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学佛修心的目标(二)
原文网址:
原文填空1-4-(3)
法语记诵
“觉”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反省自身,反省自心,逐步提高。......万法归一,......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佛心菩萨心,
修心的基本起点就是修正心灵,达到心净心定的境界,......得到心灵的纯净,逐渐地明心见性。见到我们本来的佛性——包括良心、善心,使之培养壮大,发展成慈悲心。
原文填空
当我们( )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这时候会有经历过( ),如闻到了天檀香,见到菩萨笑等灵感后,逐渐地( )就摆在面前了。
魔由心生,……现在我们能够( )后再( ),那么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
(“ ”)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反省( ),反省( ),逐步提高。
修心之路也就有千差万别。但( ),无论我们修心之路有多么大的差别,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 ),佛心即是众生心,菩萨心即是慈悲心。
佛心就是( )地想着( ),菩萨心就是( ),这都是极高的境界。
修心的基本起点就是( )心灵,达到( )的境界,
着眼于实际,从我们身上的毛病找起,……得到心灵的纯净,逐渐地( )。见到我们本来的佛性——包括( )、( ),使之培养壮大,发展成( )。
原文填空答案
(消孽障)(梦考)(修心)
(还债)后再(修心)
(“觉”)(自身)(自心)
(万法归一)(佛心菩萨心)
(佛心菩萨心)(修正)(行为)
(无我)(众生的苦)(慈悲喜舍)
(修正)(心净心定)
(明心见性)(良心)(善心)(慈悲心)
简答自测1-4-(3)
1、修心修什么?为什么说修心就是修佛心菩萨心?
答:当我们消孽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这时候会有经历过梦考,如闻到了天檀香,见到菩萨笑等灵感后,逐渐地修心就摆在面前了。
魔由心生,魔由心生,实际上心魔和孽障是密不可分的。还债后再修心,就可以轻装上阵。
“觉”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反省自身,反省自心,逐步提高。
修心之路也就有千差万别。但万法归一,修心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佛心菩萨心,
佛心就是无我地想着众生的苦,菩萨心就是慈悲喜舍。
修心的基本起点就是修正心灵,达到心净心定的境界,得到心灵的纯净,逐渐地明心见性。见到我们本来的佛性——包括良心、善心,使之培养壮大,发展成慈悲心。
备注(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開示1-4-(3)
当我们消孽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这时候会有经历过梦考,如闻到了天檀香,见到菩萨笑等灵感后,逐渐地修心就摆在面前了。......“觉”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反省自身,反省自心,逐步提高。......万法归一,......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佛心菩萨心,
Wenda20200529 53:55
修行越深入,要求也越来越高;梦考屡次不过是何因
女听众:请教師 父,关于梦考的问题,现在很多同修吃素、清修,老是梦考不通过。是不是随着我们修行的深入,护法菩萨对我们考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修行的程度也会越来越细微呢?
答:百分之一百的,程度越来越高了,要求越来越高了(是的)末法时期,以后就变成两种人:一种叫好人,一种叫坏人。你不想做好人,你就是坏人;你要做好人,就不能做坏事,就这么简单(嗯。有的时候,我们闻到荤食还会觉得香,看到异性还会起心动念,还会无意中出口伤人,其实这些都会梦考。有的时候,刚刚念好礼佛大忏悔文,晚上又梦考,而且连续梦考都过不了)过不了的话就有问题了(对,很多同修就觉得很气馁,有挫败的心态。像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屡次梦考不过)没有话讲的,就是自己平时还不够坚强,意念不坚强,你就有麻烦;你现在只有意念坚强,坚持自己修,你才能成功的。你自己梦考不过,就说明你平时根本意念不坚强(对的,感恩師 父)
Wenda20171020 31:05
谦虚谨慎的人才能成就一颗佛心
