行愿的阻碍

 

女听众:我们很多人发愿后就会有梦考,梦考不通过,是不是发愿的那个意识还没有进入到深层意识

 

答:这话完全正确。发愿是什么?“愿”是哪里来的?“愿”上面是个原来的“原”,下面是什么字?(心)“愿”会没有心的?没有心的话,你怎么会进入八识田中?所以愿力是原来你本性当中的善良,加上你的用心,才会成为一个“愿”

 

(如果梦考不通过,是不是业障阻碍呢?)梦考不通过,当然有业障阻碍了。比方说,你想帮助别人,家里老公不同意,饭没人做,家务没人做,“还跑出去帮助别人干吗,去弘法度人,你家都管不好!”这个不是业障啊?这不是阻碍啊?

 

(发愿之后引起的梦考,一般是在第几意识起作用呢?)菩萨本身给你的梦考就是在你的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当中,转来转去,第七意识不能通过,怎么进入第八意识呢?因为你睡着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基本上其他的都不动了,只是一个“意”动(换句话说,梦考就是看这个愿力是否进入阿赖耶识,是这样理解吗?)至少到阿赖耶识

 

(发愿之后能不能同时跟菩萨祈求,念一定数量的礼佛大忏悔文,来忏悔消除阻碍行愿的业障呢?)都可以,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发了愿之后你必须要消业障,不消业障你的愿力会越来越减弱的,很多人发了愿之后违愿,就出事了。发愿,是等于用你的本性、佛性,会震动天庭的,为什么“愿”是原来的“原”——原本、本原,本原的心那就是佛性,你一发愿不就是佛心震动吗?所以你违背了,天神要不要惩罚?(明白了)

 

 

佛心就是无我地想着众生的苦,菩萨心就是慈悲喜舍,......修心的基本起点就是修正心灵,达到心净心定的境界,......得到心灵的纯净,逐渐地明心见性。见到我们本来的佛性——包括良心、善心,使之培养壮大,发展成慈悲心。

 

wenda20131213  01:20:29  

入定和禅定有什么区别

 

女听众:入定和禅定有什么区别?

 

答:禅定,是通过某一种特殊的方法来让自己的心定下来,通过“禅”。禅是什么?一种寂静,一种用佛的理念让自己的身体、血液、肉身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人会定下来,这叫“禅定”。“入定”是什么?就是把心定下来,是人间修为法。一个是通过佛学的修为法(那我们入定时会不会魂魄出去啊?)会啊,所以不要入定,我从来不叫你们打坐的。情愿自己修自己的,也不要有偏差。因为“入定”很多人会进步快一点,但是冒一定风险的(明白。台 长您要保重)好,再见。

 

问8:白 話 佛 法五中,师父讲,你总是可怜人家,要有悲悯之心,无缘大慈才能达到法身的智境,这跟我们通常说的戒定慧,是不是一回事。

 

答:法身智境是菩萨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一阶一阶逐步修成的。这个修心过程中的阶梯就是戒定慧,从守戒开始,进而生定生慧。修心就是让慈悲心从无到有,再从有提升为无缘大慈,达到这个水平的智慧才是菩萨的境界,即法身智境。

 

《佛学问答·三》




原文填空 1-4-(4)(提)

 

法语记诵

 

修正心灵为修心的出发点,

 

“忍辱精进”就是保持我们心灵纯净的方式。......是唯一的不“接”恶缘的法宝。.....忍辱是表相,真正要求的是心不起波澜视外辱如无物,也就是修心中的“境转心不转”。

 

心要时时地擦拭,消孽障,让忧愁诱惑等尘埃不着落,从而得“心净”,心灵的纯净,目的是显露本性。

 

 

原文填空

 

(    )为修心的出发点

 

幡然悔悟的的契机必须有(   )的积累做基础,正所谓(“   ”),无论是通过念经还是做其它善事积累功.德,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有(“   ”)的可能,

孽.障消除了,心灵上遮掩你(   )的污垢擦掉了,这时候才能见到“不自私”的(    )、“爱和包容”的(    )、“孝”的(    )。

 

心中认识到还有制造这些污垢的源头:(    )。

 

(    )不除,(    )则是事倍功半,甚至寸步难行,即使久负盛名之有修,也有不能尽除(    )的可能。

三毒之害伴随着(    )的全过程,也是(    )之人时刻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付三毒的法宝没有别的,(“   ”)是关键,

