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56|回复: 0

【故事】佛陀当年的故事

[复制链接]

2176

主题

393

回帖

7万

积分

积分
78213
发表于 2021-3-20 17: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陀故事】佛陀当年的故事 (未更新)




師父講佛陀当年的故事:

 

很精彩的一个佛陀当年的故事,佛陀当年2500年前,我们回顾古印度的时候,当时佛陀在舍卫国,大家在经文上都看见佛陀在舍卫国,当时的时候,当地有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人,这个年轻人只有20岁出头,他已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琴”是会懂得弹琴;“棋”是会下棋,那是一种文人高雅的东西;“书”会书法;又会画图,所以甚至这个年轻人只有20岁出头,连医学都很精通。但是他学的越多,他觉得自己越不满足,觉得自己太少了。因此他不快乐,他发愿要把天下各种的技艺都要学会。这位年轻人就到处拜师参学,他什么都学,从穿衣服开始学,他就成为了一位很好的裁缝师;他又学饮食方面,成为一个很好的厨师……这个年轻人很聪明的,还有其他的技艺,别人不会的他都会了,但是他还觉得不满足。他觉得“哎呀,我要学更多”,还是不开心。“不会太多”,于是他又立志要游学于天下,就是我要到全世界他认识的当地周围的国家去跑一跑,去探究百工技艺,就是说一百样、一千样技术和工艺。他离开舍卫国就开始出发了。他看到有人在做一种弓箭,虽然看来很简单,但是制作人的手艺非常的精巧,三下两下居然就把一张弓弯成了,而且每一次的成品尺寸都是一样,他在边上非常地惊叹。他觉得“这个手艺我应该学,有朝一日如果有人来侵犯他,自己也可以有个防备”。他很用心地学,没有多久,果然被他学得非常非常的精巧,而且手艺和师傅一样的精美,于是就离开了该处。接着,他看到有人在雕刻,他一看“哎呀,这么精美的雕刻多好啊”,看着一块烂木头居然可以刻上栩栩如生的龙啊凤啊,“哎呀,这个手艺好”,于是他又潜心学习。过了一段时日,他学会了一手雕刻的好手艺,这个人很厉害,学成之后他又离开了。半路上,看到有人在造船,他觉得自己“我在陆地上的各种技能我都会了,但是我海上、水上的技能我还不会”,他就开始学造船了。过了一段时间,造船的技术他也学会了,前前后后总共驾着船居然游历了16个国家。这个人也够厉害的,饱学了各种技艺回到舍卫国了,他年纪已经很大了。他升起了贡高我慢之心,就是非常骄傲,觉得自己全世界的本领基本上他都学会了,自认为百工技艺他无所不能,什么都会,所以他就贴出了一个告示,邀请别人“敢来比赛吗?”想借此展现一下他的特长。这个时候,告示一贴,佛陀知道了:“来,我们去拜访一下他。”带着他的弟子到了这个年轻人的住所。年轻人远远地看见佛陀和几位弟子到来——因为他不认识佛陀,他就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看见过各种各样的人,连国王他也见过,但是他从来没有看见过如此庄严法相的人。你们到庙里去看看释迦牟尼佛,你看他的法相庄严吧,你看他的头发都卷的,像你们现在刚刚想起来,去把头发卷一卷,人家2500年前已经这么漂亮了,对不对啊,佛陀非常庄严的。但是你们也不要因为我今天晚上讲了,明天跟自己先生说,你看,我们佛陀都卷头发,我更应该去卷。记住啦,当时他看见佛陀的服装和头上那个圆顶非常的庄严,他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怎么这么庄严?”他很好奇地就走过去,走到佛陀那里,看到佛陀的庄严法相之后,内心 哇一下子被震住了,突然之间就不大动了,盯着佛陀看,不由自主地就合掌了,向佛陀走过去。他说:“请问,您从何处来?不知道您是什么身份?是做哪一方职业的?”他问佛陀,你是干什么的,佛陀回答:“普天之下,靠竹林的地方弓箭也自然兴盛;佛陀说了,有竹林的地方弓箭就比较兴盛,靠林区的地方,雕刻也繁荣;林区,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木头啊,雕刻业很繁荣,近海之地,就是靠近海的地方造船也兴旺。而我从事的是调心、调身的工艺。”那个人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调心、调身的工艺,开玩笑,他说我是调心 调身的工艺,那个人从来没听过,有什么调心调身的工艺,他觉得很稀奇,他说:“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我样样都会,却没有听说过有什么‘调心、调身的工艺’。请问怎么调法?”他问佛陀怎么调法,结果佛陀说:“比如五戒十善、六度四谛或者是四禅三解脱,这些都是调心、调身的的工夫啊。”年轻人从来没听到过这些话,突然之间一听,“哦,调心有这么多东西,五戒十善,从来没有听说过。”然后这个年轻人就问了:“不知道五戒十善是什么?四谛六度又是什么?何谓四禅三解脱呀?”他什么都好奇,这个人非常好学。佛陀就很慈祥地说:“天下的米不是一个人能吃得完的,天下的事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得完的,一定要相互帮助,时时抱着感恩、回馈众生之心。若能时时地感恩众生、感恩父母、感恩天地,你的心自然能够具足五戒十善。然后深入四谛的道理,力行菩萨的六度,广结善缘,发挥佛菩萨大慈大悲的心,利益众生。”我知道,鼓掌的少了很多,因为也没听懂,现在鼓掌声音多一点了,是假装听懂了。我呢,如果你们要听,我待会儿就把这个大概地跟你们解释一下,好不好啊!我先把这个故事讲完。