师父语:一个人要知道自己不足,他还想进步,他还想学习,那说明这个人还是有智慧的。最怕的就是这个人觉得自己很有本事了,什么都不缺了,而且动不动就拿佛法来跟人家争辩,来压人家,这种人已经真的是没救了。所以真正学佛学得好的人,要懂得谦虚谨慎,要懂得自己要克制贡高我慢,永远要像稻穗一样头垂得低低的,要像大海一样宽广无量,但是人永远在最低处,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就自己一颗佛心。所以不容易的,这个世界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的,不是谁想学就想学,谁想修就修的。
Wenda20170728 19:26
圣人就是整天想着众生的人;学佛不单单学佛理,而要行愿
臺 長语:很多人以为出家就是因为不开心了、难过了……人的这种劣根性,能够找到一个圣人的境界,什么样叫圣人呢?你整天想着众生,想着帮助别人,你才叫圣人。出家不是这么简单的,为什么一出家,人家就叫他们師 父啊?因为他们是觉悟者,他们是为人师。他不觉悟,他怎么能够成为人家的师父呢?真的学佛学到佛理上的话,不是单单的佛理,而要行愿,你的愿力要用行动来成全。师父跟你们讲的这些,你们要好好地学,因为真正的佛是一种觉。
佛心就是无我地想着众生的苦,菩萨心就是慈悲喜舍,......修心的基本起点就是修正心灵,达到心净心定的境界,......得到心灵的纯净,逐渐地明心见性。见到我们本来的佛性——包括良心、善心,使之培养壮大,发展成慈悲心。
Zongshu20180320 06:25
学佛人要用平等心看人,对众生要有一样的慈悲心
师父语:学佛人应该用平等之心看人,我们对众生要有一样的慈悲心。经常对人家用慈悲心,你就是在供养自己的如来心,就是供养你自己的佛心,你就会得到圆满的法施。我们说“大法施”是什么?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
wenda20160131A 03:23
慈悲心是善根还是善果
男听众:师父好!弟子给恩师臺長请安(我说你的能量太厉害了,讲到一半把人家弄掉了,哈哈……)哎呀,师父加持,菩萨加持,感恩师父,感恩菩萨!人的慈悲心是一个人的善根,还是一个人的善果?
答:是这样的,“慈悲心”是有根有果。因为很多人的善根是上辈子来的,善根也好善果也好,实际上都是一个表现形式。最主要问题就是说你只要做了这个善的事情,你就会有慈悲心出来,是这样讲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人要有慈悲心,就是要做善事。其实善良、善事是慈悲心的根,就是我们说的基础了,这个foundation[基础]。如果你有这个基础的话,你就会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慈悲。如果连善事都不愿意做的人……你看很多人活在世界上很自私的,他们这些人真的很自私,从来不知道付出的,就知道索取,这种人他根本没有善根的。就是这样(明白,谢谢师父慈悲开示)
原文填空 1-4-(4)
法语记诵
修正心灵为修心的出发点,
“忍辱精进”就是保持我们心灵纯净的方式。......是唯一的不“接”恶缘的法宝。.....忍辱是表相,真正要求的是心不起波澜视外辱如无物,也就是修心中的“境转心不转”。
心要时时地擦拭,消孽障,让忧愁诱惑等尘埃不着落,从而得“心净”,心灵的纯净,目的是显露本性。
原文填空
( )为修心的出发点
幡然悔悟的的契机必须有( )的积累做基础,正所谓(“ ”),无论是通过念经还是做其它善事积累功.德,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有(“ ”)的可能,
孽.障消除了,心灵上遮掩你( )的污垢擦掉了,这时候才能见到“不自私”的( )、“爱和包容”的( )、“孝”的( )。
心中认识到还有制造这些污垢的源头:( )。
( )不除,( )则是事倍功半,甚至寸步难行,即使久负盛名之有修,也有不能尽除( )的可能。
三毒之害伴随着( )的全过程,也是( )之人时刻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付三毒的法宝没有别的,(“ ”)是关键,
“ 忍辱精进 ”就是保持我们( )的方式……。是唯一的不“接”恶缘的法宝。……忍 辱是表现,真正要求的是( )视外辱如无物,也就是修心中的(“ ”)。
无论是“我执”还是“他执”,都是因为理解事物不全面而造成的一种( )。……解决的根本是去除( ),不以(“ ”)来认识佛法,
心要时时地擦拭,消孽. 障,让忧愁诱惑等尘埃不着落,从而得(“ ”),心灵的纯净,目的是( )。
( )到一定程度后,( )就显露出大部分,不再容易被污垢遮掩,……这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
心的干净是( )的而不是躲出来的。
原文填空答案
(修正心灵)
(功德)(厚积薄发)(“一点就破”)
(本性)( 本性)(本性)(本性)
(贪 嗔 痴)
(三.毒)(修心)(三毒)(修心)(修心)
(“戒 定 慧”)
(心灵纯净)(心不起波澜)(“境转心不转”)
(偏见)(“我”)(“我知我见”)
(“心净”)(显露本性)
(净)(本性)
(修出来)
简答自测1-4-(4)
1. 如何理解“心的干净是修出来”?