 

“ 忍辱精进  ”就是保持我们(    )的方式……。是唯一的不“接”恶缘的法宝。……忍 辱是表现,真正要求的是(    )视外辱如无物,也就是修心中的(“    ”)。

 

无论是“我执”还是“他执”,都是因为理解事物不全面而造成的一种(    )。……解决的根本是去除(    ),不以(“   ”)来认识佛法,

心要时时地擦拭,消孽. 障,让忧愁诱惑等尘埃不着落,从而得(“  ”),心灵的纯净,目的是(    )。

(    )到一定程度后,(    )就显露出大部分,不再容易被污垢遮掩,……这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

 

心的干净是(   )的而不是躲出来的。

 

原文填空答案

(修正心灵)

(功德)(厚积薄发)(“一点就破”)

(本性)( 本性)(本性)(本性)

 

(贪 嗔 痴)

(三.毒)(修心)(三毒)(修心)(修心)

(“戒 定 慧”)

 

(心灵纯净)(心不起波澜)(“境转心不转”)

 

(偏见)(“我”)(“我知我见”)

(“心净”)(显露本性)

(净)(本性)

 

(修出来)

 

 

简答自测1-4-(4)

 

1. 如何理解“心的干净是修出来”?

 

答:(1)修正心灵为修心的出发点,幡然悔悟的契机。必须有功德的积累做基础,正所谓“厚积薄发”,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有“一点就破”的可能,孽障消除了,心灵上遮掩你本性的污垢擦掉了,才能见到“不自私”的本性、“爱和包容”的本性、“孝”的本性。

 

(2)要心中认识到还有制造这些污垢的源头:贪瞋痴。三毒之害伴随着修心的全过程,也是修心之人时刻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付三毒的法宝没有别的,“戒定慧”是关键,

 

(3)“忍辱精进”就是保持我们心灵纯净的方式。是唯一的不“接”恶缘的法宝。

忍辱是表相,真正要求的是心不起波澜视外辱如无物,也就是修心中的“境转心不转”。

 

(4)心要时时地擦拭,消孽障,让忧愁诱惑等尘埃不着落,从而得“心净”,心灵的纯净,目的是显露本性。净到一定程度后,本性就显露出大部分,不再容易被污垢遮掩,这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

 

 

 备注(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開示1-4-4)(提)

 

修正心灵为修心的出发点,......幡然悔悟的契机。......必须有功德的积累做基础,正所谓“厚积薄发”,......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有“一点就破”的可能,才能见到“不自私”的本性、“爱和包容”的本性、“孝”的本性

 

wenda20130616B  51:24

何为真正的开悟

 

女听众:对佛法理解性的开悟和真正的开悟和印证有什么区别呢?开悟是不是要建立在对佛法的理解基础之上?

 

答:真正的开悟是什么呢?至少要了解佛法,要知道佛菩萨为什么在人间这么救人,我们学的佛法对人间有什么真正的益处,应该要懂得我们到人间来是为什么,这就是人生的开悟。一般对这种理解和不能深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存在着你刚才所说的悟性不足,一个有悟性的人就能开悟,连悟性都没有他就不开悟。同样的一个事情很多人对它的理解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忍辱精进”就是保持我们心灵纯净的方式。......是唯一的不“接”恶缘的法宝。.....忍辱是表相,真正要求的是心不起波澜视外辱如无物,也就是修心中的“境转心不转”。

 

问:师父在白 话 佛 法中讲到:“心要时时地擦拭,消孽障,让忧愁诱惑等尘埃不着落,从而得心净,心灵的纯净,目的是显露本性。净到一定程度后,本性就显露出大部分,不再容易被污垢遮掩,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小心呵护着它,培养它壮大它,让它不要再迷失,这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师父在玄艺问答中说明心见性的境界已经超脱六道了,而这里师父说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请解释。

 

答:“本性显露的时候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这里面要注意到一点——是本性显露一点点,太阳光刚刚显露出来,不就是学佛的开始吗?刚刚开始慈悲,刚刚开始有同情心,懂得去度人了,一切都刚刚开始。太阳来了,并不是马上照得到。太阳来了,可能你家窗户还关着,窗帘里渗进来一点点阳光,你看到的阳光是有限的,不就是刚刚开始吗?不吃苦哪能得到快乐?猴子不把尾巴斩断怎么做人?人性中丑陋的东西不去掉,你就是人,成不了菩萨。