 

年轻人听了之后,心境豁然开朗,那种境界真美,他就向佛陀请求皈依出家,这位弟子很精进,没有多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佛陀说道:“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世间的米也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所以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有感恩心啊,如果天天能够感恩天地万物,感恩我今天有穿,感恩我今天还有饭吃,感恩父母亲养了我,从我出生这么多的医生护士在帮助着我,一个人的成功靠的不是一天,是靠的众生缘。这样你天天是好心,时时是欢喜心,面对社会上不管有什么苦难、烦恼,你都能有感恩心,进退自如,而享有美好的人生。(掌声)那么今天本来我是不想讲的,因为这个故事引出了佛法的很多道理,在这里我尽量把你们讲得全听得懂,我用白話佛法給你們解釋一下。

 

五戒很简单,学佛人五戒就是不杀生,不要去杀人,杀动物。現在說连猴子啊、殺狗啊都不能杀的,不殺生,连小小的飞的东西都不能杀。不偷盗,不能偷东西,应该吧?對不對,不邪淫,就是不要自己出去乱搞,男女之事乱来。不妄语,就是不能说撒谎的话,整天说撒谎的话就不行。不饮酒,就是不能喝酒。喝酒因為喝醉了,因為這個有个典故,本来四戒里面没有不饮酒的,因为佛陀有个弟子当年是个大将军,这个弟子出家之后,有一天被那些将军拉回去说:“大家一起来喝个酒吧。”结果把他灌醉了,之后这个将军躺在马路喝得酩酊大醉,衣衫不整。佛陀正好跟他弟子走过来,一看见,佛陀心里非常的难过,这么一个大将军喝醉酒了,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叫他起来都不知道。结果佛陀就在四戒里面加了一戒叫“不饮酒”,这就是五戒:杀、盗、淫、妄、酒。(掌声)听懂了没有啊?

 

好,接下去跟大家讲的是六度,如果你们以后真的学佛了,你们愿意跟臺長在一起,以后我晚年年纪大不太能走动了,我也会在观音村里边跟你们讲这些的,你们一定会非常受益的,因为我讲的你们都听得懂。(掌声)

 

六波罗蜜,波罗蜜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波罗蜜就是一种古印度的文,实际上就是人应该得到的一种智慧。实际上,六波罗蜜:“布施”,我今天把好的东西给你。布施里边分三种,一般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是给点经济上的资助;法布施是我去给你说法,让你学佛;无畏布施是我去帮助你,让你得到佛法。“持戒”,就是我今天不该做的我不能做,包括持五戒,都是这样。其实在人间你闯红灯都是不持戒,看见红灯你就要停下来,这叫持戒。“忍辱”是什么?不管别人骂你讲你,你要学会忍耐。家里老婆骂你,你也要学会忍耐;老公骂你,你也要忍耐。因为一忍耐你就能化解矛盾,你的婚姻会继续向前;你不能忍耐:“咱们离婚去吧!”好了,完了,事情就没了。听得懂吗?所以忍耐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天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起来念经的人太多了,一天念五六张xfz的,好好念经的人很多——精进,精进的人不容易倒退。学佛就像爬山,你越往上爬,越高爬得越慢越难,而且稍不留神你停住了,你不努力了,你说不定就滚下来了,所以要精进。还有“禅定”,禅定是什么呢?就是自己要智慧,把心定下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人家骂你、打你、对你不好,你首先心定下来几秒钟想一想,不要急、不要闹、不要生气,“一、二、三、四、五、六、七”,他还在骂你,“五、六、七、八、九、十”,他还在骂你,“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就是这么,这是不念经的人。

 

念经的人厉害了,老公在骂你,冲着他念经了,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念经喽,对不对,但是嘴巴千万不要动了给他看见,因为我们有个佛友,老公要骂她的时候她就……结果老公就说:“好啊,你念咒语在咒我啊!”好了,冲过去就揍她了。所以千万要在心中要禅定,就是定得下来,不要跟他吵,不要闹。当一个房子着火的时候,吵架像着火一样,第一个方法就是逃离火场,你不能在里面说“我救来火”,越吵越要吵得更多。所以碰到家里吵架了,最好一个人出去转一圈,到shoppingcenter(购物中心)去跑一跑,买买东西,回到家里就好了,要逃离火场。“智慧”是什么?碰到什么事情都能够有办法,就叫智慧。所以六波罗蜜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听得懂了吗?(掌声)