答:(1)修正心灵为修心的出发点,幡然悔悟的契机。必须有功德的积累做基础,正所谓“厚积薄发”,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有“一点就破”的可能,孽障消除了,心灵上遮掩你本性的污垢擦掉了,才能见到“不自私”的本性、“爱和包容”的本性、“孝”的本性。
(2)要心中认识到还有制造这些污垢的源头:贪瞋痴。三毒之害伴随着修心的全过程,也是修心之人时刻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付三毒的法宝没有别的,“戒定慧”是关键,
(3)“忍辱精进”就是保持我们心灵纯净的方式。是唯一的不“接”恶缘的法宝。
忍辱是表相,真正要求的是心不起波澜视外辱如无物,也就是修心中的“境转心不转”。
(4)心要时时地擦拭,消孽障,让忧愁诱惑等尘埃不着落,从而得“心净”,心灵的纯净,目的是显露本性。净到一定程度后,本性就显露出大部分,不再容易被污垢遮掩,这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
备注(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開示1-4-(4)
修正心灵为修心的出发点,......幡然悔悟的契机。......必须有功德的积累做基础,正所谓“厚积薄发”,......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有“一点就破”的可能,才能见到“不自私”的本性、“爱和包容”的本性、“孝”的本性。
shuohua20160603 27:41
有悟性不代表已开悟
男听众:师父,有悟性和开悟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有悟性只是部分觉悟,而开悟是一种境界的整体提升?
答:差得远了,有悟性和开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举个简单例子你就明白了,有悟性说明这个人有良心,但是这个人没做好事,有良心不一定做好事。开悟,什么意思?已经开始做有良心的事情了
(明心开悟、明心见性、见性开悟,有什么区别呢?)明心就是心里明白,明白之后时间长了就能开悟;还有一个是见性开悟,见到你本性了,就是突然之间,叫顿悟。
wenda20130222 41:11
开启本性就是去除污垢
女听众:上次師 父说我们开启了本性之后就相当于有很大的能量能帮助我们……
答:对!本性开启你就有光!举个例子,你的本性是一面镜子,没有开启的时候,你的镜子是脏的,看不见镜子,等到你本性开启,你的镜子擦干净了,太阳照到镜子上,是不是有光出来了(是的师父。那是不是说我们的本性开启的话需要先消除我们自己身上的业障,把镜子上的污垢擦干净了?)对啊,开启本性,就是擦镜子呀。
“忍辱精进”就是保持我们心灵纯净的方式。......是唯一的不“接”恶缘的法宝。.....忍辱是表相,真正要求的是心不起波澜视外辱如无物,也就是修心中的“境转心不转”。
wenda20150104B 56:37
如何更深刻理解“忍辱精进”
男听众:生活中发生事情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忍辱精进,每一次只要一想发火就拿忍辱精进作为天然屏障,如何更好地顺着这个忍辱去找因果呢?