——来信解答195

 

wenda20151220B  54:26  

 

臺長开示什么才算真正放下

 

男听众:请问师父,放下是指我们过去执著人或事,现在即便听到、看到、接触到,心里也完全不起一丝波澜,还是说只要我们能离开过去执著的东西,就算是放下了呢?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

 

答:实际上什么叫放下?放下就是说你忘记了,已经不当回事了。放下有好几等,有好几个级别的。有的人放下了,是不想;有的人放下了,想起来就难过,这就不叫完全放下。完全放下的意思就是说,根本这件事情已经完全不去记它了,想都不会去想它,讲都不会去讲了,别人来问你,你都会想不起来了,那就是真的放下了。

 

比方说很多修心的人、出家的人,他说“你有没有父母亲啊?父母亲还健在吗?”“健在。哦,谢谢。”他也叫放下,为什么?他没有想其他的,就是健在。你问他健在,他就说健在,他不会再想下去,那就叫放下。如果你一讲到他父母亲,他马上就想,“哎呀,我怎么怎么……”所以很多人跟师父一接触,我一讲他感情上的问题,他接下来就不理我了,因为他的脑子简直要发神经一样,“哗……”开始转了,想到他感情问题,女朋友、男朋友,搞来搞去那种事情,我跟他讲话他都听不见了,因为他转进去,他已经想进去了,想不出来了(明白了。弟子今天没有问题了,感恩师父)再见。

 

 

心要时时地擦拭,消孽障,让忧愁诱惑等尘埃不着落,从而得“心净”,心灵的纯净,目的是显露本性。净到一定程度后,本性就显露出大部分,不再容易被污垢遮掩,......这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

 

Wenda20190614B   30:33  

 

明心见性的“见性”是指什么;觉悟靠自己修

 

男听众:师父您在《白 话 佛 法》上讲:要修成正果,就要明心见性。这里的“见性”是不是包括了见到“菩萨的本性”和见到“佛的法性”两种?

 

答:对,就是见到本性(见到菩萨的本性后,如果妄想放不下,说明还是不能见到真如本性,这样理解可以吗?)对啊,你有妄想的话,你怎么见到你的本性啊?(那见不到真如本性,就无法见到法性,说明还是修不成正果,是不是?)是啊,明心不能见性,你当然不能修成正果。这个正果就是说你要达到正等正觉,那就是菩萨的智慧啊

 

(弟子在这里向师父深深忏悔,昨天一个人在读学《白 话 佛 法》时,因为读不懂,串不起来,生出了种种妄念,“菩萨为什么不直接让我们开悟?师父讲《白 话 佛 法》为什么不讲得更加直白些?”今天弟子想明白了,学佛学法要证悟,这是一个想通想明白的过程。想通了,表明在这一点上修心修好了;做到了,表明在这一点上修行修好了。想不通、想不明白就会自己把自己捆绑住,而不是被师父捆住了。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证悟佛法就是最好的一种办法。感恩师父慈悲,弟子知错)嗯,觉悟靠你自己觉悟的,也不靠别人的,对不对啊?(嗯,感恩师父)

 



原文填空1-4-(5)(提)

 

法语记诵

信了心就定下来了,......只有“心无罣 碍”才能“无有恐 怖”,再谈修心救度他人。

 

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则生道。

 

原文填空

 

不管机缘如何,信了(    )就定了下来。……只是怎么教怎么做,不去学习,不去领悟,这些都不是(    )。

有(    )才有牵挂,有了牵挂,(    )就随着牵挂去了,(    )也就不定了。

 

修(    )(救助众生的法)要有(    )做基础,……只有(   )才能“无有恐 怖”,再谈修心救度他人。

 

“心定”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    ),二是(   );其基础建立在(    )上,……才能定下心来修行

我们要先做好自己的(    ),坚信目前的困难是有原因的,困难也是暂时的,从而达到(    )不随境转,境转(    )不转,一心(    )的境界。

 

(   )则飘,(   )则定,(   )则生道。总的来说,佛 法人生,人生佛 法,把(    )应用到人生,自人生中(    )佛 法,坚韧不拔,自会渐入佳境。

 

原文填空答案

(心)(定)

(孽.障)(“我”)(心)

 

(大 乘 佛 法)(小 乘 佛 法)“(心无罣 碍)”

 

(坚定的信念)(坚定的目标)(明理)

(功课)(心)(心)(觉悟)

 

(心浮)(心净)(心定)(佛 法)(参悟)

 

简答自测1-4-(5)

 

1、如何修心定?

