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法上来讲这个“克”就是一个“戒”,只有持戒才能学佛法。 白 話 佛 法 2-12 《 从六根、六尘谈境界的提升 》
原文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77&tim=1688112864534
相关开示: 一个人修心,不要说贪瞋痴慢疑不能有,连一刹那身口意都不能偏入世俗凡庸的状态。今天脑子里说“修心归修心了,这个无所谓”,…这种一刹那都会伤害到你的本性。 要清净超脱。心要清净,让心处于一种不造业的状态。心怎么样处于一种不造业的状态?嘴巴不乱讲,手不乱做事情——不好的事情,意念不想不应该想的事情。… 要认识、感知世界上一切如梦幻泡影,就像一个泡泡一样,没有了,像一个影子一样,一会儿就没了。行持正念。…净化心绪,控制欲望。人的欲望要学会控制,没有欲望那是假的,有了欲望能控制它,戒律就能够守住,智慧就增长。 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开 示 200808
要经常关住自己的“门”,不要让人间的任何意识流入到你的内心。……你在内心世界的“蕴”才会干净。 《心经》里叫我们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不要有思维,不要被外面世界的五蕴——污泥浊水、红尘遮住,你就能看清自己的心,你就能明白自己的心到底是干净还是不干净。 —廣 播 讲 座 第3集 《 意识是心中的蕴 》
持戒修福,那是增长善根、具足善缘的保障,更是修学一切正法的资粮。 所以,大乘佛教把持戒修福当作最基本的德行。《 华严经 》上曾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大般涅槃经 》中说:“戒是一切善法阶梯。” 法国 巴黎 190907
shuohua20170505 05:54 如何全方位地持戒 问:师父,我们如何恰当地许愿来帮助自己全方位地持戒,严守身口意三业? 答:其实全方位持戒,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出家了,这是你逼着我讲这句话的。出家人不就是全方位持戒?他天天在庙里,连行僧都不行,到处跑的人都不行。你要天天在庙里这么念经,不出门,就是一日三餐加上念经修心,讲到底,不是至少超脱六道吗?至少是声闻、缘觉道的菩萨。就算阿罗汉果,那至少已经解脱了。 有些人定得很高:“哎呀,我要做菩萨,我要普度众生。”你连自己都度不了,你度什么众生?你到最后连自己都保不了,能做菩萨?阿罗汉果你都做不到,你还想做菩萨? 你看那些法师,他们是全方位的,他穿着法衣,他敢做坏事吗?他剃度,跟人家接触,人家会忌讳他们的。他跑出去跟着拍拍打打,人家就觉得他不对了,他也不会去拍拍打打(是)因为他穿着法衣,他怎么可以…… 他完全放下了,他没有家庭,所以修心就比较容易一点。我今天上午还在教育他们,平时嘴巴讲得多好听,一碰到家里人来了,碰到什么事情了,马上什么都忘记了,什么佛什么法,没了,自己家里人最重要。自私心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啊 (明白了。您身边东方臺 的那些小朋友,就是那些护法,跟着您,我觉得他们好幸福,在您身边真的是一种福气)很幸福,我也很幸福,只是我是很辛苦(师父辛苦了)
Wenda20200501 49:25 “都摄六根”是守戒,“五蕴皆空”是境界 问:您之前在《白 話 佛 法》里面讲过“六根、六尘、六识”。想请教师父,“都摄六根”不受“五欲六尘”的染著之后是不是就是不造新业了? 答:应该是,你在改变,怎么会造新业呢?(“都摄六根”然后“照见五蕴皆空”了是不是并不代表他的旧业消了,只是说他不造新业而已?)你经常不造新业,你经常做善业,很快地旧业就消掉了 (哦,其实还是要做善事,然后要守戒)那当然了,肯定的(那从“都摄六根”到“五蕴皆空”,这是一个递进关系吗?)是啊,“都摄六根”是守戒,“五蕴皆空”那是境界 (师父《白 話 佛 法》讲的我们不是很懂,所以请教师父,您最近讲的《白 話 佛 法》都是非常深)对啊(师父讲到空性、三解脱门、无相、无作,还有最近您讲的止持守戒的问题,都很深很深的,很多都是大经里面的内容)对啊,要多看,大经里面的内容,要多看(真的很好很好,感恩师父)
守戒律是奠定能否成佛的重要基础 wenda20161211B 24:46 问:师父,您一直在讲守戒律对我们修行非常重要,您能给我们广大的同修再开示一下吗? 答: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弘法到人间。他走的时候,他的弟子跪在边上都在哭,说:“佛陀,您走了之后,我们怎么办?”佛陀就说了一句话“以戒为师”。也就是说守戒律是奠定一个人成佛不成佛的一个重要基础,一个人守戒律,这个人一定能成佛。 一个人为什么要守戒律?只有守戒律才会对人家尊重;只有守戒律才会精进;只有守戒律才会忍辱;只有守戒律,才会不停地改变自己,向菩萨奋进。守戒律就是我不该做的不能做,不该想的不能想,不该拿的不能拿,不该说的不能说,这种就叫守戒。所以守戒律非常非常重要。 一个法师讲的就是守戒律,他怎么能成为法师的?就是因为守戒。他不守戒能成为法师吗?我讲过,法师就像律师一样的,律师他本身就是守法律的,他不会做违法的事情,所以他才能做律师。对不对?(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