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47|回复: 0

烦恼即菩提,三界是道场。1-40

[复制链接]

1565

主题

3

回帖

6893

积分

积分
6893
发表于 2020-7-21 10: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烦恼即菩提,三界是道场。……只有当你不趣入,不对这三界存有想法,什么样的境界都能解脱。

 

白 話 佛 法1-40 《 三界视为虚幻,烦恼即为菩提 》

 

原文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765



 

相关开示: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是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就是烦恼即菩提。

 

佛经上讲: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为什么?)以第一义而不二故(就是这一个义理,这一个道理,因为没有第二种解释)。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人,菩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因为你是菩萨,你还不能理解佛的真正的真谛和他的义理,所以以菩提为烦恼。

 

视频开示 第92集 《 烦恼即菩提 》



 

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你想离开这个世间之后的修行,和你正在这个世间在世修行,实际上就是一样的方法在修,你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就是是一种。有的时候人的烦恼会给你带来菩提,有的时候不要说“我要寻找菩提,所以我离开了烦恼”,是因为有烦恼才让你找到菩提,所以它是一法如。就如生死与涅槃不二一样。

 

法法是心,师父跟你们说,尘尘是道,真正学佛修心的人不会这么固执,不会这么执著,“我一定要什么环境下,我一定要怎么样,我才能修好心”,真正修行的人叫随缘修心,随机参禅证悟。这就是我们很多的菩萨到人间来“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视频开示 第90集 《 拥有佛性,自然解脱 》



 

“一念知”,当你一个念头你明白了,“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就是说,这个道场只不过是让你成就的道场,就是让你成为你的人生当中的一个智慧啊。……心中要有道场。心中为什么要有道场呢?因为你的心即是道,而道即是心,所以,叫“道心”。

 

白 話 佛 法6-18    《 一念知成就智慧 》



 

“菩萨触物斯照”。什么意思,就是菩萨,“触物”就是接触所有的事物,“斯照”,就是马上可以照见他的五蕴皆空,马上就能理解这件事情,叫“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也就是说声闻乘的比较小根智人,他不知道心法两空。实际上心到了最后也是空的,法到了最后它也是空的,所以心法两空。

 

了知万法皆空,一切就都是佛性的变现。当你知道这些,你的心却无罣碍,你的心才能破除心中的迷误和存物,那么这样,你的心中就会慢慢地无四相。能够远离四相,你就远离了障碍和罣碍,所以你才能见到真佛。



视频开示 第42集 《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 》






 

shuohua20130215 25:40

 

对“烦恼即菩提”的理解

 

问:“烦恼即菩提”,我们以后没有烦恼了,是不是就没有智慧了?

 

答:没有烦恼说明这个人的智慧已经到底,有无限智慧了,不是利用烦恼来增加菩提。在人间有烦恼是自然的,而我们随着烦恼的增长可以用无限的菩提来制服它,让我们得到更高的境界,当我们得到更高的境界就到了无上菩提,那个时候我们就根本不会有烦恼了,是不是有智慧?(是的)就像读书一样,小学的、中学的、高中的功课都会做之后才会得到解决大学问题的方法(对,谢谢师父!)



 

Wenda20200223 28:22

 

如何理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问:在《 六祖惠能传奇 》里有一首偈语说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这里面的涵义。

 

答:很简单,你自己觉得这个事情有的就有了,没有就没有了。怎么叫“恰如”?就是你刚刚找到一个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这个意思。你在人间去寻找,明明是在空性当中,全部都是清净的心,全部都是没有的,或者你找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整个就是一个“兔角”,什么意思?这一点点的东西,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你去看到了,你去找到了,你给自己制造心灵的一种烦恼和创伤,那不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吗?(对。那是不是就有点像观世音菩萨一次开示说到的:入世间救度众生而不染尘缘罣碍?)对啊。

 

你是医生,你又要救人,又不能被病人传染上(对)“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说你离开世间法则去追求成佛,就如希望兔子长出角一样,不可能的。你想想看,你离开世间去寻菩提……菩提就是到世间来救众生的,他“不离世间觉”,在世间才能成菩萨;菩萨离开了世间,离开了众生,他怎么成佛?(对。那我们应该怎么去修,可以做到这个境界呢?)你要成佛的话,要好好地救度众生,自己守戒,自度度人,这就是境界。



 

Wenda20190215 41:28

 

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师父您曾经开示过,菩萨对于他经历的一切是不住心的,不会往心里去,除了提高我们自身的境界,是否平时也可以加强这种不住心的意识来锻炼自己一切不住心呢?

 

答:可以,完全可以,就是靠平时锻炼的。你平时念念念,每天念礼佛大忏悔文,每天念阿弥陀佛,到了走的时候你才念得出来啊,你才能把阿弥陀佛住在心里啊。你把贪瞋痴慢疑全部不住心的话,那你到时候这个心上哪会有贪瞋痴慢疑啊?(对。

 

请问师父,是否把我们的第五识——眼耳鼻舌身,当外界对我们的影响形成一种屏障,使第六识没有感觉,也就不住心了呢?)对啊,你守住你的眼耳鼻舌身,那你的意念就会干净很多,明白吗?(明白,但是我们有时候在境界现前的时候无法做到)境界现前的时候无法做到,所以这就叫人啊,你就是人,你要是菩萨你就做得到了(对不起,师父。

 

六祖慧能大师当时仅仅因为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师父能否给我们开示这句话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还不懂?心都没了啊。你说说看,你在人间没有贪心,没有恨心,什么心都没有,你心无罣碍了吗?心无罣碍,心是不是打开了?(是)对啊,心无所住了,你没有地方去了,心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罣碍了(对)比方说,你今天很贪心,住在你的心里,好,你心有所住了,那你的心就坏了;今天恨心住在你的心里了,你就开始恨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那说明你没有这个心了,生不出来了(明白)师父再给你举个简单例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叫你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在人间再好的事情,你都不能去把它住在心中“哎哟,这个很香哦,这个很臭哦,这个怎么样怎么样了”,因为它的自性本能都是在内心当中的,你一住心,你就烦恼生心了,开始烦恼心就生出来了,因为你一牵挂,你就会贪欲六根情欲了。所以菩萨叫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你已经“菩提本无树”了,“明镜亦非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对)

 

你在人间,一个是空无一物,随过随灭;一个是雁过留声,一个事情过去了,留在你的心里了,那个事情又留在心里了。你今天去恨别人了,今天去嫉妒别人了,你留在心里了,你想想看你的心会不烦恼的?(会烦恼)好了,我现在给你解释了你就知道了。为什么?实际上后天的熏陶,也就是人运用了自己本性的一些肮脏的东西住在你的心中,使你丢失了你的慧命。我们现在要无所住心,应无所住,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套住我们,那你就是解脱,就是没有枷锁套在你身上(明白了,感恩师父。弟子向师父忏悔,最近各种心生出来,心里静不下来,贪瞋痴慢疑,对不起师父)





上一篇:你心中,什么事情都能如如不动,觉得是物空,实际上就是在你的心中有一个道场。1-39
下一篇:缘由愿来。1-40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5 02:49 , Processed in 0.04508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