 

答:信了心就定了下来。只是怎么教怎么做,不去学习,不去领悟,这些都不是定。

 

有孽障才有牵挂,有了牵挂,“我”就随着牵挂去了,心也就不定了。只有“心无罣碍”才能“无有恐怖”,再谈修心救度他人。

 

我们要先做好自己的功课等。这样才能坚信目前的困难是有原因的,困难也是暂时的,从而达到心不随境转,境转心不转,一心觉悟的境界。

 

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则生道。总的来说,佛法人生,人生佛法,把佛法应用到人生,自人生中参悟佛法,坚韧不拔,自会渐入佳境。

 

备注(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開示1-4-(5)(提)

 

信了心就定下来…有孽障才有牵挂,有了牵挂,“我”就随着牵挂去了,心也就不定了。……只有“心无罣碍”才能“无有恐怖”,再谈修心救度他人。

 

Shuohua20180803   20:01  

 

破不了“四相”,最大问题是有“我相”

 

女听众:师父曾经讲过一位高僧前世伤害过一个人,今世他出家,深知因果报应,也深知不了缘超脱不了六道,就主动找那个人来了缘的故事。师父告诉我们,遇到每一个人都是有因缘所在。那请问师父,像这位高僧已经达到无我的境界,深知因果是否是无我的前提?

 

答:首先他只是在人间的高僧,还没有涅槃,还没有超脱,你怎么能说他达到无我的境界了呢?高僧一定是达到无我的境界了吗?(不一定)好了,这还不懂啊?

 

(师父,如果我们想修到无我,是不是必须得深知因果?这是一个大前提,是吗?)对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四相”一定要破除,你破不了“四相”,最大的问题就是还有“我相”,所以把“我相”破掉了,你这个人就成功了(好)你说连“我”都没了,你还有什么着相啊?没有了。所以很多人要面子,脸红,“哎哟,批评我了,讲我了,鼓励我了,给我了,我做得多了,他为什么比我好啊?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没有表扬我啊……”你说哪一句话离得开“我”的?你是谁啊?没有出生你是谁?出生之后你又是谁啊?根本就是虚幻、变化的一个“我相”,人死了之后又是谁啊?

 

wenda20160327B 39:04  

 

念心经时意念示“慈悲众生,却不罣碍”

 

女听众:同修念心经的时候有一个意念告诉他“慈悲众生,却不罣碍”,那种感觉是“慈悲众生,和众生是佛缘;罣碍众生,就成了人间缘;慈悲不罣碍,是续佛缘;罣碍了,就落入尘缘”。请师父开示。

 

答:讲得太好了,这像菩萨讲的话。叫他把这几句话写出来,好好地勉励自己,不要进入尘缘,要进入佛缘!慈悲、罣碍之后……就像臺長一样,我很慈悲你们,但是我如果心里老罣着你们,就是人间的了,“碍”了。

 

 

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则生道。……佛法人生,人生佛法,把佛法应用到人生,自人生中参悟佛法,坚韧不拔,自会渐入佳境。

 

wenda20170505   55:22  

 

同修感悟修心的次第

 

问:有一个同修理解修心的次第是:先求心净,再求心定,然后才会心空,最后才能见性。不知道他这样理解对不对,请师父指点一下。

 

答:是的,这样理解可以。

 

Wenda20170901   03:00  

 

悟性对学佛人非常重要

 

臺 長 语:一个人心中有佛就是见到真的如来了。菩萨还有这个可能性到人间来度人,如果你没有处理好人间事务,有可能会走偏,但是佛一般就不会了。菩萨是很慈悲的,但是实际上菩萨跟我们人一样,有一句话叫“见性成佛”,你见到本性了,你就成就你的佛了。实际上佛是最高境界,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就是没有再高的了,没有顶了。人开悟了,有的人开小悟,有的人开大悟,有的人一直开悟,叫觉悟。悟性,是我们学佛人非常重要的,所以佛法界讲“明心见性就是佛”。





上一篇:【填空、開示、简答(提高一)】1-4、学佛修心的目标(...
下一篇:【填空、開示、简答(一)】1-5、以佛法谈生命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5 01:00 , Processed in 0.0609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