 

那么十善业,做十种善的事业,就是佛陀刚才讲的做十种善业。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五戒里面都有),第三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瞋(就是不恨别人)、不痴(就是不愚痴,不去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实际上,这些反过来就是十善业,你只要这些不做了,你这个人做的就是比较善业了——做好事情。那么唯一的里面有个叫“不绮语”,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绮语,绮语就是轻浮不正经的话。妄语是什么呢?我跟你吹牛。绮语,就是比方说看见这个女孩子很漂亮,“哎呀,姑娘啊,你……”好了,听得懂吗?或者看见一个女孩子很漂亮,弄一点荤笑话出来讲一讲,这个就叫绮语。所以戏弄别人,或者有意地“你看,她不得了”“哎哟,你很好哎”——绮语。在绮语当中还有两舌,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所以不说不尊敬别人的话,要说尊敬别人的话。好,这个是“十善”。大家都听懂了吗?很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如果要化解出来,可以讲很长时间呢。

 

那么接下来佛陀刚才讲了“四谛”,不懂佛法的人一听,又有三昧(妹)又有四谛(弟)全是亲戚嘛。四谛是什么?四谛,一二三四的四,谛是言字偏旁,一个帝国的帝,四谛是什么呢?苦、集、灭、道。法师应该都知道“苦集灭道”。《心经》里面有吗?无苦集灭道,有没有啊,你们都会念心经的,“无苦集灭道……”天天像真的一样,都不知道什么意思。“苦”大家都知道,因为人,佛法讲人本质是苦的,最后的根是苦的。所以你看看,人再幸福一辈子,到死的时候苦不苦?死了还不苦啊?离不开啊,难过啊,这个人来了,“你好好地活着,我把我的房子给你了……”我本来不想给你的,没讲出来,我现在没办法只能给你了。对不对呀,你看这个房子属于他的,人一死马上改名字了,对不对啊?所以要懂得,苦是人的本质。

 

苦集灭道,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脱离苦难,这四个“谛”就是方法。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全摆脱、想明白。那么“苦”是什么呢?因为人间非常的苦。“集”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人间汇集的意思。苦集就是汇集,把一切苦痛汇集在一起,那么我们人就会本质上产生贪瞋痴。“贪瞋痴”是什么意思?因为人一苦就要贪了,对不对?我今天很苦了,我想贪了,“哎哟,我今天家里住得这么差,我想弄个大房子”;有了一个大房子,“我想住在海边”,对不对?贪了。瞋,因为贪不到之后就会恨,恨了之后就会做出一些愚痴的事情。跟人家争啊,跟人家斗啊,就做出来很傻的事情。所以佛陀就是说,造成我们痛苦的因,因为是把苦全集中在一起,“无苦集”。“灭”是什么?灭谛,就是把它熄灭掉。

 

就是佛陀告诉我们,“苦集”,这么多的苦在人生都发生,可以把它熄灭掉。因为人生的苦恼完全可以消除的,你只要有正常的菩萨心,你就可以修成有境界,你不会后悔。所以我们要不追悔自己的过去,也就是说过了已经消掉了,就不要再去追悔,你的业应该把它消掉,就是灭掉——“灭谛”。最后就是“道谛”,道是什么?佛道,佛的一个道。学到佛道的真理,就是今天我们得道了,学到佛的道理之后,学到佛法了,我们心中就正觉,就宁静。我们心中会很安定,就会产生正确的知见,对什么事情都会有正确知见了。比方说今天老婆跟你吵架,你没学佛,“这个人整天吵架!”——不正确的知见,“真的讨厌,我真的恨不得……”好,不正确;如果学了佛之后,老婆跟你吵,“老婆很可怜,女人总是……因为她一天忙下来在家里已经很辛苦了,有时候发发牢骚让她讲讲吧!”——正确的正谛来了,“因为我们是人总是很苦,她苦了也没有地方去发泄,让她讲几句吧,就消掉了”。

 

道,就是产生正确的知见,内心的正智就是正确的智慧。所以很多人,比方说有很懂电脑的人他说“哎,我打电脑”,你有正确的知见,你可以帮助科学发明;但是很多人动小脑筋,用电脑去怎么样解锁、抢银行,你不知见了,对不对?所以正确的知见,就是在佛道当中得到佛法的正确的道,所以就叫道谛。所以简单地讲就叫苦、集、灭、道。

 

2016-08-19 马来西亚马六甲




上一篇:【佛陀故事】摩登伽女了悟不净观
下一篇:【佛陀故事】佛陀成就婆罗门长老证道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反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版|普照

GMT+8, 2025-2-25 10:42 , Processed in 0.04676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