答:忍辱精进很简单,你为什么要忍辱?因为你做错了,所以你有果报,你才会忍辱,你没有果报忍什么啊?你自己做错事情,在受业的时候问菩萨“菩萨,我这么苦怎么办啊?”所以菩萨才告诉你“忍辱精进”的。如果你不吃苦的话,在天上为什么要忍辱啊?天上有忍辱精进的?哪位菩萨还会气得不得了,说“我要忍辱精进”?哈哈……(明白了)
wenda20151220B 54:26
臺長开示什么才算真正放下
男听众:请问师父,放下是指我们过去执著人或事,现在即便听到、看到、接触到,心里也完全不起一丝波澜,还是说只要我们能离开过去执著的东西,就算是放下了呢?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
答:实际上什么叫放下?放下就是说你忘记了,已经不当回事了。放下有好几等,有好几个级别的。有的人放下了,是不想;有的人放下了,想起来就难过,这就不叫完全放下。完全放下的意思就是说,根本这件事情已经完全不去记它了,想都不会去想它,讲都不会去讲了,别人来问你,你都会想不起来了,那就是真的放下了。
比方说很多修心的人、出家的人,他说“你有没有父母亲啊?父母亲还健在吗?”“健在。哦,谢谢。”他也叫放下,为什么?他没有想其他的,就是健在。你问他健在,他就说健在,他不会再想下去,那就叫放下。如果你一讲到他父母亲,他马上就想,“哎呀,我怎么怎么……”所以很多人跟师父一接触,我一讲他感情上的问题,他接下来就不理我了,因为他的脑子简直要发神经一样,“哗……”开始转了,想到他感情问题,女朋友、男朋友,搞来搞去那种事情,我跟他讲话他都听不见了,因为他转进去,他已经想进去了,想不出来了(明白了。弟子今天没有问题了,感恩师父)再见。
心要时时地擦拭,消孽障,让忧愁诱惑等尘埃不着落,从而得“心净”,心灵的纯净,目的是显露本性。净到一定程度后,本性就显露出大部分,不再容易被污垢遮掩,......这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
问:师父在白 话 佛 法中讲到:“心要时时地擦拭,消孽障,让忧愁诱惑等尘埃不着落,从而得心净,心灵的纯净,目的是显露本性。净到一定程度后,本性就显露出大部分,不再容易被污垢遮掩,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小心呵护着它,培养它壮大它,让它不要再迷失,这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师父在玄艺问答中说明心见性的境界已经超脱六道了,而这里师父说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请解释。
答:“本性显露的时候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这里面要注意到一点——是本性显露一点点,太阳光刚刚显露出来,不就是学佛的开始吗?刚刚开始慈悲,刚刚开始有同情心,懂得去度人了,一切都刚刚开始。太阳来了,并不是马上照得到。太阳来了,可能你家窗户还关着,窗帘里渗进来一点点阳光,你看到的阳光是有限的,不就是刚刚开始吗?不吃苦哪能得到快乐?猴子不把尾巴斩断怎么做人?人性中丑陋的东西不去掉,你就是人,成不了菩萨。
——来信解答195
wenda20170505 55:22
同修感悟修心的次第
女听众:有一个同修理解修心的次第是:先求心净,再求心定,然后才会心空,最后才能见性。不知道他这样理解对不对,请師 父指点一下。
答:是的,这样理解可以。
原文填空1-4-(5)
法语记诵
信了心就定下来了,......只有“心无罣 碍”才能“无有恐 怖”,再谈修心救度他人。
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则生道。
原文填空
不管机缘如何,信了( )就定了下来。……只是怎么教怎么做,不去学习,不去领悟,这些都不是( )。
有( )才有牵挂,有了牵挂,( )就随着牵挂去了,( )也就不定了。
修( )(救助众生的法)要有( )做基础,……只有( )才能“无有恐 怖”,再谈修心救度他人。
“心定”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 ),二是( );其基础建立在( )上,……才能定下心来修行
我们要先做好自己的( ),坚信目前的困难是有原因的,困难也是暂时的,从而达到( )不随境转,境转( )不转,一心( )的境界。
( )则飘,( )则定,( )则生道。总的来说,佛 法人生,人生佛 法,把( )应用到人生,自人生中( )佛 法,坚韧不拔,自会渐入佳境。
原文填空答案
(心)(定)
(孽.障)(“我”)(心)
(大 乘 佛 法)(小 乘 佛 法)“(心无罣 碍)”
(坚定的信念)(坚定的目标)(明理)
(功课)(心)(心)(觉悟)
(心浮)(心净)(心定)(佛 法)(参悟)
简答自测1-4-(5)
1、如何修心定?
答:信了心就定了下来。只是怎么教怎么做,不去学习,不去领悟,这些都不是定。
有孽障才有牵挂,有了牵挂,“我”就随着牵挂去了,心也就不定了。只有“心无罣碍”才能“无有恐怖”,再谈修心救度他人。
我们要先做好自己的功课等。这样才能坚信目前的困难是有原因的,困难也是暂时的,从而达到心不随境转,境转心不转,一心觉悟的境界。
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则生道。总的来说,佛法人生,人生佛法,把佛法应用到人生,自人生中参悟佛法,坚韧不拔,自会渐入佳境。
备注(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開示1-4-(5)
信了心就定下来…有孽障才有牵挂,有了牵挂,“我”就随着牵挂去了,心也就不定了。……只有“心无罣碍”才能“无有恐怖”,再谈修心救度他人。
wenda20151227A 46:39
请臺 長开示“心无挂碍”
男听众:“心无挂碍”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该怎样才能逐步提升到这种境界?
