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喜是在人世间最好的感应。如果用我们人最本性的东西来感应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你就会法喜充满。如果你用菩萨的心去对待一切事物,你得到的就全部是菩萨的东西。 白話 佛法3-5 《法喜转换,战胜欲望》
原文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16&tim=1681183822388
相关开示: 真正的是学会寂静。寂静,用现在话讲,就是“我在这个世界当中,我什么都看不见,我什么也听不见,我心中平淡如水,平静如水”,那么这样,你法喜就会经常转换你的悲哀和烦恼,你就获得了学佛的成就。… …… 其实修心就是修到你的心宁静,修心就是修到你的心祥和,修心就是修到你的心不贪,修心就是修到你不执著和拥有内在的法喜。所以真正能解脱的人,他是拥有法喜的人;真正能够解脱的人,他才是一生宁静和祥和的人。 —视 频 开 示 第93集 《 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
犹如唯识论讲的,你的意识、你今天拥有的想象的所有的,都是你的心所造。今天心想了什么,心就发现了什么。举个简单例子,内心像面镜子,想象某一位菩萨,内心镜子里会产生一尊佛,然后你就特别开心,心中有佛,看见了这尊佛,好像是有的,实际上是想象出来的,这就是空即是色,这就是心能造万物。…… 所以菩萨让我们何必去造作空色法呢?……佛法界讲,实际上一切色空皆隐藏着妙法。妙法就是怎么样转换意识。唯识论就是讲转换意识,让意识能够成为大乘佛法的一种境界,能够超脱自我,能够境界提升,能够忘我,能够无我,能够去除我相的人,才称得上大乘境界。 视频开示 第97集 《自性当空 真空妙有 》
佛陀说:“执相修布施、持戒,乃至希望生天,这些 都是生灭的法,并不究竟。唯有不住相,修一切善法,心无所住着,才是最究竟的大乐啊。 —白 話 佛 法视 频 第6集 《 佛陀当年的故事 》
问:法喜与得意的区别?我自己理解,法喜是由内而外的高兴,比如某某求菩萨得到了加持,或者参悟了一个佛理,法喜是有感恩在里面;而得意是由外而内的高兴,就是看到自己做出的成果而得意,得意是为自己而感到高兴,得意是有自我在里面。 答:基本都是对的。法喜就是因为有慈悲做基础,慈悲心布施出去得到的喜悦,是菩萨的喜悦,法喜本身就带有慈悲。得意是得意洋洋,志在必得,得到之后心满意足的得意,得到的是人间的东西,会没有的。 解答来信疑惑 (一百五十二)
Zongshu20171014 05:09 自性解脱,创造出法喜充满 臺 长语:人生好好地把握时光,把握时机,不要浪费。很多人一辈子活在无法解脱自己当中,“我不行,我不可以,我不能,我做不到。”他怎么能够做到自性解脱呢?他没有办法解脱自己。看看人家,有时候想通了,放下了,也就不痛了。你自己拉着,一定会痛的。人啊,有什么?自性,你自己的本性在,当然应该解脱出来。自性解脱,你就会创造出法喜充满。
wenda20160415 33:19 心中法喜自有庄严相;观-音-堂就是人间的精舍 问:师-父,怎样可以修出像师父一样庄严的相貌? 答:修啊!你看看,师-父笑起来,人家都很开心;师-父笑起来,人家都很喜欢(师父很幽默)很多事情,你心里法喜充满啊。实际上很多人都会很幽默,问题是他没有法喜,没有到他内心(对对对。师-父讲的就是要从心里修,是这样吗?)对。你心里像佛、像菩萨,心里修,你怎么会不开心?(节选)
Wenda20200809 04:04 如何理解“无为境界以禅悦法喜为食” 问:师-父,一个音频中,佛陀说道:“修道也是这样,涅槃以不放逸为食,无为境界以禅悦法喜为食。”师-父,您能开示一下第二句吗? 答:当一个人打坐修禅之后,他会产生一种法喜的。法喜的人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烦恼的人就叫禅悦。如果你打禅进入一种涅槃了,你就是很开心的,你想通了,就是通过坐禅你想通了。想通的话,你不会烦恼,对不对?(那这就是无为境界了?) “无为境界”就是你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目的了。你没有目的地去做任何事情的话,你说说看,你当然开心了。你帮助别人没有目的,多开心啊;你帮助了别人总是希望人家能够回报你,回不到你不就痛苦了?(对对。帮助别人没有目的,那你做出来的就是功德,是这样理解吗?)对啊,功德的话,你不但要帮助别人,而且要无私的。要无私地帮助别人,而且是一种无缘大慈(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