答:“心无挂碍”是什么境界?就是想得开、想得明白,放得下的人就会心无挂碍。什么叫“挂”?什么叫“碍”?“挂”就是放在心上,“碍”就是阻碍你,只要把东西放在心上就会阻碍你。对不对啊?你家里门口想挂一个帘子,挂上去了,是不是你进来的时候就阻碍你了?你进门出门老要拿手把这个帘子拉开,烦不烦啊?所以在自己心中不要挂上任何东西,你就没有阻碍了。“挂碍”“挂碍”就是这个道理啊。所以一个人把一件事情挂在心上了就阻碍你的思维了,难过了。对不对啊?你看上这个人,最后你跟他不好了,你挂在你的心上了,你就阻碍你的生活、工作、习惯了。对不对啊?(对)为什么有些人失魂落魄呢?因为她有男朋友了,因为他有女朋友了,他想入非非了,他脑子坏掉了,挂在心上了,所以他的阻碍就来了。对不对啊?(对)呵呵……
wenda20160828A 26:43
心系众生和牵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男听众:师父,您在《白 话 佛 法》中提到:“一个没有牵挂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无私的人,不牵挂就是没有私心,没有我自己,而观世音菩萨和师父心系众生。”师父有时候也提到牵挂众佛友。那么,这种心系众生和师父说的牵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请师父开示一下。
答:牵挂自己和牵挂众生是不一样的。比方说,你为了自己和为了别人,都是一个“为了”,为自己,为什么就变成自私了?为众生,为什么就变成大公无私了?(对对)那就是一个你面对的对象的问题。你对象是个人,那你还是牵挂;你对象是众生,那你不成为牵挂,而是那种付出和慈悲了(哦,明白。师父,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是无私、不求回报、心系众生;一个是执著于自我得失、利益造成的牵挂和挂碍。有两种,是这样吗?)是这样的。“无私”,它不叫牵挂,它已经是胸怀众生,心系众生。那观世音菩萨慈悲众生,心系着我们人道,你说观世音菩萨有牵挂吗?当然有牵挂,但是他这个牵挂又不是他自己,他是为众生的(他有牵挂是无私大爱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则生道。……佛法人生,人生佛法,把佛法应用到人生,自人生中参悟佛法,坚韧不拔,自会渐入佳境。
Wenda20180126 01:22:24
如何理解“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则生道”
男听众:《白 話 佛 法》里提到“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则生道”,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答:对啊,你心浮动了,你不是觉得飘了吗?(对)心定的话,你就是净下来了。你定的话,你是不是净下来了?你要是净下来,你是不是得道了?乱七八糟的你能得道吗?(不能)你人定下来了才能得道(明白了)
Wenda20171013 46:20
要从精神上解脱,拥有智慧人生、佛法人生
臺 長答:这个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每个人都是带着业障来到这个世界,在人间长河当中上上下下,就像溺水的人一样,一会儿呼口气,一会儿又沉下去。当你沉到人间的痛苦当中,气透不过来,就像淹在水中一样,当你好不容易头伸出水面,喘了一口气,吸了一口气,你又沉下去了。人就是在这种痛苦不堪的生活当中折腾。所以想解脱,首先从精神上解脱,精神上不让它沉沦,你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智慧。很多人一辈子就是精神沉沦,大家听得懂吗?唉,这个世界很多人可怜啊!大家要记住了,学佛做人真的要有智慧啊,否则在人间就是在痛苦当中辗转,出不了六道。很多人一辈子苦,他说“为什么我这么苦啊,这么苦啊?”就是没有智慧,你当然出不了,如果有智慧的人,你怎么会出不了六道呢?还有很多人知道自己很苦了,人家来救你,跟你说有一个好的方法,你不听,你至少可以试试看嘛,对不对?希望大家要有智慧人生、佛法人生,一定要用智慧在人生当中生活,用佛法在人生当中,最后才能脱离此岸,到达彼岸。